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可儿戏》余光中译本看戏剧翻译上口性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戏剧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以当代著名翻译家余光中先生的翻译理论及《不可儿戏》译本为案例,自建语料库,运用文本处理软件从句长、选词以及话语标记语三个方面对译本的上口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余光中译本平均句长较短;谚语、习语、俗语等使用频率高;在话轮管理和话语标记语的翻译方面独具匠心,保证了台词的简练明快和对白的自然顺畅,理想地实现了其提出的戏剧翻译原则:"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
其他文献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然而作文教学脱不开传统观念的禁锢,习作空间闭塞狭窄,学生习作的人文环境压抑沉闷,很多学生的作文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而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如何摆脱这种现状,走出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来?笔者认为应从命题方式、习作内容、习作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习作空间
2000年8月至12月,在我县盐源乡的猪只中散发一种急性、热性并能传染人的疫病,经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料抹片染色镜检及动物实验、动物接种,诊断为猪丹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