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画皮》成为名副其实的票房走片,这与制作方刷新了目前电影票房的“吸金格局”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更要归功于影片对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一设置观众能够认同接受的情感体系,达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影片舍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从内在的力量出发,把人性的复杂、悲与喜糅合在一起。在人性挣扎的具体表现之外,又以悲喜的糅合给观众带来双重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冲击,使观众既得到情感的净化,又获得心灵的满足。
[关键词]《画皮》 现代阐释 情感共鸣
电影《画皮》19天票房过两亿,创国庆档票房历史最高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票房大片。这与制作方大胆启用三位内地一线明星做主角,刷新了目前电影票房的“吸金格局”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更要归功于影片对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设置观众能够认同接受的情感体系,达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从道德评判到人性挣扎
原著对画皮的故事注重的是道德评判:贪色者有着一颗令人唾弃的肮脏的心。与此相呼应,原著中的人物代表的是一个道德符号。而电影画皮却把人物关系进一步拓展,把他们放置在人性困境中听任挣扎,从而把一个经典的道德故事成功演绎为现代的人性炼狱。
原著中,王生是一个书生,他见色起意。因色而亡,贪色是他的唯一内容。他是作为道德批判的箭靶而出现的。影片中王生的形象完全翻转。他成为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战功赫赫但绝不是一介武夫,他儒雅温柔,不仅懂爱而且深知爱的责任。王生与狐妖小唯一见钟情,激战中眼神不由自主地停留,一句平淡的“我带你走”饱含不易察觉的爱恋。他同时爱着妻子和小唯,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甚至对自己都不愿承认,只有每夜的梦境明确无误地昭示着他的情感困扰。这种爱的责任,甚至在妻子佩蓉被诬为妖的时候仍然不离不弃,一句“不管你做了什么,我们都一起承担”,掷地有声,表现出对爱义无反顾的坚守。
与王生相比,王生之妻——陈氏——佩蓉的变化较小。陈氏的出场是怀疑丈夫带回的女子是大户人家的小妾,劝丈夫送她走:接下来就是为救丈夫忍受耻辱,终于使丈夫起死回生。佩蓉与陈氏一脉相承,虽无啖痰吐心之举,却增饮毒救世之功,二者均深谙为妻之“义”,佩蓉更由怀疑小唯是妖衍生出一系列戏剧情境:如何面对丈夫的心有旁骛?如何面对丈夫的不信任?如何面对狐妖的交换条件?这样,就把原著中陈氏的单纯义举演变成为复杂的内心纷争,尤其在与妖单独对阵的段落。佩蓉以弱势之躯勇对强势之敌,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情感震撼。而佩蓉饮毒变妖的场面设计,使她的心灵苦痛和视死如归得到了鲜明的形象外化。当佩蓉白发血泪地奔出家门,并最终举剑自刎。她的挣扎才以毁灭的形式得到彻底的解决。
由鬼到妖,由只知吃心到明晓真爱,小唯的形象设置是颠覆性的。从与王生一见钟情开始,这个狐妖就一步步走进人性挣扎的旋涡,从爱的占有到爱的付出。从一起变老的承诺到最终用千年灵气换来死者的起死回生,小唯不仅学会了爱,更学会了为爱牺牲。
这样,影片就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一聊斋故事,把一个现代的社会话题融入其中,故事主角也由道德符号一变而为立体的现代人。虽然他们着古装,但困扰他们的是现代情感——因对妻子的爱与责任而不纳妾,这在三妻四妻的婚姻制度中,是个根本不必考虑的问题。影片对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注重人物内心的挣扎,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道德认同:王生之爱不离不弃,佩蓉之义触目惊心,小唯之情终得善果。人性挣扎使人物真实可感,道德回归符合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道德人情观,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悲与喜的糅合
