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班会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本文探讨了主题班会的内涵、作用,阐述了主题班会实施程序与注意事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获得最广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主题班会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开展的路子。
【关键词】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题班会的作用
(1)弥补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缺失。各高校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生入学教育。但是,入学教育周期短、新生还没有大学生活的感受,加之教育人员结构单一、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呆板,得不到学生足够重视,达不到应有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新生教育载体,提高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能够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主题班会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形式,是具有明确教育计划、指向和内容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发挥主导性,学生发挥主体性,它的开展始终以学生为主要活动者,为学生提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不仅通过计划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还能通过策划实施学生的自我教育。主题班会为学生创设了教育场景,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教育意义,习得教益。(3)具有不断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班级凝聚力以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为基础。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电教化、户外素质拓展运动等手段逐渐运用到主题班会中,通过表演、“历奇”体验、网络等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形式,创设亲切、平等、宽松的课堂或户外活动氛围及时、有效地批评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想法或行为偏差,取得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双丰收,实现了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形成了强大的班级凝聚力。(4)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主题班会一方面是班主任展现个人才华、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舞台,另一方面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在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教师可以“不为师”,学生可以“不为生”,师生共鸣,隔阂顿失。这种双向的、多向的和混合式的教育模式,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桥梁。
二、主题班会的实施程序
1.贴近学生,精心策划,有针对性地确立主题班会的主题和方案。首先要确立与策划好主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集思广益,努力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思想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精神状态、思想发展的脉络、学习风气、舆论、班风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策划。一个完整的主题班会方案包括开展班会的目的、指导思想、主题内容、活动安排、活动方式等方面。由于每个主题各不相同,也就各有特点。
2.创新模式,营造氛围,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并加以实施。学生们正处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时期,对空洞的说教不怎么感兴趣。因此主题班会必须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多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诸如:模拟扮演、专题报告、节日纪念、现场体验、经验交流、才能展示、演讲和竞赛、座谈和辩论、社会调查成果汇报、技术操作和实物交流等,创造性地运用报刊、网络、广播、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立体化开展起有声有色的主题活动。
3.升华主题,巩固成果,润物细无声地将教育引向深入。主题班会的开展不应是做完工作总结就算完成了,而应持续引向深入。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力争在每次班会之后,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要利用总结来启发、诱导和点拨,使同学们能认识到主题班会的目的、认识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认识有提高,行动有准则,前进有方向。
三、开展主题班会时的注意事项
(1)科学选题,忌高、大、空。制定活动主题时既要“随波逐流”,又要“独辟蹊径”。要紧密结合学院大事、要事与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身的思想向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又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带给他们切身的指导,也让他们有话可谈。(2)德育为本,忌“华而不实”。围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条主线开展思想教育。不能一味为了迎合学生积极性舍本逐末。要避免认为优秀的主题活动就是形式花哨、编演节目的错误倾向。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班会,只要选题科学,设计合理,一样可以感染学生进而引导行动。(3)全员参与,忌“个人秀”。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受教育者,应该同时在集体中、活动中受教育,而不是旁观者。只有亲自参与,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情感,才会融于其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主题班会的设计、召开,要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让所有学生在班会运作、召开过程中都有责可负、有事可做,才能达到其应有目的。班会方案的设计,主角应是学生,老师只是配角(在选题和设计上给以引导),应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题班会的作用
(1)弥补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缺失。各高校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生入学教育。但是,入学教育周期短、新生还没有大学生活的感受,加之教育人员结构单一、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呆板,得不到学生足够重视,达不到应有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新生教育载体,提高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能够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主题班会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形式,是具有明确教育计划、指向和内容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发挥主导性,学生发挥主体性,它的开展始终以学生为主要活动者,为学生提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不仅通过计划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还能通过策划实施学生的自我教育。主题班会为学生创设了教育场景,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教育意义,习得教益。(3)具有不断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班级凝聚力以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为基础。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电教化、户外素质拓展运动等手段逐渐运用到主题班会中,通过表演、“历奇”体验、网络等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形式,创设亲切、平等、宽松的课堂或户外活动氛围及时、有效地批评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想法或行为偏差,取得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双丰收,实现了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形成了强大的班级凝聚力。(4)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主题班会一方面是班主任展现个人才华、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舞台,另一方面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在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教师可以“不为师”,学生可以“不为生”,师生共鸣,隔阂顿失。这种双向的、多向的和混合式的教育模式,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桥梁。
二、主题班会的实施程序
1.贴近学生,精心策划,有针对性地确立主题班会的主题和方案。首先要确立与策划好主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集思广益,努力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思想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精神状态、思想发展的脉络、学习风气、舆论、班风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策划。一个完整的主题班会方案包括开展班会的目的、指导思想、主题内容、活动安排、活动方式等方面。由于每个主题各不相同,也就各有特点。
2.创新模式,营造氛围,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并加以实施。学生们正处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时期,对空洞的说教不怎么感兴趣。因此主题班会必须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多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诸如:模拟扮演、专题报告、节日纪念、现场体验、经验交流、才能展示、演讲和竞赛、座谈和辩论、社会调查成果汇报、技术操作和实物交流等,创造性地运用报刊、网络、广播、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立体化开展起有声有色的主题活动。
3.升华主题,巩固成果,润物细无声地将教育引向深入。主题班会的开展不应是做完工作总结就算完成了,而应持续引向深入。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力争在每次班会之后,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要利用总结来启发、诱导和点拨,使同学们能认识到主题班会的目的、认识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认识有提高,行动有准则,前进有方向。
三、开展主题班会时的注意事项
(1)科学选题,忌高、大、空。制定活动主题时既要“随波逐流”,又要“独辟蹊径”。要紧密结合学院大事、要事与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身的思想向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又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带给他们切身的指导,也让他们有话可谈。(2)德育为本,忌“华而不实”。围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条主线开展思想教育。不能一味为了迎合学生积极性舍本逐末。要避免认为优秀的主题活动就是形式花哨、编演节目的错误倾向。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班会,只要选题科学,设计合理,一样可以感染学生进而引导行动。(3)全员参与,忌“个人秀”。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受教育者,应该同时在集体中、活动中受教育,而不是旁观者。只有亲自参与,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情感,才会融于其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主题班会的设计、召开,要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让所有学生在班会运作、召开过程中都有责可负、有事可做,才能达到其应有目的。班会方案的设计,主角应是学生,老师只是配角(在选题和设计上给以引导),应将主动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