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笔者所在的济南市育贤第四小学,坚持学校的育人目标,创建了以“红色传统与文化”为主题,以“传承英雄精神”为特色的德育品牌。其中,持续时间最久的就是“学习雷锋精神”。
提到雷锋精神,首先会想到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3年,習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而在育贤四小,问起孩子们什么是雷锋精神?孩子们在告诉你答案的同时,还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见证了育贤四小一代代学子的成长,见证了学校的迅速发展,更是跟我们一起携手将雷锋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的故事要从12年前说起……
寻找雷锋的战友
12年前,在报纸的一个小小角落里,有这样一个报道:揭开尘封了44年的回忆。内容主要描述了在1962雷锋与刘成德一同参加沈阳军区报告会,两位英雄互留赠言。当得知雷锋去世的消息后,刘成德便下定决定将雷锋未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他是我们身边的活榜样。我们一直让学生向雷锋学习、学习雷锋精神,如何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明白理解,将雷锋精神落到实处呢?这一直是我们当年的困惑,因为我们明白:再多的说教,不如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去体验。相信有这样一位真实的“活雷锋”更有感染力、说服力。
初见大爱的胸怀
当我们告诉孩子们要去见“雷锋的战友”时,孩子们兴奋极了,特别想知道当年刘成德跟雷锋发生故事。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聆听当年雷锋的平凡故事,讲述自己跟雷锋相逢的美好时光。聆听时,孩子们的眼睛是亮的,充满了好奇心。我们惊奇的发现,很多同学为了这次的见面会下了不少功夫,自发地上网查找了刘爷爷的事迹、雷锋的语录……
交流到最后,当得知老人用省吃俭用省出的微薄资金去帮助更多的人时,再看看简陋的房屋,孩子们的眼中闪着泪花。同学们用标准的队礼和鲜艳的红领巾表达对刘爷爷这一辈子无私奉献的崇敬之情。在这之后,每年孩子们都会去看望刘爷爷,自发地拿出压岁钱,给老人买些生活用品,和老人一起做好事。
学校多次邀请刘爷爷进校为孩子们讲述雷锋的事迹,一起见证学校“小雷锋”的成长。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孩子们通过讲故事、谈感受、做好事的形式将雷锋精神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重温“回家探亲”路
经过我们的多方报道,口口相传,刘成德的事迹传遍了整个长清区。长清区归德镇政府建起了全国第三个雷锋纪念碑和刘成德事迹展览馆。我们的孩子听到这样一个好消息高兴极了,纷纷嚷着要去纪念馆参观。就这样育贤四小的孩子们又一次踏上了“回家探亲”的道路。
我们同刘爷爷一起来到雷锋塑像前,重温了雷锋的赠言,在展览馆前同唱《学习雷锋好少年》,并一起重温雷锋的无私奉献,一起回忆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的光荣事迹。在展览馆内宣传报道墙上,孩子惊喜地发现,竟然有12年前,刘爷爷第一次来学校的照片。孩子们不由得感叹,时光飞逝,可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却传承了无数个春秋。在参观时,学生高领就在自己本子上写下了:“雷锋精神,在刘爷爷这发扬光大,更需要我们少年儿童传承下去。”学生陈俊熙说到:“看到刘爷爷的事迹,让我真正理解了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的深刻含义。我要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在生活、学习中,去帮忙更多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雷锋精神!”
