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次”还是“高1次”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n80516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我们到车站售票处购买北京南站始发、终到上海虹桥站的G1次车票,应该说“G(英文)1次”,还是说“高1次”呢?哪种说法显得专业性更强呢?别着急,往下看就清楚了。

同一列车为何有不同的“名”


  车票是旅客乘坐铁路列车的凭证。一张车票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开车日期及时刻、乘车始末车站、座席等次、车厢座位号码、票价、乘客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还包含重要的车次信息。铁路列车的车次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如T110次(上海—北京),也有的车次只有数字而没有字母,如1462次(上海—北京)。一般来说,只有数字而没有字母的车次等级较低,速度较慢。值得一提的是,货物列车的车次大多没有字母而只有数字。

  和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每趟列车都必须有一个车次的代号,不然就乱套了,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名字和这个人是对应的,不可以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随便变换,比如笔者在北京的工作单位里叫许士杰,去上海出差开会时还叫许士杰;但列车的车次和列车本身并不是绑定的,比如,G1次列车于9:00从北京南站发车,于当天13:28抵达上海虹桥站;休整42分钟后,又于14:10从上海虹桥站发车,于当天20:18回到北京南站。自上海虹桥站返回北京南站的车次并不叫G1次,而是改称为G142次。虽然动车组还是那列动车组,但往返的车次代号改变了。
  对于动车组这样“高大上”的设备来说,在显示屏上更换列车车次、开车时间等信息,是很简单的事情,分分钟搞定。中国铁路有12万千米的运营线路,每天开行的列车数以千计,要想实时精确区别和掌握不同方向、不同种类、不同区段和不同时刻的列车信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所有这些列车、车站以及为之服务的工作人员和设备,都必须接受中国铁路总公司一张全国列车运行图的调度和指挥,才能保证全路网列车的安全、通畅、高效率准点运行。扯远了,回头说说车次的事。打开2017年12月19日的铁路12306网站就会发现,从早晨6:30开始至上午9:00,从上海虹桥发往北京南的动车组共有11趟,分别是G102、G104、G6、G10、G106、G108、G110、G12、G112、G114和G2次;在大致相同时间,从北京南向上海虹桥方向也发出动车组8趟,分别是G101、G5、G105、G11、G107、G111、G113和G1次。其中,7:00、8:00和9:00发出的G5/ G6 、G11/G12 、G1/G2对向整点发车,等级一致。一般而言,列车车次中的数字越小,“等级”越高。以上车次中,数字小的车次整点发车,中途停站少,全程运行时间短,甚至有可能后发先至。一般情况下,这些车次的列车还会采用最新型车体,软硬件配置高。這就是为什么在票价一样的情况下,这些车次的车票会被最早抢购一空。
T字头特快列车 张亦航摄
Z字头直达特快列车通过弯道线路 沈文强摄

  列车车次的编排由字母和数字构成,如G11/G12次是一对列车,如果旅客当天乘坐G11从北京前往上海,第二天从上海乘坐G12返回北京,会发现除了地点互换外,发车时间、到达时间、中途停站和停留时间以及列车类型和编组几乎完全一致。那么,为什么有末尾数字1和2的区别和对应呢?这是铁路部门为了维护运输秩序和车次编码规范化而做出的规定。具体内容是:全路向北京,支线向干线或指定方向的为上行方向,车次编为双数;反之,为下行方向,车次编为单数。这句话很拗口,简单来说就是,出京方向(远离北京的方向)编为单数,进京方向(接近北京的方向)编为双数。了解这个大原则就行了。

列车的“名字”是怎么取的


  当前,旅客列车的车次主要有如下种类:
  高速动车组列车(G,高速动车组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G102 次(上海虹桥—北京南),应该读“高102次”。如果读英文字母和数字,就有些意义不清了。G字头的都是高速动车组,时速最快能跑到350千米,全部运行在高速铁路上。
G字头“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在高速铁路上飞驰
C字头“和谐号”高速动车组运行在京津城际铁路上

