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设计与实施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285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向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强调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学习,翻转课堂的引入使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品质的实践性知识学习成为可能。基于对翻转课堂的理解,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了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翻转教学模型,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又对翻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翻转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手册;学习资源包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3—0061—06
  一、公共课顽疾:学习结果难以迁移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员,一直是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课程,甚至是唯一一门涉及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课程。在21世纪数字化学习时代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却并不乐观,2011-2012年我们对全国四所院校四年级实习生所做的调查表明[1]:
  第一,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显得单一。在通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方面,师范生主要将其作为传递知识的图片展示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和实验演示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还没能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师范生对学科专用工具,如物理学科中的数据挖掘器、数学学科中的几何画板、化学学科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虚拟实验软件等的应用尚不充分,甚至从未想过在教学中应用此类工具,无法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产生交集。
  第二,师范生不能运用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对教学进行准备。师范生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和教学重难点的筛选往往是出于对教学内容本身的考虑,而非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师范生往往比较注重对知识点和教师活动的设计,而对学生活动与学习资源的设计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在媒体资源的选用上,师范生往往只考虑媒体资源本身的优势,却忽略了媒体资源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适切性。
  显然,师范生在跨出校门之前还没有在教育技术能力上做好充分准备。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实习生对实习学校文化的适应因素,也有师范生自身持有的学科文化的制约因素[2],当然也包括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迁移的因素。而且,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能力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师范生即将跨出大学校门时却回忆不出“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究竟讲了什么[3],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我们的确应该深刻地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究竟应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做好哪些准备?师范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期间究竟应该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
  二、新技术契机:解困“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的实施难题
  反思多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始终没有解决教育技术意识在师范生头脑中的确立以及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在师范生教学实践中的调用的问题。这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的脱节、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割裂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术与学科的割裂都是课程设计者对教育技术知识性质认识偏差造成的,他们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知识其实是一种带有动态性、情境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复杂知识,对它的运用需要教师以充分认识技术特性和深刻理解教育系统为前提条件[4]。教育技术知识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习并非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可以完成的。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需以问题为中心,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与反思中不断形成与发展教育技术信念。教育技术公共课需为师范生建立学科教育技术问题情境,促使师范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5]。在师范生还不具备学科教学实践的前提下,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要在具有学习脚手架的环境中,以体验学习、设计学习、案例学习为主,主要体现在师范生在课堂中对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应用。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基于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课程设计成为一种可能。翻转课堂最显著的特点是重新建构了学习的过程,将传统课堂翻转为“课前学习”与“课堂研究”紧密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6][7]。这样的颠倒对于笔者所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意义重大,尤其表现为:
  (一)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
  根据对在校师范生的调查结果,自2013年末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幅缩减了教师教育课程系列的课时,从原来的18周直接减为9周,这意味着原本36学时的学习时间只剩下18学时。课时50%的缩小意味着教师课堂讲授与系统总结的时间严重不足,学生在课上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与互动时间大幅缩水,这对于原本打算基于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课程改革着实是个致命性的打击。
