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究竟香不香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大恨事来自宋代彭渊材的“平生五恨”

北美海棠
草莓果冻
红色贴梗海棠

  经过查阅文献,我发现张爱玲所写的“三大恨事”,其实来自于宋代彭渊材的“平生五恨”。宋代释惠洪的笔记《冷斋夜话》卷九有言:“渊材迂阔好怪……尝曰:‘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问其故,渊材敛目不言,久之曰:‘吾论不入时听,恐汝曹轻易之。’问者力请说,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闻者大笑,而渊材瞠目曰:‘诸子果轻易吾论也。’”
  《冷斋夜话》的作者释惠洪是彭渊材的侄子,他所记录的大致可信。彭渊材不肯说出自己的观点怕人轻笑,说出来果然惹人大笑,但这一笑也将他的“平生五恨”流传了出去。
  同卷又记录了另一个故事,彭渊材认为昌州是个好地方,别的优点没有,但是全天下的海棠花都不香,唯独昌州的香,冲这个优点也值得留下来做官,真是可爱!
  彭渊材对海棠香气的话语很快又被《墨客挥犀》《全芳备祖》《錦绣万花谷》等书籍记录,使得“海棠无香”这一说法广为人知。如元代张可久在曲中也有言:“芍药多情,海棠无香。”

海棠香不香,古人就有分歧


  其实对于海棠究竟香不香这一点,古人也是有分歧的。许多吟咏海棠的诗词里,都颂扬过它的芬芳。唐代顾非熊在《斜谷邮亭玩海棠花》里有言:“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这里不仅写了海棠的美,更强调其香是值得夸赞的。五代和凝在《临江仙》中有言:“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空濛。翠鬟初出绣帘中,麝烟鸾佩惹苹风。”诗的开笔就说海棠香,还香得可以与馥郁的麝香相比拟。宋代张舜民也在《移岳州去房陵道中见海棠》中说:“天寒日晚行人绝,自落自开还自香。”
  有的文人甚至在作品中反驳前论。陆游有言:“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刻深。”这一枝海棠的香气可以盖过一片树林,怎么会有人说它无香呢?吴芾有言:“海棠元自有天香,底事时人故谤伤。不信请来花下坐,恼人鼻观不寻常。”海棠花香得很,却遭人诽谤中伤,你不信你来闻,你仔细闻,香得你受不了。杨万里更是大白话质疑“海棠无香”的始作俑者彭渊材:“老子侵星起,蜂儿代我忙。渊材无鼻孔,信口道无香。”

海棠无香有可能说的是贴梗海棠


  有这么多人质疑,也有人亲身证明海棠芳香,难道彭渊材和张爱玲是在信口胡诌吗?不一定。
  后来,我在大学上了花艺选修课,老师是个海棠迷,她曾经在课上说起过张爱玲的“三大恨事”,她说她每年春季一定会在校园里的海棠树下感受花香,张爱玲却说海棠无香,那大概赏的是贴梗海棠吧。并不是所有的海棠花都有香气,事实上海棠并不单指一个物种。
  历史上海棠类的称谓有过多次演变。古时苹果与梨不分,把梨属和苹果属的植物统称为“棠”“甘棠”等,这在《诗经》《山海经》等书籍中均有记载。西汉时期开始初步区分梨与苹果,但直到唐代才出现“海棠”一词,将小果类及以观花为主的苹果属植物称为“海棠”。姜楠南在《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中提出,植物学上准确意义的海棠是指以栽培观赏为目的,果实直径小于等于 5 厘米的苹果属植物。但我们通常所说的海棠也包括木瓜属的几个种,是苹果属多种植物和木瓜属几种植物的通称与俗称。
  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习称“海棠四品”,其中西府海棠与垂丝海棠为苹果属植物,而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归为木瓜属,都是蔷薇科的灌木或小乔木,是中国著名观赏树种,各地常见栽培。《诗经·木瓜》中有一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广为人知,有学者考证诗中的“木桃”就是蔷薇科木瓜属的木瓜海棠。
  苹果属的海棠花叶同放,花簇生,花梗较长,花序近伞形,每逢花期,新长出的嫩叶簇拥着四至七朵花缀满枝条。其中西府海棠芳香四溢,垂丝海棠也是清香迎面。
  木瓜属的海棠先花后叶,其中贴梗海棠花色艳丽,但却没有什么气味,果实倒是芳香好闻。