  城际动车组列车(C,城际动车组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C2011次(北京南—天津),应该读“城2011次”。C字头都是城际铁路动车组,时速最快能跑到350千米,也有时速250千米等级的,全部运行在城际铁路上。
  动车组列车(D,动车组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D7309(海口—三亚)、D3056(上海虹桥—汉口),应该读“动 数字 次”。D字头都是动车组列车,目前运行的路线既有客运专线铁路也有普速铁路,时速最快能跑到250千米。
  以上的G、C、D字头列车都是动车组列车,大部分运行在电气化的客运专线铁路上。
  下面所说的这些列车车次从直达特快开始都运行在普速线路上,时速最快不超过200千米;它们也不是动车组那种一体式的列车形式,而是由机车牵引旅客车厢的传统模式:
  直达特快列车(Z),“Z”是直达特快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Z49次(北京西—成都),应该读“直49次”。
  特别快速列车(T),“T”是特快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T9次(北京西—重庆北),应该读“特9次”。
  快速列车(K),“K”是快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K21次(北京西—南宁),应该读“快21次”。
  普速列车的车次没有字母,只有数字,如6245次(齐齐哈尔—漠河),应该读“6245次”。
  以上列车都属于图定列车,所谓“图定”就是在全国旅客列车运行图中已经规定好的,常年按照固定时间开行的列车。另外还有临定列车,即临时按运输需要开行的。临定列车也分图定和非图定。比如,每年夏天是北戴河的旅游旺季,届时,铁路部门就会安排开行北京往返北戴河的旅游列车(Y,旅游列车的汉语拼音次字的首字母);每年春运期间旅客高峰比较集中的时间段,铁路部门也会有计划地为繁忙线路加开临时旅客列车(L,临时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上述这些“临时性”安排有时是在计划中的,有时是在计划外的。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G1次”的专业说法应该是“高1次”。
其他文献
  
阿爾茨海默病疑与疱疹病毒有关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多个脑组织库的样本数据,对比了600多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300多名非患者的脑组织,发现患者脑部病变区域的6A型(HHV-6A)和7型(HHV-7)人类疱疹病毒较多,而且病毒数量与痴呆程度相关。HHV-6A和HHV-7在人群中的携带率非常高,通常不引发任何症状。研究人员发现,疱疹病毒基因与多个人类基因相互作用,包括一些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有关的基因,例
问:怎样指导孩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心境?    答:引导孩子用绘画表现心境,最重要的不在于技法的传递,而在于情感的沟通与启发。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绘画活动不要孤立于孩子的生活之外,教育者要设法找到绘画对象与孩子生活的自然联系点,启发孩子萌发并表达对绘画对象的内心感受。如何用形态与色彩自由表现自己的想法,则是教育者在技法上启发的重点。  教育者在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兴趣时,千万不要用这样的问话:“小朋友,
庭审期间,为被告做伪证的所谓“证人”轮番粉墨登场。控辩双方正处在胶着状态,这时一个关键性的证人登场,他就是溥仪。不言放弃的中国检察官  溥仪的出庭,必须要感谢中国检察官秘书裘邵恒。裘邵恒,江苏无锡人,1933年和1935年先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和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他曾担任上海秉公法律事务所律师,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讲授商法与英国法课程,主要从事银行业和民营工商业。1946年2月~12月期
请看他为名人们创作的肖像,用纽扣做成小布什的眼睛和鼻子,用电灯泡当作爱因斯坦的鼻子,用糖果设计惠妮·休斯顿的眼睛、用香蕉做成伍迪·艾伦的鼻子。这些作品有漫画式的夸张和喜剧效果,但名人的神态特征却表现得入木三分。  这样有趣的漫画肖像是怎么来的呢?一次哈诺·皮文在玩弄火柴时,发现这些普通的材料居然能搭出不同的人物形状。自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徽章、电线、灯泡,甚至是西红柿、香蕉皮都成了他创作的基本材
1970年是袁隆平正式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第10年,距袁隆平发表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已经过去4年,但此时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缓慢。不过,就在这一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发现给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带来了新希望。三亚农场发现“野败”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三亚一个农场的水沟旁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花败育株。当时,袁隆平正在北京查阅资料,为了这一株水稻
孩子的话:我梦到一件奇怪的事,狮子飞起来了,小鱼、大树都飞了起来,小鸟可以在水里飞,你觉得奇怪吗?  老师寄语:小作者想象力丰富,他形象逼真地画出了梦到的稀奇的事情,并大胆地勾画出狮子的神态和动态。这幅作品画面清新、色彩协调,是一幅很好的儿童想象画。  专家点评:这是一幅近乎完美的儿童想象画,画面完整、色彩明快、想象丰富。让人看到狮子踩着祥云飞翔,太阳在天空旋转,大树长出了翅膀,鸟儿在水中畅游,它
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出炉  中、美科学家最近公布了他们绘制出的尺度为10万×10万光年的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包括银盘上近200个大质量恒星的距离和自行,太阳系的位置以及它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速度。这张银河系结构图清晰地勾画出银河系是一个具有4条旋臂的棒旋星系,基本解决了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这个天文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4条主旋臂分别是英仙臂、人马-船底臂、矩尺臂和盾牌-半人马臂。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远洋船队踏上了从欧洲到太平洋的航行。3个月后,船员们开始出现健康问题,牙出血,鼻出血,全身无力。待航行抵岸时,200多人的船队只剩下了35人。当时,人们把这种病称为“坏血病”,但没人知道病因从何而起,更不知道如何治疗。  1553年,法国探险家卡笛尔带着103名船员前往纽芬兰,航行中,坏血病如影随形。卡笛尔焦虑而无助。当坏血病放倒第100人时,濒临绝望的卡笛尔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