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花园与生死的发生场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诗集《野草》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内在自我的深刻体验与哲学反思。在流动的体验与反思中,旧的主体精神不断被消解,新的主体精神随之又不断生成,散文诗集《野草》蕴含着一条主体精神之发生的轨迹。通过分析《野草》的首篇《秋夜》和尾篇《一觉》里所描写的书斋、花园内的精神之发生,可以一窥这一主体精神之运动的逻辑起点与结点之间的应照。
  关键词:《秋夜》 《一觉》 书斋 花园 主体精神
  诗人张枣认为《野草》有一个结构,首篇《秋夜》和尾篇《一觉》相互勾连,有着很强的同构性,《一觉》完美地结束了《秋夜》:
  《一觉》的整个方法、意象以及同构性与《秋夜》一模一样,一个白天一个黑夜,一个室内一个室外,那个室外有室内的感觉,这个室内有室外的感觉,而室内总是在命名一种场景,还有词语的花园,那个花园是我们生活的向往之地,好东西,鲁迅在梦中一直设计的好东西。①
  张枣是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待《秋夜》和《一觉》的同构性。事实上,这种文学性的同构根源于主体精神的自我运动。在这两篇文章里,鲁迅构建了书斋、花园这两种场所,它们都是生死的发生场,是主体内在精神空间的象征性显现。
  一
  在首篇《秋夜》里,“我”的目光从书斋内转向后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②目光从一株枣树向另一株枣树的动态环视意味着枣树从现实之物转变成精神之象征物,主体精神之运动在目光的转向中开启。随着目光的仰观俯察,奇怪而高的天空、冷眼的星星、极细小的粉红花、白的发窘的月亮、夜游的恶鸟一一呈现在象征性的后园。这个秋夜的后园弥漫着阴冷、肃杀之气。极细小的粉红花在冷的夜里瑟缩地梦见春的到来,然而春后仍会有秋。落尽叶子的枣树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然而它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春秋的循环意味着希望与绝望的循环。枣树深知这种希望与绝望的循环,因此并没有做希望之梦,也没有陷入绝望,而是执着于当下,认为落尽叶子,单剩枝干,“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并将最直最长的几枝树干默默地似铁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和圆满的月亮。树干铁似直刺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的行动意味着打破希望与绝望循环,肯定自我的生命意志。夜游的恶鸟“哇”的一声,将这种生死的战斗推向高潮。③而半夜的笑声意味着一种生死挣扎之后的解脱。此后,“我”被笑声所驱逐,回到自己的房。从生死之场的后园回到室内,“我”的目光落在撞灯扑火的小飞虫身上,这意味着一种为寻求光明而赴死的行动,与后园里枣树直刺夜的天空所意味的抗恶求生形成对应。
  枣树处在这个生死发生场的中心,也就是主体内在精神空间的中心。在《空间的诗学》一书里,巴什拉从现象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内在精神空间,认为“有时候我们可以在一个切近的对象面前体验到内心空间的扩大”,这个切近的对象可以是一棵树。巴什拉以里尔克的诗歌《鸟群从他身上钻过的那人》的以下诗句为例:
  空间,外在于我们,囊括并转换事物
  如果你想让一棵树成活
  就给它注入内在空间,这个在你心中
  获得其存在的空间,用种种限制将它围住
  它没有界限,它要真正成为一棵树
  只有安置在你的遗世独立之中。④
  在《鸟群从他身上钻过的那人》这首诗里,里尔克将内在空间注入一棵树,内在空间本是无边无际的,在人的“断念”中,内在空间造形为一棵真正的树。在诗歌《它向触感致意》里,里尔克提及“世界内在空间”:
  这一种空间足以通过一切生物:
  世界内在空间。鸟儿静止地飞翔
  从我们身中穿过。哦我,我愿成长,
  我向外望去,我身中长出了树。⑤
  “世界内在空间”成为里尔克代表性的诗艺口号。绿原对“世界内在空间”做了注释:“据专家研究,‘世界内在空间’既不是世界的内在空间,也不是内在的世界空间,而是世界与内在的相互关联的主观整体,用胡塞尔的用语来说,是‘客体极与自我极的宇宙’”⑥。
  此外,这首诗里也出现了树这一意象。里尔克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里说:“这些树是雄伟的,但比它们更雄伟的是它们中间那崇高而悲壮的空间,仿佛随着树木的增长,这一空间也在增大。”⑦巴什拉认为“树木被归还给想象的力量,被倾注了我们的内在空间,因而它和我们一起投入追求巨大的自我超越”⑧。
  鲁迅在《写在〈坟〉后面》和《怎么写——夜记之一》里都描写了对窗外寂静的夜的体验,鲁迅认为这种体验接近“世界苦恼”,有一种佛家的境界,是日本京都学派哲学家西谷启治所说的身心脱落、脱落身心的空之场所呈现的境界。⑨可见,鲁迅体验到的夜的无边的寂静空间也是主客二分之前“世界与内在相互关联的主观整体”。从现象学存在论角度看,它与里尔克所说的“世界内在空间”接近,都是对存在本身的体验。⑩ 通过将目光从一棵枣树转向另一棵枣树,鲁迅将自身体验到的难言的世界苦恼或说内在空间注入到枣树之中,使得枣树具有了打破希望与绝望的循环、铁似的直刺天空的力量。
  二