不断进取的锐气
每到三月,人们会听到这句话“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但在十多年间,育贤四小这里“雷锋”从未离开。全校师生、家长都以雷锋为榜样,走上了“成德”之路。学生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奋学习、乐于助人的“学雷锋好少年”。像拾金不昧的周广鑫,捡到了4000余元和两部手机,跟妈妈一起送到了住在长清区的失主手中,失主衷心感谢;谷可欣一直护送残疾同学上学,从未停下助人的脚步;代昊隆同学捡到钱包后,立刻送到了派出所,失主为了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学生的拾金不昧,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还有多年坚持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军区干休所送温暖的学雷锋服务队……这些同学的行为,只是育贤四小学生的一个小小缩影。十多年的学雷锋、走“成德”路,已让孩子们将拾金不昧、做好人好事的行为融入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雷锋精神也从多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例如,学校操场还是柏油地时,坑坑洼洼,学校足球队从不喊累,奋勇拼搏,在足球比赛中拿下了一个个辉煌成绩;无论严寒酷暑,学校京剧社团风雨无阻地训练,从原来的害羞不敢张嘴,到经历全国、省市区各类比赛,至今,小演员脸上总挂着自信的笑容。孩子们的这些巨大变化,让老师们欣慰、让家长们高兴,学校也在此理念下开发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育贤四小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延续。相信,雷锋精神会代代相传,雷锋精神在育贤第四小学会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育贤第四小学)
提到雷锋精神,首先会想到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3年,習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而在育贤四小,问起孩子们什么是雷锋精神?孩子们在告诉你答案的同时,还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见证了育贤四小一代代学子的成长,见证了学校的迅速发展,更是跟我们一起携手将雷锋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的故事要从12年前说起……
寻找雷锋的战友
12年前,在报纸的一个小小角落里,有这样一个报道:揭开尘封了44年的回忆。内容主要描述了在1962雷锋与刘成德一同参加沈阳军区报告会,两位英雄互留赠言。当得知雷锋去世的消息后,刘成德便下定决定将雷锋未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他是我们身边的活榜样。我们一直让学生向雷锋学习、学习雷锋精神,如何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明白理解,将雷锋精神落到实处呢?这一直是我们当年的困惑,因为我们明白:再多的说教,不如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去体验。相信有这样一位真实的“活雷锋”更有感染力、说服力。
初见大爱的胸怀
当我们告诉孩子们要去见“雷锋的战友”时,孩子们兴奋极了,特别想知道当年刘成德跟雷锋发生故事。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聆听当年雷锋的平凡故事,讲述自己跟雷锋相逢的美好时光。聆听时,孩子们的眼睛是亮的,充满了好奇心。我们惊奇的发现,很多同学为了这次的见面会下了不少功夫,自发地上网查找了刘爷爷的事迹、雷锋的语录……
交流到最后,当得知老人用省吃俭用省出的微薄资金去帮助更多的人时,再看看简陋的房屋,孩子们的眼中闪着泪花。同学们用标准的队礼和鲜艳的红领巾表达对刘爷爷这一辈子无私奉献的崇敬之情。在这之后,每年孩子们都会去看望刘爷爷,自发地拿出压岁钱,给老人买些生活用品,和老人一起做好事。
学校多次邀请刘爷爷进校为孩子们讲述雷锋的事迹,一起见证学校“小雷锋”的成长。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孩子们通过讲故事、谈感受、做好事的形式将雷锋精神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重温“回家探亲”路
经过我们的多方报道,口口相传,刘成德的事迹传遍了整个长清区。长清区归德镇政府建起了全国第三个雷锋纪念碑和刘成德事迹展览馆。我们的孩子听到这样一个好消息高兴极了,纷纷嚷着要去纪念馆参观。就这样育贤四小的孩子们又一次踏上了“回家探亲”的道路。
我们同刘爷爷一起来到雷锋塑像前,重温了雷锋的赠言,在展览馆前同唱《学习雷锋好少年》,并一起重温雷锋的无私奉献,一起回忆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的光荣事迹。在展览馆内宣传报道墙上,孩子惊喜地发现,竟然有12年前,刘爷爷第一次来学校的照片。孩子们不由得感叹,时光飞逝,可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却传承了无数个春秋。在参观时,学生高领就在自己本子上写下了:“雷锋精神,在刘爷爷这发扬光大,更需要我们少年儿童传承下去。”学生陈俊熙说到:“看到刘爷爷的事迹,让我真正理解了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的深刻含义。我要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在生活、学习中,去帮忙更多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雷锋精神!”
不断进取的锐气
每到三月,人们会听到这句话“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但在十多年间,育贤四小这里“雷锋”从未离开。全校师生、家长都以雷锋为榜样,走上了“成德”之路。学生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奋学习、乐于助人的“学雷锋好少年”。像拾金不昧的周广鑫,捡到了4000余元和两部手机,跟妈妈一起送到了住在长清区的失主手中,失主衷心感谢;谷可欣一直护送残疾同学上学,从未停下助人的脚步;代昊隆同学捡到钱包后,立刻送到了派出所,失主为了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学生的拾金不昧,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还有多年坚持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军区干休所送温暖的学雷锋服务队……这些同学的行为,只是育贤四小学生的一个小小缩影。十多年的学雷锋、走“成德”路,已让孩子们将拾金不昧、做好人好事的行为融入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雷锋精神也从多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例如,学校操场还是柏油地时,坑坑洼洼,学校足球队从不喊累,奋勇拼搏,在足球比赛中拿下了一个个辉煌成绩;无论严寒酷暑,学校京剧社团风雨无阻地训练,从原来的害羞不敢张嘴,到经历全国、省市区各类比赛,至今,小演员脸上总挂着自信的笑容。孩子们的这些巨大变化,让老师们欣慰、让家长们高兴,学校也在此理念下开发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育贤四小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延续。相信,雷锋精神会代代相传,雷锋精神在育贤第四小学会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育贤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