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针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4910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1 g,每日3次)配合患处0.1%阿达帕林凝胶涂擦(每晚1次)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以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穴取合谷、内庭、曲池、阳白、四白、气海、血海、阴陵泉及皮损局部,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皮损评分、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Qol-Acne)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后4周随访评估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GAGS皮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Qol-Acn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39/41),高于对照组的82.9%(34/41,P<0.05).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组痤疮皮损复发率为10.3%(4/39),低于对照组的32.4%(11/34,P<0.05).结论: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临床疗效较佳,且复发率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 L-6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郑谅教授认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导致肌表皮肤气血不通或失养则发为湿疹,并将其归纳为湿热浸淫、脾虚湿困、血虚风燥3型,分别对应西医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治疗上以壮医“调气、解毒、祛瘀、补虚”八字治则为纲,局部皮损采用围针刺、药线点灸、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整体调治采用脐环穴结合传统腧穴针刺,以达调气补虚、平衡脏腑之效.
患者,男,37岁,于2020年6月15日就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半月余.现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每月反复发作口腔溃疡2次,康复新液含漱治疗后效可,但停药随即复发.半年前因情志不畅,每月反复发作口腔溃疡3~4次,72 h内可消退,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就诊,口服汤药(具体不详)治疗4月余,发作次数减少至每月2次且灼痛感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