无香海棠之我见


  彭渊材叹惋无香的海棠也并不一定是上文说过的海棠,现代老百姓对植物分类有所了解的都在少数,何况古代文人呢?老百姓口中的海棠不仅包括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有时也包括蔷薇科木瓜属的几个种,在某些情况下秋海棠科的秋海棠属植物、野牡丹科的野海棠属、甚至卫矛科的昆明山海棠,也被泛称为海棠。而栽培较广的是秋海棠。
  秋海棠栽培品种极多,颜色各异,有的带有清香,如清代袁枚在《秋海棠》中所言:“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但我所见过的几种都没什么气味。秋海棠株型小巧,花朵玲珑,又好栽培,若是一点香气也无,也可以叹一句“恨海棠无香”吧。
  张爱玲生于上海,在香港读书,她赏的或许是贴梗海棠,或许是秋海棠,又或许从未见过海棠,只是将其当做一种文学意向符号。
火炬海棠
秋海棠
西府海棠

  刘玉凯在《“海棠无香”说漫谈》里提到一个“蚯蚓吟”现象。唐代韩愈在《游城南十六首·晚雨》中说:“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投竿跨马蹋歸路,才到城门打鼓声。” 卢仝在《夏夜闻蚯蚓吟》中言:“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念尔无筋骨,也应天地心。”顾况在《历阳苦雨(一作夜雨)》里云:“夜夜空阶响,唯馀蚯蚓吟。”
  事实上蚯蚓是环节动物,并无发声器官,其实不能吟鸣。
  “蚯蚓吟”与“海棠无香”一样,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是一种文学意象符号。有许多文学符号是不合于事实的,但文人们却并不细究,直接沿用,以至于让人误以为真。
  文学作品不可全信,我们还是要亲自去求证。北京植物园有个海棠园,栽培品种多不胜数。作为海棠花重度患者,我曾去赶了场花事,为芳香四溢、精巧娇艳的火炬海棠惊艳。
  海棠很美,宋代晁补之有词形容海棠从初开到盛放:“裙芳老尽,海棠花时候。雨过寒轻好清昼。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全开还自好,骀荡春馀,百样宫罗斗繁绣。”花未开时,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开后则烂漫艳丽,有如晓天明霞。陆游有诗句“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叶相映,花繁叶茂,与日争辉,明艳无双的形象。唐代何希尧更是掩饰不住对海棠的喜爱,作了一首《海棠》,诗云:“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东风贮阿娇。”这花美得不可方物,恨不得如金屋藏娇般把它锁起来。相传一次唐玄宗召见杨贵妃,当时贵妃宿酒未醒,娇柔妩媚,被玄宗戏称“海棠花睡未足矣”,拿杨玉环与海棠花相比,可见海棠之美。如今再看,“海棠无香”之所以惹得无数人叹惋,也许是因为海棠花实在是太美了,以至人们不敢相信它有缺点,于是有些人就认为,没有香气是它唯一的缺憾。
  责任编辑:徐玲玲
其他文献
从签到打卡交作业到选课,从缴电费再到洗澡洗衣服,相关的App同学们被要求下载过不少,都说是为了方便同学学习生活,但使用起来,常常反倒给同学添了不少的乱。  这些同学们被要求下载的App,大致可分为管理类、学业类和生活服务类等。  管理类  这类App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考勤,同学们在上面打卡签到。  某高校要求同学们使用“钉钉”,为的是上课考勤使用,若是在指定地点没有签到,则被视为旷课。有时学校一些必
2018年9月,第一批零零后新生入学。从零零后入学各种闪念到军训、社团的精彩生活,我们对零零后在大学里的学习与成长将一直关注。大学生杂志从2019年1月刊开始,《倾听95后》专栏正式更新迭代,更名为:《倾听零零后》!  欢迎全国高校喜欢写作的零零后小伙伴们加入大学生杂志校园记者联盟这个大平台!我们每期会推出关于零零后校园学习、生活、社团、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征稿主题!凡参加零零后征稿主题的来稿都有机
