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然而,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教师可以从推进思维互动教学、注重实验教学、引入科学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推动分层教学等四个方面着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能。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概念,其背景是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面对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希望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炼和培养,帮助未来的接班人获得实现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可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養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做了清晰准确的概括: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到注重学生发展,重视能力培养的物理教育改革确立了中学物理教育的方向。
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说得很透彻:“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二、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会了学生在考试中怎样拿高分,却无法让学生在生活中从容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面对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有责任把育人的最高目标定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上。
三、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与设计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一言堂”转变为“思维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哪怕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去主动地听,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参与到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来。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与学生进行思维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事情可做。例如讲到“惯性”这一节的时候,笔者首先通过敲打棋子的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设疑:为什么打击下边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还能稳稳地落在原地?进而诱导:(1)上下棋子原来处于什么状态?(2)下面的棋子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上面的棋子后来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跟着笔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得出“惯性”的概念,并且深刻地掌握了描述惯性现象的“三部曲”。紧接着,笔者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两个学生一组,以答辩的形式,一个举出生活中的某个惯性现象,另一个描述该惯性现象。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想难倒对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
(二)实验教学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物理教师,要学会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1)课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必定要做,并且还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并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在讲到“导体和绝缘体”时,若把“把各种材料代替金属线接在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光”这个演示实验改成由学生分组实验,再由学生列表总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良好的学习方法。(2)有些演示实验可以请一两个学生共同参与,或完全由这一两个学生独立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的主观能动性。(3)老师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甚至放开手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开展开放性试验。比如,笔者曾经利用一个塑料袋和一个金属棒摩擦,通过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吸引泡沫屑来验证导体和绝缘体的带电性,然后设计问题:除了用这种方法之外,你还可以用哪些实验验证导体和绝缘体的带电性?实验器材自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想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实验方法。
(三)在物理教学中推进科学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具有开发这种精神和抑制这种精神的双重力量。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者,我们当然要选择前者,扼制后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在这种环境中发问,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目前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具体的项目,比如以“中国桥梁设计研究”为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得知识,然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初中学生,这个要求或许高了些。但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形式,只要把难度稍微降低些。在这种开放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四)推动分层教学,寓德育于教学,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一个普通班中,学生存在着素质上的差异,这是必然的。他们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形成了相对明显的层次。作为教师,不仅要认可这种现状,而且要想尽办法去改进它。有句话说得好:“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帮助他们确定不同的、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成长目标,使他们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取得进步。目前,笔者就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实行了分层教学,一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业和考试中。仅靠课堂45分钟的一般讲解是满足不了优等生的需求的,所以除了一般的学习任务之外,笔者还专门组织“培优”辅导,从而加强优等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中等生是整个班级的主体,这部分学生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坏,上进心也不强。为能激发他们的斗志,笔者采用“淬励教育”,使他们明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鼓励他们前进。对于学习比较弱的学生,为了减轻他们的自卑心理或自我放弃的心理,笔者一方面在学业上减轻他们的负担,着重关心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则围绕着“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主题,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育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忽视德育的作用,虽然物理是理科,但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教什么的,都有义务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在讲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等内容时,通过介绍科学家们艰苦成才的历程,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投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了育才过程的艰辛。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加快人才的培养。唯有如此,我国才能以雄厚的人才优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杨敏才,许国粱.“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物理教师,2002(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概念,其背景是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面对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希望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炼和培养,帮助未来的接班人获得实现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可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養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做了清晰准确的概括: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到注重学生发展,重视能力培养的物理教育改革确立了中学物理教育的方向。
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说得很透彻:“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二、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会了学生在考试中怎样拿高分,却无法让学生在生活中从容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面对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有责任把育人的最高目标定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上。
三、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与设计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一言堂”转变为“思维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哪怕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去主动地听,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参与到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来。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与学生进行思维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事情可做。例如讲到“惯性”这一节的时候,笔者首先通过敲打棋子的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设疑:为什么打击下边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还能稳稳地落在原地?进而诱导:(1)上下棋子原来处于什么状态?(2)下面的棋子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上面的棋子后来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跟着笔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得出“惯性”的概念,并且深刻地掌握了描述惯性现象的“三部曲”。紧接着,笔者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两个学生一组,以答辩的形式,一个举出生活中的某个惯性现象,另一个描述该惯性现象。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想难倒对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
(二)实验教学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物理教师,要学会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1)课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必定要做,并且还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并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在讲到“导体和绝缘体”时,若把“把各种材料代替金属线接在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光”这个演示实验改成由学生分组实验,再由学生列表总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良好的学习方法。(2)有些演示实验可以请一两个学生共同参与,或完全由这一两个学生独立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的主观能动性。(3)老师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甚至放开手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开展开放性试验。比如,笔者曾经利用一个塑料袋和一个金属棒摩擦,通过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吸引泡沫屑来验证导体和绝缘体的带电性,然后设计问题:除了用这种方法之外,你还可以用哪些实验验证导体和绝缘体的带电性?实验器材自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想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实验方法。
(三)在物理教学中推进科学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具有开发这种精神和抑制这种精神的双重力量。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者,我们当然要选择前者,扼制后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在这种环境中发问,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目前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具体的项目,比如以“中国桥梁设计研究”为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得知识,然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初中学生,这个要求或许高了些。但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形式,只要把难度稍微降低些。在这种开放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四)推动分层教学,寓德育于教学,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一个普通班中,学生存在着素质上的差异,这是必然的。他们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形成了相对明显的层次。作为教师,不仅要认可这种现状,而且要想尽办法去改进它。有句话说得好:“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帮助他们确定不同的、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成长目标,使他们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取得进步。目前,笔者就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实行了分层教学,一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业和考试中。仅靠课堂45分钟的一般讲解是满足不了优等生的需求的,所以除了一般的学习任务之外,笔者还专门组织“培优”辅导,从而加强优等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中等生是整个班级的主体,这部分学生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坏,上进心也不强。为能激发他们的斗志,笔者采用“淬励教育”,使他们明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鼓励他们前进。对于学习比较弱的学生,为了减轻他们的自卑心理或自我放弃的心理,笔者一方面在学业上减轻他们的负担,着重关心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则围绕着“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主题,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育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忽视德育的作用,虽然物理是理科,但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教什么的,都有义务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在讲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等内容时,通过介绍科学家们艰苦成才的历程,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投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了育才过程的艰辛。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加快人才的培养。唯有如此,我国才能以雄厚的人才优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杨敏才,许国粱.“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物理教师,2002(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