  翻转课堂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把逻辑性较强、概念清晰、结构良好的内容讲授从传统的课上移至翻转后的课下学习,这就使得在不减少基础知识容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学习时间成为一种可能,尤其对解决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充分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当将这些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发放给学生后,学生也可以实现自定步调学习。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充分认识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基础上,我们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与学习评价在课程设计上做了重大改革。教育技术新课程的设计尤为强调学生在学科教育技术应用情境中对教育问题、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价问题、研究问题和教师发展问题的解决,它改变了传统上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与学方式,避免将“教育技术”公共课变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高级研修班。目的是解决以往学生学会了技术,却不能领会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的问题。这样的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以解决真实的问题,翻转课堂恰好能满足这样的课程需求。它可以使学生的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过程与技术工具操作的学习前置,将技术在教育、学习、教学、评价、研究和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方式和意义价值的研讨放在课堂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于教育技术理论、方法与策略的对话可以变得更为深入和充分,学生对教育技术意识的形成和教育技术方法的内化成为一种可能,学习品质也将得到很大提高。   三、尝试翻转:设计与试行
  “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
  根据对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认识,结合在2011-2012年全国三所本科师范院校学生的调查结果与研究结论[8],我们设计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配套开发了学生“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2013-2014学年首先在F大学的M学院对2011级思政教育专业的80名师范生试行了新课程。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主题设计
  师范生阶段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是“拓宽视野、提高意识、强化教师作为教导者阶段的学科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只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介型核心课程之一,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师范生对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学科教学实践首先建立“教育技术信念”。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六个学习主题,分别为 “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和“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翻转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
  在新课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然而,对于这样一群还没有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在没有脚手架的前提下,问题解决是难以完成的。而且翻转学习又把知识学习过程放在课堂之外,对学习支持系统设计有极高要求。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翻转学习中我们着重对学习材料筛选、组织和呈现方式设计,为每一个学习主题开发了包括“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在内的翻转学习资源。
  1.“学习手册”的开发
  “学习手册”是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架,它由“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三部分构成,以任务驱动方式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析活动”设计是让学生经历教育技术真实案例的解析过程,内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升教育技术意识。“设计实践”设计是让学生经历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体会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创造性,感受技术在教学、评价与研究中的应用方式。“技术体验”的设计是让学生体验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评价工具、研究工具和反思工具的使用,拓宽学生的教育技术视野。以“技术与教学”这个学习主题为例,在“学习手册”的“研析活动”阶段,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技术运用解析表,辅助学生建立技术与教学之间关系的认知。
  
  图1 “学习手册”中“研析活动”设计示例
  2.“学习资源包”的开发
  “学习资源包”是学生在课外完成“学习手册”中各项任务的完整学习支持系统,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呈现以微课视频和文本化资源为主。其中,“理论学习资源”主要涉及六个学习主题的若干核心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如技术与教育主题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发展史等;“教育技术案例”主要涉及六个学习主题的真实教育教学案例;“技术使用指南”主要涉及“学习手册”中“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环节中关于技术的基本应用、整合应用和创新应用的操作指导,如技术与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和时间线工具(用于表达教育技术发展史)、技术与学习主题的智能辅导系统、教育游戏、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百会在线等。“技术使用指南”有别于一般的“工具书”,“技术使用指南”开发的目的是引导师范生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技术,而不是单纯地学会操纵技术。在“技术使用指南”中,我们对资源设计遵循如图2所示的过程,学生在翻转课堂之前初步领会技术应用的意义与作用方式,学会技术使用的基本操作。
  
  图2 “技术使用指南”的指导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翻转教学“二阶三步”模型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翻转教学模型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如图3所示。其中两个阶段是指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这两个阶段;三个步骤是指课程设计阶段的课前准备、课程实施阶段的课外自学和课程实施阶段的课内导学。