影片保留了原著死而复生的结局,并把这一结局扩大至所有人。这一符合国人大团圆传统接受习惯的模式让人释然。但影片并不单纯渲染团圆之喜,而是把悲与喜糅合在一起,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复杂的观影感受。
从故事的情节驱动力来看,原著中问题的最终解决主要依赖外部力量的干预:道士捉妖、乞人唾痰,因为道德评判本身即侧重外来评价,所以外部力量的干预解决便顺理成章。在影片中,情节的推动发展直至终局主要的驱动力来源于内部:爱的内力驱动。王生、佩蓉、小唯甚至庞勇、夏冰、蜥蜴精,无一例外。全是为爱而牺牲。
义胆贞妻佩蓉的死,不仅为爱,而且被提升至救世的高度。她勇担妖的恶名,慷慨赴死以救夫救世,洋溢着强大的悲剧净化力量。与佩蓉的死相比,王生的死显得有些单薄,但他以自己的死换取妻子的活,带有忏悔与补救的意味,这对他此前的精神出轨。是一种以生命为代价的隆重修正。
小唯的死带有更为复杂的情感意蕴。原著中厉鬼的死真正大快人心,而影片中,狐妖的死虽让人如释重负,却又怅然若失。狐妖吃人心是一种本性,也是一种恶行,但她的死却是为爱而牺牲,这样的死,除恶的同时。本身即是善行。因此,千年道行的失去反而是修成正果,亦是死得其所,在具体场景的处理上。影片也以飞升而去的唯美画面来诠释。
影片舍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从内在的力量出发,把人性的复杂、悲与喜糅合在一起。这样,在人性挣扎的具体表现之外,又以悲喜的糅合给观众带来双重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冲击,使观众既得到情感的净化,又获得心灵的满足。原著的道德评判从外部发力,注重社会的评判力度,使人猛醒。影片却从内部着力,表现人生困境的挣扎及挣扎之后的暂时解脱——也许,新的人生困境将接踵而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疏导迷惘、欣悦与渴望,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影片《画皮》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对聊斋故事进行了多层面的现代阐释,虽然最终只是虚幻地解决了现实的矛盾,却缓解了观众因现实矛盾无法解决形成的心理压力,观众如释重负,失衡的心理随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情感宣泄与审美满足。于是影片的高票房便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画皮》 现代阐释 情感共鸣
电影《画皮》19天票房过两亿,创国庆档票房历史最高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票房大片。这与制作方大胆启用三位内地一线明星做主角,刷新了目前电影票房的“吸金格局”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更要归功于影片对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设置观众能够认同接受的情感体系,达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从道德评判到人性挣扎
原著对画皮的故事注重的是道德评判:贪色者有着一颗令人唾弃的肮脏的心。与此相呼应,原著中的人物代表的是一个道德符号。而电影画皮却把人物关系进一步拓展,把他们放置在人性困境中听任挣扎,从而把一个经典的道德故事成功演绎为现代的人性炼狱。
原著中,王生是一个书生,他见色起意。因色而亡,贪色是他的唯一内容。他是作为道德批判的箭靶而出现的。影片中王生的形象完全翻转。他成为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战功赫赫但绝不是一介武夫,他儒雅温柔,不仅懂爱而且深知爱的责任。王生与狐妖小唯一见钟情,激战中眼神不由自主地停留,一句平淡的“我带你走”饱含不易察觉的爱恋。他同时爱着妻子和小唯,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甚至对自己都不愿承认,只有每夜的梦境明确无误地昭示着他的情感困扰。这种爱的责任,甚至在妻子佩蓉被诬为妖的时候仍然不离不弃,一句“不管你做了什么,我们都一起承担”,掷地有声,表现出对爱义无反顾的坚守。
