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3 2”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中高职衔接培养实践中取得的改革成效,提出了“3 2”五年制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目标取向,审思了“护考”和“转段”对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前瞻意义,同时指出了临床实践分层、理论教学分层和基础课配比等急需优化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 “3 2”护理专业 分层衔接 课改探索
  现行“3 2”五年制护理专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学生前3年在中职卫生学校进行护理中专阶段学习,“转段”成绩合格后,可进入高职学院护理学专科阶段学习。“3 2”护理专业学生,前3年既要准备中职转入高职的“转段”考试,又要准备职业生涯(从业)的“护考”,而后的两年是大专深造,或奔“护士执业资格”这一职业目标。因此,探索优化课程设置,怎样衔接中、高职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问题等,已成为急需研讨和探索的教学问题。
  一、关于“3 2”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 2”高层次护理人才是按照“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思路设计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应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联合实施五年制“3 2”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分阶段、衔接、协同和一体化,取向中职“技能”、定位高职“执业”的课程体系,为中职“护生”的成材或成长搭建新的阶梯,向社会输送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
  (一)恪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
  “3 2”护理专业,为对口高职专科层次,因此,取向“护理技能 ”是“3 2”培养模式的追求目标。“ ”追求的是“复合型”技能,具有以高护知识武装头脑而分析临床护理疑难的应用能力,或应对操作技能。所以,卫生职业院校应选聘医院一线护理专家组建临床教学团队,或“基础 临床”护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可根据医院护士职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岗位设置改革动态,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适时修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开发临床护士校本教材。
  (二)坚持“一体化”设置“3 2”护理课程体系
  医院、中职卫校和高职院校应“自下而上”合作制定联合培养“高护”人才的课程群,保障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性、连贯性、实践性和可行性。通过“合力优化”课程设置,避免某些临床理论课程的过分交叉和重叠。
  二、基于执业资格标准,重构中高职课程体系
  护理教育改革的重心,是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和衔接性,符合社会需求和护理理念的新取向。“教指委”指導下的护理专业建设,可分析高职“转段”考试要求,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标准,以执业资格技能为本位,按照分层递进、梯度推进、循序渐进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知识与技能”衔接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分析中高职临床理论课程的衔接性,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临床课、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开放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的选择性,让中职“护生”通过努力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即使“转段”落榜,也能圆梦护士职业资质。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开设“人文素养及社交课”
  人文素质是中职学生就业的内部隐性竞争力,也是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人文学科《德育》、《人际沟通》、《英语》、《卫生法律法规》、《语文》的课时比重,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相互渗透人文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这有利于人文知识“护考”应试储备,为在高职段研修拓展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2.重估“基础文化课”
  中职学生没有普高基础文化课的学习经历,对人生发展形成缺失。因此,《语文》、《数学》文化课为“转段考试”科目,符合高级技能型人才素养需要。为了让这些“知识基础差”的中职学生顺利通过转段入学考试,中职校应当重估“基础文化课”。我校在2011后(到2017年),逐年递增《语文》、《数学》课程的学时,并遴选《语文》、《数学》“教学能手”承担“3 2”护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不定期地开展数学竞赛、征文比赛,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语文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生转段考试“基础课”的合格率。
  (二)专业核心课程
  1.关于缩减《解剖学》、《生理学》学时的思考
  从2016年开始,上级主管部门宣布取消《解剖学》、《生理学》作为“3 2”护理专业转段考试的专业课,把《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作为专业课转段考试(专业)课程。因而,我校及时缩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学时,增加《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的学时比重。
  2.关于增加专业课程学时的思考
  由于《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这三门专业课程在“转段”考试和“护考”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我校进行了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的改革,不仅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上述理论课的学时,而且以培养学生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注重基本操作技能、护理岗位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案例为载体,渗透完成各项护理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护考”专研团队负责把握两大考试的脉络:研讨各章节疾病知识在近年“护考”和“转段考试”中的分值比重,分析病例(问题)高频考点,并通过教研让教师融入专业教学中,既增强中职学生的应试竞争力,又实现输送“技能扎实”的高职新生目标。
  (三)关于“社区—急救”方向课程
  针对人口老年化现象,老年病在护士资格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我校《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课程学时,一直保持恒定的水平,并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深入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了解社区护理问题。为此,我校将急救护理技术从外科护理学中分离出来,增加大量的急救设备设施,课外开放急救模拟病房,通过网络版交互式急救系统、智能化高级生命支持训练教学系统,让学生体验抢救情境与技术,锻炼护理临床思维和应变力或“护考”应试力。   (四)关于毕业“见习—实习”与“双考”
  在第三学年的毕业实习中,我校除“实训科”管理学生实习外,还把双师型教师“带实习”作为制度,按专业特点分配到医院指导学生实习,包括指导临床护理行为、规章习惯、医学理论和操作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讲座、案例分析、促进毕业实习与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紧密结合。实习结束后,承担返校学生参加“护考”的考前辅导,如串讲、分析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经典试题,将转段考试与“护考”模拟衔接,大大提高“护考”和“转段”的通过率。
  三、分段侧重技能性和理论性取向
  中职段落,主要以“厚护理技能”为课改方向,高职段以“厚护理理论”为教改取向,以致合力培养“技能扎实、理论深厚”的高级护理人才。因此,中职校要鼓励临床课教师考护士执业资格证,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
  由临床课双师型教师组建实习指导小组,按专业特点分配到实习医院开展行业实践;组建“护考”专研团队,研究“考纲”变化趋势,把握命题规律和新取向,如关于“护理人文”知识的導学导考。
  中职校,以医院有关临床护理专家与“护考”专研团队组建的护理专委会,与学校护理老师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评价模式,校院共同修订考核标准和实施考核方法。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建立考核内容与职业能力相一致,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高职校输送“技能扎实”的新生。
  四、实践探索和审思
  我校“3 2”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融合、转段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齐头并进,学历证与执业资格证“双赢”。
  (一)成效
