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三
编者按:
2009年,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作者薛一泉曾供职泰顺县文博馆,2003年,他在泰顺进行廊桥调查时发现了该项目,之后又参与了有关申报和保护工作。先后二十几次深入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的薛一泉,记录下了同乐桥建造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在7年时间里所经历的令人欣慰的转折和发展。
2009年9月30日夜半时分,我接到朋友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打来的电话,他激动地告诉我: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顺利列入世遗“急需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将名单上传到官方网站上了!那晚,对于众多泰顺廊桥的“铁杆粉丝”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很多人都在用手机发送短信,传递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寻访绳墨
10多年前,好莱坞大片《廊桥遗梦》全球热映,隐逸于浙南泰顺的廊桥也随之声名鹊起。也就是从那时起,经过泰顺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对其保护和宣传工作的开展,当地众多年代久远的廊桥,在不断提升保护等级的同时,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怀着各种情怀踏上廊桥寻梦之旅的人也越来越多。
当时,我在泰顺县文博馆供职。在以往的乡土文化调查中,从未发现近年新建造的廊桥。泰顺还有会造廊桥的师傅吗?带着疑问,2003年仲夏的一天,我到岭北乡调查泰福廊桥时,在栋梁上发现“绳墨董直机”几个大字的记载。绳墨,在传统廊桥建造中,是主事的廊桥工匠的别称。据记载,泰福廊桥建于民国时期。我推算,当年建桥的如果是个年轻师傅,今天也许仍然健在。
根据这个线索,我开始四处寻访廊桥师傅董直机。一个多月一晃而过,我仍一无所获。一天,听说岭北乡村尾村有董姓善木工之人。次日一早,我就往那里赶。在村民的带领下,我见到了时年79岁的董直机老人。老人精神矍铄,浓眉之下双眼炯炯有神。听说我是依据泰福廊桥上的5个墨字找来的,老人显得有些激动:“我只做过桥面上的廊桥,没做过桥身。”
老人缓缓讲述了自己少年时迷恋廊桥的经历,并表示造一座廊桥是藏在心中的一个梦想。25岁时,董直机终于有机会参与设计建造人生的第一座桥——泰福桥,并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桥梁上。然而,这只是个石拱木平廊桥,他负责的只是廊屋的设计和建造,“现在我都要到80岁了,这辈子,什么时候能亲手建一座木拱廊桥就好了!”老人向我感叹。
当时,董直机是浙江省内发现的唯一能够运用传统技艺建造木拱桥的老工匠,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建桥传艺
在发现掌握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工匠之后,泰顺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和制定抢救性保护方案。考虑到董直机师傅年龄偏大、建桥手艺后继无人等情况,县文化部门决定通过建造新廊桥的方式,鼓励董师傅收徒授艺,把这门宝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
那几年,泰顺旅游在不断升温。2003年9月,岭北乡天关山古道被旅游专家评定为五星级旅游景点。出于给旅游增添新亮点以及对民间独特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岭北乡村尾村决定筹资建造一座编梁木拱廊桥。2004年9月,村尾村同乐桥动工兴建,由董直机师傅担任“绳墨”。
在同乐桥建造期间,我曾十几次去现场,运用图文随记形式记录了造桥全过程。
通过建桥,董直机收了5名徒弟,把建桥手艺传给了他们。此外,泰顺年轻木匠曾家快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掌握了木拱桥的营造技艺。泰顺掌握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工匠由原来的1人增至7人。这个本已处于濒危边缘的非遗项目,通过建桥、艺人收徒授艺,保护和传承状况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
保护升级
传统乡土社会的变革、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和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廊桥的许多功能,特别是交通功能急剧弱化,这也是建桥手艺濒临失传的根本原因。虽然培养了多名建桥艺人,但他们会不会也像董直机师傅那样长期空怀手艺而没有造桥机会呢?如何拓展这门手艺的生存空间,成为推进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瓶颈问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几年,泰顺不少地方新建廊桥,给艺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除了岭北同乐桥,泗溪镇南溪村、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阳镇埠下村都先后建造了廊桥。此外,泰顺有关部门还加强与县外相关旅游景区的联系,先后介绍董直机、曾家快等人到温州和衢州等地的旅游景区承接建桥工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得到有效的活态传承,泰顺廊桥文化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相继列入了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而今又顺利列入世遗“急需保护名录”,短短4年时间,就实现了保护等级四级跳,可谓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申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不会单纯追求数量多少。如同世界文化遗产一样,项目加入名录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保护还必须仰仗于项目所在地的国家和地区。”
在喜悦和憧憬中,我登录了中国廊桥网论坛,在众多网友的跟帖讨论中有一个网友这样写道:“今天,中国的木拱桥实现了一个梦;明天,我们不能让她遗失了这个梦。”
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链接:
现存的古代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浙西南的泰顺及福建的寿宁、屏南等为主的山区县市,泰顺木拱廊桥因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样,历史悠久而独树一帜,闻名中外。
目前有专家认为,泰顺木拱廊桥并非由北方传入,是本地先民的创造,有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而在北方却没有发现如此完备的发展体系。起因是,泰顺山区由于经常发生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水冲垮,长期的造桥经验积累有可能促使本地工匠发明虹桥结构。
工艺特点:木拱桥的传统设计与建造综合运用了木材、传统建筑工具和工艺以及横梁搭建、榫眼和榫接头等核心技术,并由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根据传统结构力学知识在各种不同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泰顺木拱廊桥大致可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等几类,其中编梁木拱廊桥最具文物价值。它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由于桥是受压的,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就会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叠压穿插,搭接而成,而上梁是造桥关键。
