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25659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一位学者曾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将在享用佳肴时,把15g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彰显出美感和活力,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和力量,因此,创设数学情境是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谈本人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看法。
  一、在新课引入时,巧设情境借势而为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创设情境,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情况不失时机的点明课题。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策略”一画图,教师通过谈话引出全班学生的掌声,然后借势展开:“带着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你会发现鼓掌的过程也蕴含着数学问题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慢镜头,你感觉两只手在时间、方向和运动结果上各有什么特点?能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然后,教师揭示课题:“刚才你们用画图的策略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相遇问题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巧妙的创设了鼓掌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直观经验,使得课题的揭示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教“认识乘法”时,我创设了游戏的教学情境来进行开场,课一开始就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你们随便说出同一个数相加的算式,不管这个算式有多长,教师都能很快地说出它的答案,如果不信,那就请出题,看谁能考倒我”,孩子们一听,可都来了劲,他们都想考倒教师,便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可不管他们说的算式有多长,我都能对答如流,一下子他们都被我“震”住了:为什么教师能算得那么快呢?学生都想知道我快速计算题目的妙招,于是,接下来大家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和我一起来探究新知,就连平时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也高度认真起来。
  二、在新知探究中,操作情境因势利导
  波莉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探究新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中。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学生认识了“面积”的概念,接着我组织学生探究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分发给学生两个面积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但既看不出它们谁大谁小,也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大小,怎么办呢?于是我安排学生分组操作探究——在这两个长方形内摆一摆小长方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圆片,想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紧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辩论:“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选用正方形测量最方便,我告诉学生:“其实其他的图形也是可以的,只是选择正方形最合适,”学生不同观点的交锋、辩驳、修正,加深了对“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通过合作学习,暴露各个层次学生的思想观点及对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理解,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得更全面、更深刻。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智慧源于指尖”,创设良好的操作情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过程及方法,亲身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三、在知识应用上,实践情境顺水推舟
  小学生天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单调的,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就必须创造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的情境,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顺水推舟。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要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实践活动课“几何图形”时,我创设了搭、找、画、折的活动情境。
  一搭:通过用彩色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动手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理解共同点和不同点的联系。
  二找: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感知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数学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画: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画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折:通过用纸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四、在知识巩固上,竞争情境应运而生
  小孩子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二年级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单纯的反复练习会显得单调又枯燥,因此,在练习中可以创设“首尾接龙”、“快乐的搭配”、“夺宝旗”、“摘金星”、“登宝座”等方法进行,这些小游戏都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便创设了小组登山赛的情境,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学生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苏科版七年级(上)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中的5.3展开与折叠(1)是继“丰富的图形世界”和“图形的变化”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就是把立体的表面形态转化为平面的展开图,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尤其要感受正方体的11
摘要:小学生因其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学习方式,适时适当地辅以信息化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前沿探索;整合策略;  一、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课堂依据和参考资料  1 为教师备课提供参考  每一个学科都需要教师的提前备课,小学数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课堂
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大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问题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局面,所有这些与课程结构有关的问题,应当通过调整课程结构解决——增设‘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