  在《野草》的尾篇《一觉》里,首先呈现的则是室外的情景,这也是一个生死攸关之场:飞机轰炸北京城,“每听的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我常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宛如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11}。轰炸过后,“也许有人死伤了罢,然而天下却似乎更显得太平”{12}。劫后余生,主体内在精神有着新的自觉。“我”的目光从窗外的景象转向书斋内:
  窗外的白杨的嫩叶,在日光下发乌金光;榆叶梅也比昨日开得更烂漫。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在书桌上的苍白的微尘,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
  因为或一种原因,我开手编校那历来积压在我这里的青年作者的文稿了;我要全都给一个清理。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们的灵魂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   ……
  缥缈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这自然使人神往的罢,然而我总觉得我活在人间。{13}
  尾篇《一觉》与首篇《秋夜》,除了张枣所说的白天与黑夜、室内(书斋)与室外(后园)的对照,还有春与秋、嫩叶与嫩叶、烂漫的榆叶梅与极细小的粉红花、日常生活与象征世界、新生与赴死的对照。《野草》的尾篇与首篇的这些对照意味着由《秋夜》开启的反抗死亡之自我运动,经过一系列散文诗所呈现的生与死之挣扎,最终在《一觉》里呈现为向死而生的通脱。“一觉”有宗教般觉悟之意。
  窗外的金色阳光、鲜嫩的树叶与盛开的花朵洋溢着春天的生机。收拾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书桌上的苍白的微尘,开手编校、清理积压的青年作者的文稿,这一系列的行为意味着觉悟之后开启新的生活的意味。弥漫死亡气息的秋夜的后园也变成充满生机的春日的书斋。巴什拉从现象学的角度探讨了家务活的精神内涵,他认为现象学会赋予擦拭陈旧家具这种“最熟悉的动作以开端的价值”{14}。
  当一个诗人在擦拭一件家具时,“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对象,他增加了对象的人性尊严,他把这个对象登记在人性家宅的户籍簿上”{15}。上述收拾、拂去、清理的动作虽不全是做家务活,但从现象学角度看,都具有“开端的价值”,意味着重整自己的生活。
  三
  在《秋夜》里,窗外的枣树由自然物转变成象征物,以呈现反抗死亡的生命意志。而在《一觉》里,窗外的白杨树则为现实世界里的自然物,没有象征之意。从《秋夜》里象征性的枣树到《一觉》里的现实世界中的白杨树,意味着一种类似禅宗所说的从见树不是树的境界觉悟到见树还是树的境界。可见,从主观的象征世界回归到日常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从精神世界堕落为物质世界,而意味着一种超脱主客之后对生活的新自觉。莱昂内尔·特里林在《诚与真》里谈到西方文学呈现的自我观念从浪漫的“英雄”观念向现实的“真实”观念的转变,认为“对具体平凡、无所提高的实际生活的关心,不仅是为了家居伦常,它还是一种崭新的或被重新发现的精神经验的土壤”{16}。如佛家所说,挑水担柴之间可见佛性。从现象学角度看,“真实”意味着存在(Being)的自身显现。
  可以说,《秋夜》里的后园是死亡之场,《一觉》里的书斋则是新生之场。写完《野草》之后,向死而生的鲁迅从彷徨、虚无中摆脱出来,重新投入具体工作与日常生活。如木山英雄所说:“从《野草》的写作终了前后开始,鲁迅变得常常表示出要工作的欲望而以‘印点关于文学的书’和‘发点议论’为内容的工作欲望,在‘还想活下去’,‘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生命’等表述里有着《野草》式努力之淡淡的流露”{17}。
  ① 张枣:《〈野草〉讲义》,颜炼军选编:《张枣随笔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② 鲁迅:《秋夜》,《鲁迅全集·野草》(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③ 在小说《药》的结尾:“在笔直的树枝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虽没有像夏瑜的母亲希望的那样给上夏瑜的坟头,但‘哑’的一声打破死一般的寂静,箭似的飞向远处的天空。”这里的乌鸦意味着一种无言的超越性力量。夜游的恶鸟有同样的意味。
  ④ 加斯东·巴拉什:《空间的诗学》,张逸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这段诗句的英译如下:
  Space reaches from us and translates Things:
  to become the very essence of a tree,
  throw inner space around it, from that space
  that lives in you. Encircle it with restraint.
  It has no limits. For the first time, shaped
  in your renouncing, it becomes fully tree.
  Rainer Maria Rilke:Selected Poems with parallel German text, edited by Robert Vilain, translated by Susan Ranson and Marielle Suther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126.