  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断提高,从2011年到2017年我校“护考”通过率提高了约20%。②中职高职转段考试过率不断上升,从2011年到2017年我校“中职高职转段”通过率达96%。③参加各类护理技能竞赛硕果累累,2011年、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组织学生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多项。
  (二)审思
  1.文化课与专业课程配比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需要手脑并用。”当文化课比重增加,减少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影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当文化课比重偏低,学生可能难以通过转段考试,要么失去从业资格证,要么失去深造机会。因此,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的配比,还有待优化。
  2.探索分层教学
  “3 2”高职护理新生可根据是否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为分班依据,把新生区分编入实验班和普通班,探索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实践。对普通班,以“护士执业资格证”为任务驱动,实施“临床护理理论”目标教学,让普通班学生“人人过关”。
  对已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编入卓越护士实验课程体系教学班,以围绕临床护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核心课,实施包括临床护理操作、病案分析、护患沟通技能等“取向培养能力或技能”的目标教学,进一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临床实习的重复性
  中职段第三学年8个月临床实习与高职段临床实习,有否存在重叠或重复?设想中职不安排临床实习,采取集中见习的方式,其可行性值得探讨,但对于无法考入高职学院深造的学生,势必造成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参考文献:
  [1]田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3 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2]程颖.论“新护考”与中职医学教师专业发展[J].考试周刊,2017(37):194-19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大思政”背景下牢牢主抓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首要任务,研究分析“3 3”中高职贯通学制中学生团员、党员培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在中高职团员、党员培养教育实践中的思考,希望对中高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高职衔接党团建设的研究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 分层分类 一体化 “3 3”中高职贯通  2016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摘 要: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重头戏之一,历来认为本节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波澜起伏的情节。《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中提出让学生“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为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从人物的主次结合和交相辉映中引导学生赏析人物形象。  关键词: 宝玉挨打 《红楼梦》 人物形象  《宝玉挨打》选自《红楼梦》第33回,是《红
摘 要: 唐宋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随着中华文化踏出国门,许多翻译者致力于将唐宋诗文展现给世界。表达颜色的词汇是唐宋诗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对唐宋诗文中颜色词进行翻译时的差异,观察不同文化背景对译者的翻译产生的影响,并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对特定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得分析更加高效准确,希望为翻译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色彩词 唐宋诗文 文化背景 翻译 语料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及时了解现代大学生的读研动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对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发展缕清脉络。本文对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有意向读研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分析,就调查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就业 读研动机 课程改革  隨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
摘 要: 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出于人道主义思想创作的一篇政治小说。作者通过构建一个西方极权统治下的未来恐怖世界,通过主角温斯顿展现被统治的人民群众如何作为一个庞大又无知的群体苟存于世。本文将在基本梳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以关于西方极权制度下“人性”如何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结合类似的作品进一步解读作为“乌合之众”的人们在时代变革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极权统治 人性 乌合之众 时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是语文教学及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作为通过艺术虚构反映实际生活的小说作品,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及阅读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现行大陆苏教版、中国台湾康轩版小学教材中的小说选文,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小学小说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科书 小說呈现 教学研究  随着教育界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的持续关注,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最
摘 要: 动态性格发展是成长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以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为视角,对胡赛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动态性格发展进行研究,发现阿米尔的童年、少年和成年的性格发展是一个逐渐摆脱人性弱点、克服内心恐惧、挑战恐怖势力威胁、最终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 阿米尔 成长小说 动态性格发展 同一性  2003年出版的小说《追风筝
摘 要: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国内学者辜正坤《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内”求真、“翻译外”务实两个方面对其译者行为进行讨论,并分析影响译者译外行为的外部因素,推动《道德经》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期未来对于国学典籍外译能实现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 译者行为批评 辜正坤  1.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
摘 要: 校训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探索其有效路径对拓展思政教育工作载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校训文化融入教学、实训和各种活动很有必要。本文结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训,探索校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路径。  关键词: 校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社团活动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时发表了贺词:“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105年来,清华大学秉
摘 要: “班团一体化”建设是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开展团工作的重要举措。班级是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高校团支部是基层团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虽然高校的团支部是建立在班级基础之上的,但二者相比,高校团支部的功能弱于负责具体事务的班委会。因此,如何提升团支部活力和优化班级文化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让高校学生更好地发展身心健康、更好地培养思想意识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高校行政班级“班团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