与王生相比,王生之妻——陈氏——佩蓉的变化较小。陈氏的出场是怀疑丈夫带回的女子是大户人家的小妾,劝丈夫送她走:接下来就是为救丈夫忍受耻辱,终于使丈夫起死回生。佩蓉与陈氏一脉相承,虽无啖痰吐心之举,却增饮毒救世之功,二者均深谙为妻之“义”,佩蓉更由怀疑小唯是妖衍生出一系列戏剧情境:如何面对丈夫的心有旁骛?如何面对丈夫的不信任?如何面对狐妖的交换条件?这样,就把原著中陈氏的单纯义举演变成为复杂的内心纷争,尤其在与妖单独对阵的段落。佩蓉以弱势之躯勇对强势之敌,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情感震撼。而佩蓉饮毒变妖的场面设计,使她的心灵苦痛和视死如归得到了鲜明的形象外化。当佩蓉白发血泪地奔出家门,并最终举剑自刎。她的挣扎才以毁灭的形式得到彻底的解决。
由鬼到妖,由只知吃心到明晓真爱,小唯的形象设置是颠覆性的。从与王生一见钟情开始,这个狐妖就一步步走进人性挣扎的旋涡,从爱的占有到爱的付出。从一起变老的承诺到最终用千年灵气换来死者的起死回生,小唯不仅学会了爱,更学会了为爱牺牲。
这样,影片就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一聊斋故事,把一个现代的社会话题融入其中,故事主角也由道德符号一变而为立体的现代人。虽然他们着古装,但困扰他们的是现代情感——因对妻子的爱与责任而不纳妾,这在三妻四妻的婚姻制度中,是个根本不必考虑的问题。影片对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注重人物内心的挣扎,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道德认同:王生之爱不离不弃,佩蓉之义触目惊心,小唯之情终得善果。人性挣扎使人物真实可感,道德回归符合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道德人情观,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悲与喜的糅合
影片保留了原著死而复生的结局,并把这一结局扩大至所有人。这一符合国人大团圆传统接受习惯的模式让人释然。但影片并不单纯渲染团圆之喜,而是把悲与喜糅合在一起,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复杂的观影感受。
从故事的情节驱动力来看,原著中问题的最终解决主要依赖外部力量的干预:道士捉妖、乞人唾痰,因为道德评判本身即侧重外来评价,所以外部力量的干预解决便顺理成章。在影片中,情节的推动发展直至终局主要的驱动力来源于内部:爱的内力驱动。王生、佩蓉、小唯甚至庞勇、夏冰、蜥蜴精,无一例外。全是为爱而牺牲。
义胆贞妻佩蓉的死,不仅为爱,而且被提升至救世的高度。她勇担妖的恶名,慷慨赴死以救夫救世,洋溢着强大的悲剧净化力量。与佩蓉的死相比,王生的死显得有些单薄,但他以自己的死换取妻子的活,带有忏悔与补救的意味,这对他此前的精神出轨。是一种以生命为代价的隆重修正。
小唯的死带有更为复杂的情感意蕴。原著中厉鬼的死真正大快人心,而影片中,狐妖的死虽让人如释重负,却又怅然若失。狐妖吃人心是一种本性,也是一种恶行,但她的死却是为爱而牺牲,这样的死,除恶的同时。本身即是善行。因此,千年道行的失去反而是修成正果,亦是死得其所,在具体场景的处理上。影片也以飞升而去的唯美画面来诠释。
影片舍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从内在的力量出发,把人性的复杂、悲与喜糅合在一起。这样,在人性挣扎的具体表现之外,又以悲喜的糅合给观众带来双重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冲击,使观众既得到情感的净化,又获得心灵的满足。原著的道德评判从外部发力,注重社会的评判力度,使人猛醒。影片却从内部着力,表现人生困境的挣扎及挣扎之后的暂时解脱——也许,新的人生困境将接踵而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疏导迷惘、欣悦与渴望,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影片《画皮》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对聊斋故事进行了多层面的现代阐释,虽然最终只是虚幻地解决了现实的矛盾,却缓解了观众因现实矛盾无法解决形成的心理压力,观众如释重负,失衡的心理随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情感宣泄与审美满足。于是影片的高票房便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