  ⑤⑥ 里尔克:《里尔克诗选》,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8页。
  ⑦⑧{14}{15} 加斯东·巴拉什:《空间的诗学》,张逸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第219页,第71页,第72页。
  ⑨ 西谷启治:《宗教是什么》,陈一标、吴翠华译注,(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284页。
  ⑩ 里尔克在《佛》一诗中说:“仿佛他在谛听。寂静:一片远处……/我们且打住,它已远不可闻。”上文已述,鲁迅对夜的体验的描述接近佛家的境界。《佛》一诗见里尔克:《里尔克诗选》,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页。
  {11}{12}{13} 鲁迅:《一觉》,《鲁迅全集·野草》(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16} 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刘佳林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17} 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赵京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张枣.张枣随笔选[M].颜炼军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 加斯东·巴拉什.空间的诗学[M].张逸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 西谷启治.宗教是什么[M].陈一标,吴翠华译注.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1.
  [5] 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M].刘佳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 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M].赵京华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 者:刘超,博士,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西诗学比较。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唐代小说属于文言小说一类,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通过对唐代小说文本的阅读、整理及分析,本文将唐代小说与其作者紧密联系,试图体会作者对小说文本的介入。文中对作者“介入”唐代小说文本的相关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身份;二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方式。  关键词:唐代小说 作者的介入 介入身份 介入方式  鲁迅曾提出“小说
摘 要:《有关大雁塔》是著名诗人韩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虽然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产物,但它所衍生出的价值与意义却不局限于这一历史语境。从“当下性”这一视角重释此诗可发现,它实质上展现出当代人自我价值缺失、心灵异化的精神处境。诗人运用简洁的语言和冷静的抒情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批判,并隐含了对自我救赎之道的反思。  关键词:韩东 《有关大雁塔》 心灵异化 批判性  第三代诗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分别对幸福和友爱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友爱是最大的外在善并且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德性。而幸福则是人们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所有的善中最高级的善——至善。本文通过对此书中友爱与幸福的性质的分析与梳理,揭示出两者的内在关联:幸福包含着友爱,人若要达成幸福,必须得拥有友爱。  关键词:友爱 德性 幸福 《尼各马可伦理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以下
摘 要:琦君对生养她的故土有一种无法释怀的热爱,在她的文学创作中,透过对故乡特有历史风俗的展示,对与乡村相对的城市文化的反思,作者架构起自然、社会、精神的三维空间。琦君不断地在浙东温润的土地上寻找着人性光辉之美,她的乡土叙事不仅体现了构建诗意乡土的文学理想,也是对当代乡土文学的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琦君 乡土叙事 民俗之乡 精神之乡  中国人自古便拥有异常浓烈的乡土情怀和家园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
摘 要:本文解释了儿童文学的成长性这一特质,将儿童的“成长”分为幼年、童年、少年三个不同阶段,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了儿童文学在这三个阶段对儿童的成长分别给予的关怀、慰藉与启示。  关键词:儿童文学 成长 心灵  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它是基本描写和表现儿童心灵世界的文学作品。由于儿童文学的种种特殊性,它有许多不为成人文学所具有或具有但不明显的特质,成长性便是其中非
摘 要: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向人们展示了一直被忽视的中国底层百姓的精神孤独。小说塑造了形象各色的平民形象,这些形象中有三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吴香香、庞丽娜和章楚红。之所以说她们独特是因为在小说中她们三个都在结婚后有了出轨行为。为什么小说中会一而再再而三描写女性的出轨行为呢?本文站在女性的角度,试图探究在这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婚姻中女性的孤独与寻找。  关键词:女性 婚姻 孤独 寻找  
摘 要: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每一位诗人,都将胸中激荡的特殊情怀挥洒于笔墨之间,并赋予诗生命的意义。诗,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万物的惊叹,对生命的颂赞。马一浮一生可谓以诗为乐、与诗为伴,其足迹所至必有其提笔挥洒之处,自然“诗”便成为承载其毕生之思想的重要形式,而其诗之精华应于“以诗为教”的人生哲学处体现。“以诗为教”抑或“以教融诗”是马一浮对儒家文化中“教化”的具体阐释。  关键词:马一
摘 要:王安忆在其多年创作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其中对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刻画着墨众多。本文从亲情缺失叙事下的女性形象类型、女性追求、叙事意义来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呈现的女性生存状态。  关键词:亲情缺失 女性形象 女性抉择 叙事意义  女性成为被言说的对象,并不断地成为创作的热潮。以王安忆为例,在她三十余年的创作中,为我们呈现出一系列生动饱满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或是生活在城市底层,或是挣扎于城市边
【摘 要】通过归纳分析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本文从“介入课前—导入新课—切入重点—深入拓展—引入小结—进入精练”六个切入点,分析了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高效整合,能促使历史教学的时空更加宽广,教学研究更加自信。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整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0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