编者按:
2009年,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作者薛一泉曾供职泰顺县文博馆,2003年,他在泰顺进行廊桥调查时发现了该项目,之后又参与了有关申报和保护工作。先后二十几次深入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的薛一泉,记录下了同乐桥建造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在7年时间里所经历的令人欣慰的转折和发展。
2009年9月30日夜半时分,我接到朋友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打来的电话,他激动地告诉我: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顺利列入世遗“急需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将名单上传到官方网站上了!那晚,对于众多泰顺廊桥的“铁杆粉丝”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很多人都在用手机发送短信,传递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寻访绳墨
10多年前,好莱坞大片《廊桥遗梦》全球热映,隐逸于浙南泰顺的廊桥也随之声名鹊起。也就是从那时起,经过泰顺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对其保护和宣传工作的开展,当地众多年代久远的廊桥,在不断提升保护等级的同时,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怀着各种情怀踏上廊桥寻梦之旅的人也越来越多。
当时,我在泰顺县文博馆供职。在以往的乡土文化调查中,从未发现近年新建造的廊桥。泰顺还有会造廊桥的师傅吗?带着疑问,2003年仲夏的一天,我到岭北乡调查泰福廊桥时,在栋梁上发现“绳墨董直机”几个大字的记载。绳墨,在传统廊桥建造中,是主事的廊桥工匠的别称。据记载,泰福廊桥建于民国时期。我推算,当年建桥的如果是个年轻师傅,今天也许仍然健在。
根据这个线索,我开始四处寻访廊桥师傅董直机。一个多月一晃而过,我仍一无所获。一天,听说岭北乡村尾村有董姓善木工之人。次日一早,我就往那里赶。在村民的带领下,我见到了时年79岁的董直机老人。老人精神矍铄,浓眉之下双眼炯炯有神。听说我是依据泰福廊桥上的5个墨字找来的,老人显得有些激动:“我只做过桥面上的廊桥,没做过桥身。”
老人缓缓讲述了自己少年时迷恋廊桥的经历,并表示造一座廊桥是藏在心中的一个梦想。25岁时,董直机终于有机会参与设计建造人生的第一座桥——泰福桥,并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桥梁上。然而,这只是个石拱木平廊桥,他负责的只是廊屋的设计和建造,“现在我都要到80岁了,这辈子,什么时候能亲手建一座木拱廊桥就好了!”老人向我感叹。
当时,董直机是浙江省内发现的唯一能够运用传统技艺建造木拱桥的老工匠,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建桥传艺
在发现掌握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工匠之后,泰顺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和制定抢救性保护方案。考虑到董直机师傅年龄偏大、建桥手艺后继无人等情况,县文化部门决定通过建造新廊桥的方式,鼓励董师傅收徒授艺,把这门宝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
那几年,泰顺旅游在不断升温。2003年9月,岭北乡天关山古道被旅游专家评定为五星级旅游景点。出于给旅游增添新亮点以及对民间独特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岭北乡村尾村决定筹资建造一座编梁木拱廊桥。2004年9月,村尾村同乐桥动工兴建,由董直机师傅担任“绳墨”。
在同乐桥建造期间,我曾十几次去现场,运用图文随记形式记录了造桥全过程。
通过建桥,董直机收了5名徒弟,把建桥手艺传给了他们。此外,泰顺年轻木匠曾家快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掌握了木拱桥的营造技艺。泰顺掌握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工匠由原来的1人增至7人。这个本已处于濒危边缘的非遗项目,通过建桥、艺人收徒授艺,保护和传承状况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
保护升级
传统乡土社会的变革、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和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廊桥的许多功能,特别是交通功能急剧弱化,这也是建桥手艺濒临失传的根本原因。虽然培养了多名建桥艺人,但他们会不会也像董直机师傅那样长期空怀手艺而没有造桥机会呢?如何拓展这门手艺的生存空间,成为推进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瓶颈问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几年,泰顺不少地方新建廊桥,给艺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除了岭北同乐桥,泗溪镇南溪村、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阳镇埠下村都先后建造了廊桥。此外,泰顺有关部门还加强与县外相关旅游景区的联系,先后介绍董直机、曾家快等人到温州和衢州等地的旅游景区承接建桥工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得到有效的活态传承,泰顺廊桥文化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相继列入了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而今又顺利列入世遗“急需保护名录”,短短4年时间,就实现了保护等级四级跳,可谓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申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不会单纯追求数量多少。如同世界文化遗产一样,项目加入名录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保护还必须仰仗于项目所在地的国家和地区。”
在喜悦和憧憬中,我登录了中国廊桥网论坛,在众多网友的跟帖讨论中有一个网友这样写道:“今天,中国的木拱桥实现了一个梦;明天,我们不能让她遗失了这个梦。”
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链接:
现存的古代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浙西南的泰顺及福建的寿宁、屏南等为主的山区县市,泰顺木拱廊桥因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样,历史悠久而独树一帜,闻名中外。
目前有专家认为,泰顺木拱廊桥并非由北方传入,是本地先民的创造,有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而在北方却没有发现如此完备的发展体系。起因是,泰顺山区由于经常发生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水冲垮,长期的造桥经验积累有可能促使本地工匠发明虹桥结构。
工艺特点:木拱桥的传统设计与建造综合运用了木材、传统建筑工具和工艺以及横梁搭建、榫眼和榫接头等核心技术,并由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根据传统结构力学知识在各种不同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泰顺木拱廊桥大致可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等几类,其中编梁木拱廊桥最具文物价值。它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由于桥是受压的,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就会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叠压穿插,搭接而成,而上梁是造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