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于高中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本文分析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方案,并举例说明了其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探究模式;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极好地把握引导学生认知规律,用素质教育基本思想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进行这种模式的教学时,首先要端正教学理念,其次要理清教学思路,并在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完成过程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要注意探究的主动性,学生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掌握,同时提升探究能力水平,而并非简单的套用公式。这就给学生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一是根据指导进行有目的的观测实验;其二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其三是对问题进行假设。若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实践里有效加入这种教学模式,一定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要注意探究中加入的设问问题。传统观念里普遍认为设问更加适合于社会科学,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活动里,教师完全可以针对某个特定教学目标提出有效的情境问题,用问题带动探究思维,用探究思维指引探究方法。
二、创建问题情境
研究从问题开始,问题要依托情境,从生活情境与数学基础开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放到基础知识当中去,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知识的主动探索,更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与探索欲。可以用讲故事的办法达到问题情境创建,比如讲解解析几何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讲解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的生平事迹及其发表“几何学”的过程,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几何图形的运动规律,这种故事形式对于深入掌握此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除了故事与多媒体展示之外,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实地参观也是一项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当讲解到层数函数最值这个问题时,可以带学生到工厂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情景。
三、提出引导问题
引导问题应当富于层次性,问题要从浅到深逐步提出。比如第一个问题:得到不等式x2-3x+2>0之解集;第二个问题:在a>l的情况下,得到不等式x2-(a+1)x+a>0之解集。层次性是一方面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当然要照顾到问题的探究性,所设置的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问题的答案可以加以变化。如学习抛物线同标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在介绍完抛物线定义之后,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在初中时大家学过二次函数图像为抛物线,但是现在我们所定义的抛物线同初中所学的抛物线定义存在区别,那么它们之间有无内在联系,能找到这种内在联系吗?在用二分法找函数零点这部分知识时,对求取函数f(x)=x3+x2-2x+3中的正数零点这个问题,可以先行设计引导问题:大家还知道哪些求得函数零点相似解的办法?问题设置以具有发展性与长远性为最佳,这可以给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再比如等差数列{an}中,已经知道am=n,an=m,则要证明am+n如何实现?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会直接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性质,很简便地将结果证明出来,那么这就失去了公式形成过程的优美之处。实际上,教师还可以采取更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同学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加强等差数列知识的学习。
四、学生独立探究
在同一节课里,教师可以把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使学生分别进行独立思考与自我研究,如当学习椭圆概念时,便可将探究问题分成几步进行。第一步是实验,让学生自己用准备好的小图钉及定长细线做实验,将细线固定好,以铅笔将细线拉紧,再用笔尖慢慢移动,在纸上画出图形。第二步是提问:如果两个图钉的位置距离为|F1F2|,线长是2a,那么在2a<|F1F2|的时候,其运动轨迹是什么?如果2a>|F1F2|的时候,其运动轨迹又是什么?根据上面的问题分析,能不能给椭圆下个定义?又比如在讲解到双曲线标准方程时,我们能够创设问题情境: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同学们展示埃菲尔铁塔图片,然后教师就铁塔的轮廓线单独抽出,补成双曲线,让同学们就双曲线图片进行独立探究,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以问题引导,在关键处提出知识目标点,使学生在独立的探究尝试过程中,可以有效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自我判断应用的知识是否准确、问题的解答是否科学。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辅助,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理解新概念,帮助学生实现问题的联想、猜测及归纳、类比等。
总结: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发挥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优势,逐步得出可利用的科学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与学生搭建情感桥梁,使学生"愿学";授学生以"渔",使学生"会学",并将其灵活应用到下一步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余志贞.小学高段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2]吴仲南.发掘学生探究替能提升学生实践效能——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的运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1(08).
[3]曹坚.职高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06).
[4]孙志峰.浅谈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教与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01).
关键词:探究模式;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极好地把握引导学生认知规律,用素质教育基本思想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进行这种模式的教学时,首先要端正教学理念,其次要理清教学思路,并在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完成过程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要注意探究的主动性,学生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掌握,同时提升探究能力水平,而并非简单的套用公式。这就给学生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一是根据指导进行有目的的观测实验;其二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其三是对问题进行假设。若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实践里有效加入这种教学模式,一定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要注意探究中加入的设问问题。传统观念里普遍认为设问更加适合于社会科学,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活动里,教师完全可以针对某个特定教学目标提出有效的情境问题,用问题带动探究思维,用探究思维指引探究方法。
二、创建问题情境
研究从问题开始,问题要依托情境,从生活情境与数学基础开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放到基础知识当中去,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知识的主动探索,更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与探索欲。可以用讲故事的办法达到问题情境创建,比如讲解解析几何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讲解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的生平事迹及其发表“几何学”的过程,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几何图形的运动规律,这种故事形式对于深入掌握此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除了故事与多媒体展示之外,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实地参观也是一项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当讲解到层数函数最值这个问题时,可以带学生到工厂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情景。
三、提出引导问题
引导问题应当富于层次性,问题要从浅到深逐步提出。比如第一个问题:得到不等式x2-3x+2>0之解集;第二个问题:在a>l的情况下,得到不等式x2-(a+1)x+a>0之解集。层次性是一方面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当然要照顾到问题的探究性,所设置的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问题的答案可以加以变化。如学习抛物线同标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在介绍完抛物线定义之后,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在初中时大家学过二次函数图像为抛物线,但是现在我们所定义的抛物线同初中所学的抛物线定义存在区别,那么它们之间有无内在联系,能找到这种内在联系吗?在用二分法找函数零点这部分知识时,对求取函数f(x)=x3+x2-2x+3中的正数零点这个问题,可以先行设计引导问题:大家还知道哪些求得函数零点相似解的办法?问题设置以具有发展性与长远性为最佳,这可以给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再比如等差数列{an}中,已经知道am=n,an=m,则要证明am+n如何实现?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会直接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性质,很简便地将结果证明出来,那么这就失去了公式形成过程的优美之处。实际上,教师还可以采取更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同学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加强等差数列知识的学习。
四、学生独立探究
在同一节课里,教师可以把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使学生分别进行独立思考与自我研究,如当学习椭圆概念时,便可将探究问题分成几步进行。第一步是实验,让学生自己用准备好的小图钉及定长细线做实验,将细线固定好,以铅笔将细线拉紧,再用笔尖慢慢移动,在纸上画出图形。第二步是提问:如果两个图钉的位置距离为|F1F2|,线长是2a,那么在2a<|F1F2|的时候,其运动轨迹是什么?如果2a>|F1F2|的时候,其运动轨迹又是什么?根据上面的问题分析,能不能给椭圆下个定义?又比如在讲解到双曲线标准方程时,我们能够创设问题情境: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同学们展示埃菲尔铁塔图片,然后教师就铁塔的轮廓线单独抽出,补成双曲线,让同学们就双曲线图片进行独立探究,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以问题引导,在关键处提出知识目标点,使学生在独立的探究尝试过程中,可以有效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自我判断应用的知识是否准确、问题的解答是否科学。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辅助,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理解新概念,帮助学生实现问题的联想、猜测及归纳、类比等。
总结: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发挥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优势,逐步得出可利用的科学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与学生搭建情感桥梁,使学生"愿学";授学生以"渔",使学生"会学",并将其灵活应用到下一步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余志贞.小学高段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2]吴仲南.发掘学生探究替能提升学生实践效能——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的运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1(08).
[3]曹坚.职高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06).
[4]孙志峰.浅谈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教与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