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质油包水乳液破乳过程及降黏强化机制

来源 :化工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质油包水乳液普遍存在于石油开采与加工过程中,因其高黏度、高密度、强界面稳定特性,导致重质油包水乳液分离困难,生产成本增加。为了提高重质油包水乳液的分离效率,本文探究了温度与甲苯加入量对重质油黏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上述降黏过程与脱水率之间的协同机制。采用自制的TJU-3破乳剂对重质油包水(W/O)乳液进行破乳,通过调整破乳剂在乳液中的浓度和破乳温度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分子模拟的方法构建了重质油平均分子模型并计算了SARA四组分在不同甲苯含量的重质油中的扩散系数,分析了甲苯添加量对重质油中SARA四组分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沥青质分子和TJU-3破乳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运移过程。结果表明:重质油的黏度降低到1500mPa·s时,可实现在1h内完全破乳;黏度降低到50mPa·s时可实现在20min内完全破乳。当破乳剂在乳液中的浓度为400mg/L时,乳液的脱水率最高;破乳温度为60℃时,破乳速度最快。SARA四组分中胶质的扩散系数增大最显著,是重质油的黏度能被甲苯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TJU-3分子能够破环沥青质界面膜,进而实现破乳。该协同机制和工艺条件可为石油工业中重质W/O乳液的低温快速破乳工艺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提升绿色石膏基材料的局部抗裂与抗折性能,探讨了四种采用钢纤维进行定位增强的方式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四种方式均能实现绿色石膏基材料的局部定位增强,其中钢纤维以一组为单位放入的方式最佳。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D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在海绵状的猪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的生长情况,探讨三维立体海绵状的SIS能否促进成骨样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法:采用物理和化学结合的方法将猪近段空肠制备成脱细胞的SIS,再将薄膜状的SIS经液氮低温研磨制成微粒,交联后采用冷冻干燥技术重塑形为海绵状的SIS;原代培养hADSCs,流式术检测表面抗原,诱导其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并染色鉴定;
研究背景:骨缺损一直以来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为恢复骨的功能及矫正骨的畸形,有效的方法是修复骨缺损。据统计,美国每年有超过百万的病人要进行关节置换、畸形、创伤、肿瘤及骨缺损骨修复的骨科手术,是仅次于输血的器官移植手术。由于自体骨供骨有限、手术增加患者的痛苦,异体骨有免疫排斥及传染病和肿瘤生成可能的缺点,因此用生物活性替代来修复骨缺损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材料科学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复合胶原
以外径为Φ24 mm、壁厚为1.5 mm、长度为120 mm的H85黄铜管为例,以壁厚增减量不超过30%为合格品作为前提,以生成最大支管胀形高度的橡胶硬度为最佳参数,结合胀形实验和有限元仿真共同分析了60~90 HA范围内7种不同硬度的聚氨酯橡胶棒对等径三通管成形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橡胶硬度的逐渐增大,支管胀形高度增大,壁厚差减小,壁厚分布越均匀;当橡胶硬度大于85 HA时,支管顶部减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提出一些改革的策略来提升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质量,进而推动甘肃省水利工程事业的创新发展。并通过对相应案例的分析,本文的分析提供事实依据。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出建议,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推动甘肃省水利工程事业的创新发展。
1小肠粘膜下层的生物学性能和优点小肠粘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是天然细胞外基质材料,其结构包含复杂排列的胶原、蛋白聚糖、葡糖胺和糖蛋白等。因此,与大多数组织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这种生物材料更接近于天然结缔组织复杂的成分结构,这样的结构更可以有效地传递
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6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12·6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文献,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时俱进的新篇章。一、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建设成就作出新总结。"12·6讲话"依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模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
期刊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而肿瘤耐药是限制化疗疗效、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肿瘤的化疗敏感性对肿瘤治疗意义重大。N6-甲基腺苷(m6A)修饰是真核生物转录后最常见的RNA内部修饰,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最近有研究表明,m6A修饰也参与了肿瘤耐药性的调控。本文通过综述m6A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临床降低肿瘤耐药性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