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三维属性与实现途径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uto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所以提倡“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把这一理念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的兴趣为出发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储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就要完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并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简单分析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中 化学 课堂教学 目标制定 实现途经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堂课的最终目标及教学指向,它包括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过程目标、效果目标等教学活动的预期化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目标是掌握本节课预设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目标是为了完成对应的教学任务而设定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以便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学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跑线和终点线,也是学科教学的核心,所以,学科教学总体目标设置的范围必须限定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新课程标准》内,化学课程也不例外。
  普通高中化学教学是在初中化学教学量变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质变和量变结合的更高层次的基础性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部分,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生制宜地开展化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以提高全体学生化学素养为导向;选修课是必修课内涵和外延的延伸,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是具有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重点学习内容。原则上,高中一年级只安排必修课的教学。
  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认真研究高中化学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说明了高考化学的命题范围,其制订的依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制订依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三者环环相扣,不可偏废。总体来说,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框定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三个范围之内。只有这样,化学课堂教学才有明确性、目的性、意义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属性
  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三维属性:
  1.知识技能
  在初中义务教育段化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初等化学高级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英语缩写)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运用。
  2.能力方法
  化学教学的一项最重要任务,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化学要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科学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学科及其边缘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能力方法,是指训练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及特长。
  3.情感态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材料、技术等问题,培养学生忠于科学的态度,并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结、协作、勤奋等良好品质。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专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为例,探讨如何制订教学目标。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正确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第三,简单介绍燃料燃烧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充分利用燃料的方法。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能力目标包括:通过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现象、分析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守恒观点、能量转化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养成能量观的思维习惯。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情感目标包括: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保护环境、重视节能等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体现了目标的三维结构,目标主体不错位,目标要求不越位,目标明确且具体,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
  三维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就要考虑如何有效落实,使教学目标迅速归位。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师要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课堂,然后依靠、创新这个主阵地,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提供基础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几方面去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1.转变教师角色
  我国中小学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其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关键是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统的课堂观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掌握课堂的方向,是课堂的灵魂。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在课堂上彻底转变师生角色,教师是主导,但不是领导,应以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为主,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手中材料,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会自学,做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从中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领航员,学生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获取知识的,从根本上说,课堂活动是在45分钟内进行了一种有目的研究过程。在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主动引航,积极促进并确保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演示分组等实验操作、课外兴趣小组实践活动、趣味化学故事讲述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转变学生角色
  传统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课堂从属的地位,是不折不扣的配角。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要求教师积极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主角,教师退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发言,大胆质疑,主动讨论,主动探究,有利于改善师生互动的局面,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增加学生的实验课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注重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评价也要多层次、多维度,教师既要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又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包含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两者相互结合,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即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思考答案的过程。此外,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分层次、多角度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总而言之,学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跑线和终点线,是学科教学的核心,教师通过转变角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等形式,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莉,赵永胜.浅谈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2003,(6).
  [2]夏正春.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析探[J].化学教育,2002,(6).
  [3]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课题。
  (作者单位: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 )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