令和元年(2019年),明仁天皇生前退位,德仁天皇即位。我再一次踏上日本这片土地。  东京是鲜活的,是属于年轻人的,它汇集了最尖端的科技,人们在水泥森林中也有了新的丛林法则。一  京都街上洋溢着热闹的氛围,到处都挂着“奉贺令和元年”的条幅。他们好像丝毫不在意“初春令月,气淑风和”到底是出自《万叶集》(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还是《归田赋》(汉代辞赋家张衡从仕途转向退隐时所作的一篇
交流活动结束了,但同学们的讨论仍未终止,我和其他同学兴致勃勃地讨论起这部影片,大家的评价里都有“有温度”三个字。活动结束了两三天,我仍在思索,为什么一部硬科幻,大家会不约而同给出“有温度”三个字,后来我想明白了,是因为这部硬科幻里有着温柔的中国心、中国情感、中国精神。  中国科幻片起步较晚,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亚洲人,直接刺激了国内文艺界掀
编者按:疫情期间网上学习、居家作业,同学们仍然不缺思想火花的绽放。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认真研读《西游补》《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撰写的读书报告精见迭出。刘雨晴(北京大学)  古代小说《西游补》是一部明末白话小说,可以将其视作《西游记》的一部续书。《西游补》的故事插入于《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之后,叙述了唐僧师徒经过火焰山后,
拳打镇关西后逃亡,见悬赏告示而不识:  鲁达看见众人看榜,挨满在十字路口,也钻在丛里听时,鲁达却不识字,只听得众人读道:“代州雁门县,依奉太原府指挥使司该准渭州文字,捕捉打死郑屠犯人鲁达,即系经略府提辖。如有人停藏在家宿食,与犯人同罪;若有人捕获前来,或首告到官,支给赏钱一千贯文。”鲁提辖正听到那里,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大叫道:“张大哥,你如何在这里?”拦腰抱住,直扯近县前来。李舒扬(北京大学)  鲁
静园的桃花第三教学楼外的山桃中文系大一学生在静园上课  我对静园的桃花印象深刻。  古代汉语对于中文系大一学生来说,是一门硬课。古代汉语是中文系的基础核心课,一周六课时。学习内容由文选和通论组成,文选中学生需要读完《史记》和《左传》,通常讲的是基础性且有些枯燥的知识,为此,许多老师精心安排活动,让课程更有趣些,在静园读书便是其中之一。  三月中下旬,静园的桃花开得正旺,一朵一朵在枝头绽开。天气好的
有同学说,人生道路不求高的,也不求低的,只求对的。我认为,对的路不是求来的,也不是选择完就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脚板向下,腰杆向上,踏实辛苦,甚至历经磨难走出来的。如果毕业后找工作不顺利,或是感觉自己吃了亏,一定不要光顾着抱怨,这很可能是未来的财富,积极分析、谨慎探索,去把路走对,而不是只是想著走对的路。我的点滴感悟,都是在清华读本科时得到的。  姚颂,1992年出生,2011年被保送清华大学电子工
2006年,张沛东从中国海洋大学捕捞学专业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刚一留校,张老师就把研究注意力投向大叶藻,并且一做就是十年。  2017年9月,山东荣成天鹅湖进行了一次规模化增殖活动,此次增殖的对象不是鱼、虾和蟹等,而是一种被当地人俗称为“海苔”的海草——大叶藻,这也是我国首次规模化的大叶藻增殖作业,共移植株高20cm以上大叶藻5万余株,底播大叶藻种子13万粒。大叶藻,学名鳗草。这次增殖活动是由中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坚守和反抗  阿米尔和他的男仆哈桑的故事是那样动人,那样两个童真的少年,他们惺惺相惜,哈桑对他说着“为你千万遍”,阿米尔就那样望着他。年纪越大,越是会欣赏这样纯粹的感情。但当你完全沉浸时,作者總会给你当头棒喝,你掉进了那个他设计好的“陷阱”。作者绝对不是只写单纯的少年情谊那么简单,他要描摹的是那个悲观无奈的时代,那个几乎要吞噬掉每个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