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l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以及长期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自身的良好形象以及个人魅力感染学生,通过语文作品教育学生和影响学生,以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内心,同时还要将人文素养教育一脉传承,不断鼓励学生进行人文实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是一门人文色彩浓烈的基础性学科,人文性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化,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完善人格。
  一、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質教育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要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人文素养对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个人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以及精神素质,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学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学生的身心基本都处在不成熟阶段,心理和生理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受到现代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动荡,意志不坚定,在巨大的压力或挫折面前容易产生彷徨、无措的情绪,再加上现阶段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生素质评价水平较差,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教师尽快、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与道德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格素养的完善过程中不断实现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1.以教师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人文素养的魅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还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影响、熏陶学生,让学生自主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关注社会,自觉充实自我,给学生以独特的文化感染;另外,教师要具有时代精神,勇于尝试新事物,有创新意識,给学生以卓越的思想感悟。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工作作风、教学态度以及人文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会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工作情况,为学生树立榜样,以人文素养来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以语文著作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到学生内心的,这可以通过教育自觉性来实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学著作或文学作品来教育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作品的人文素养的挖掘,能够通过人文素养的熏陶来丰富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逐渐形成人文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很多文学形象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如《窦娥冤》中的窦娥代表冤屈,《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以及《梁祝》中的祝英台都代表坚贞等,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让学生在情感感悟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以教学活动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要通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人文精神,发扬学生的个性以及自由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质疑问难、启发他们奇思妙想,并且以发展中的眼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并且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优化学法,如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有些学生喜欢圈点勾画,边读边点评;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以树状图来分析、理清线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独立完善学习任务,感受文章的人文情怀,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言教学要将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进行推进,以便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让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精彩,充满活力,也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在人文精神的感悟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成长为文化底蕴丰厚、眼界开拓、思维敏捷、素养深厚的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
  赵淑芳,山东潍坊科技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教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语文的四个基础方法。“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手段,也就是学生从外界所吸收到的信息;“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手段也就是学生对于外界的事物感知所发生的一种回应。“听说读写”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精心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四种能力,又是老师培养这四种能力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我认为语文学习中“
期刊
在对当前存在的知识发现系统深入分析和已有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组件技术的可扩展性的分布式知识发现系统设计框架.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知识拓展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其立意在以课堂基本教学内容为基础,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宽其眼界,提升其思考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拓展策略进行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拓展缺失  1.淡化了初中语文的“文学性”。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编辑精挑细选出来的,是适应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期刊
【摘要】国家一贯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探讨该课程特有的历史沿革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增强该课程教学吸引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 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15-01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岁时节令在其成型和延承过程中被不断注入新的社会时代意蕴,历来成为文人墨客情感承载与抒写的绝佳宿体.李清照仅存的四十余阙词作中就提涉到各种节令近十种.在节令诗词历时
近日,接连上了几节议论文阅读课,本以为学生该会读议论文了,因为在我的经验中,议论文作为比较公式化的文体,应该是很容易阅读的,不就是把论点、论据、论证等弄出来就得了吗?然而,当我问及学生议论文好不好学时,学生的答案却出乎预料之外:不好学!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学生觉得议论文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具体形象可感的内容,学起来很枯燥乏味;其次应该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议论文的阅读思维方式。   因此
【摘要】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因此生理学实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情况, 而且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意识、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生理学研究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动物生理学的信息化建设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的,分别为复杂实验的CAI课件应用、计算机生物信号采
无论美国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校长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这两种信条式教育命题都在强调——构建生活化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策略呢?  一、在生活链接中开展语文开放性教学  “生活处处有语文。”反过来也可以说,语文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平台,既有利于促进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
期刊
新常态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立足课程积极融合各种有效资源,让课堂成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园地。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整体水平不仅需要设计教学方案,更需要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资源加以分析筛选,以使学生可以把知识充分的吸收。  一、加强课前预习,搜索语文课程教学资源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切实有效手段,通过学生的自主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上课,并能提前将重点难点留意,在课堂上有意去听讲。在预习的过程中,学
期刊
好的作品往往比较含蓄,意在言外。要全面、准确地领略它的意蕴,则必须仔细朗读、揣摩、品味形象化的语言,揭开面纱,穿透形象,由表及里,由外到内,走进语言深处,掌握弦外音,理解潜台词,明白双关语,达到穿透形象悟底蕴的目的。   一.吟哦讽诵,揭示本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优美的形象化语言,不妨来个吟哦讽诵,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