  第一个阶段是课前教师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学习手册”、开发“学习资源包”,并将这些内容放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手册”的设计主要围绕学习内容的筛选和学习任务的组织展开,“学习资源包”的开发主要涉及学习资料的整理、案例的改编和微课视频的录制。第二个阶段是翻转教学的实施阶段,主要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是学生在课外根据“学习资源包”的辅助,自主完成“学习手册”上的各项学习任务。学生必须在截止日期之前观看视频,学习资料,并在平台的论坛模块完成学习任务,反馈学习疑点或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则时刻通过平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指导,并收集学习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学习难点;第二是学生带着“学习手册”完成过程中的疑惑或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或问题组织全班讨论、示范讲解,并根据任务类别,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或模拟教学,完成学习内化。以“技术与教学”学习主题的设计实践任务为例,在课堂学习时间内,教师根据学生课外完成任务的情况,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案例,让设计者进行模拟教学。其余学生则对这些案例的适切性和过程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最后,教师根据课前搜集的学生学习难点和疑点,结合课内模拟教学的问题进行课堂总结,并指导学生修改课前设计的作品。
  
  图3 “二阶三步”翻转教学模型示意图
  (四)翻转教学注意事项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 课程学习的时间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时刻激发和保持其动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我们主要依靠“学习手册”中各项学习任务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在设计上始终保持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② 课程学习尤其依赖于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教师需要首先明确学生处于何种信息技术水平,学生在接触课程时首先需要熟悉网络平台的基本操作。我们在第一次课中并不直接涉及课程内容本身,而是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水平和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测验,并在测验后组织学生熟悉网络平台,建立个人学习账号;③ 课程对教师的工作量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提前一个星期将设计好的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上传至平台;④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信息素养要求和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微课设计与制作技术。   四、检视结果:“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教学评价
  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改革仍在继续,目前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是基于第一轮设计研究的结果,这一轮设计研究仍处于预研究阶段。为了获得学生对这种课程改革的认可度的评价,我们选取2013-2014学年选修这门课程的2011级思想品德专业师范生作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个专业共80名学生进行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9份。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可这次的课程改革,对以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为主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但还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问卷结果表明,87.7%的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角色,还能掌握教育中技术的应用(方法);86.3%的学生认为会在教学或学习中经常使用课上接触过的各种技术。学生在学习后对信息化教学一般性知识了解有了显著提高(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歌美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联系《左传》相关史料可以发现,春秋用诗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孔子在继承春秋言诗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强调《诗》在艺术领域的审美作用与提高道德修养的教化功能。孔子关注《诗》的人文价值,从而展现出中国第一位独立知识分子的人文风范。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左传》;《诗》;《论语》  作者简介:唐新淯(1995.3-),女,汉,四川泸州人,西
摘 要:本文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平行语料库对比的研究方法,以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仲夏夜之梦》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化美等多个维度再现艺术之美,旨在研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展示原文之美。经过研究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译本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体现原作全方位的美感。  关键词:朱生豪;梁实秋;《仲夏夜之梦》;翻译美学  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
秋日已至,属于秋日的经典大地色即将战为穿搭主题,每个男人的衣橱中都能够搜罗出数不胜数的大地色系服饰。而大地色系的服装款式所涵盖的色彩以及款式多样,大多以糅合多种饱和度的色彩与面料样式为主,不同的样式也有不同的穿搭方式与风格。这一次《智族GQ》请来山下学堂学员蒋昀霖一同演绎金秋十月的大地色系穿搭。1潮流新选择大地色廓形风农  具有廓形质感的大地色款式风衣在今年的潮流穿搭中再度成为了极为热门的服饰单品
这一天 只想静静地守候在你身旁  让回忆定格在细节累积的以往  思绪在此起彼伏的波澜里  感受柳絮飛花如雪的六月  尽享夕阳下温馨的暖阳  这一天 只想静静地守候在你身旁  凝视年迈的你动作迟缓的模样  举手投足如是在梳理时光的回放  每一个细小的举动都会令我唏嘘  伤感的泪眼茫茫  这一天 只想静静地守候在你身旁  在你沉默少语的安然中感受你的沧桑  在你释然的微笑里注入我们的期许  在你慢钝的
撼动我江山的美人  你可以出来了  我是一个贫穷的国王  你委屈一点  你可以想象结冰的道路  是我为你铺下的水晶  我是你的水  是你花露中沐浴的水  我是你的火  是你涅槃中焚烧的火  现在我用心把你藏起  把你藏得更加深刻  让明月羡慕  让春风嫉妒  争吵 欢笑  在各自的命運簿上  快乐地  勾掉每一天
日光穿透叶子的缝隙溜走  记忆泛起白色的波澜,惊涛拍岸  鐘声、鸟巢、墙头那株草  鸽子依旧盘旋  蜘蛛蛮横在路中间  石板路早被青苔冒犯  风吹落意念  曲子终了,人如何不散
摘 要:《弗兰肯斯坦》中女性形象丰富、寓意深刻,折射出这部作品所蕴藏的玛丽·雪莱极具洞察力的、极具远见性的女性观,其中包括对十九世纪初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的奴化与反抗意识以及对女性出路的深刻反思。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研究,揭示此部小说中体现的女性主义精神。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黄桂南(1988-),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湖南工学院硕士研究
摘 要: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视域,窥察中国先锋小说和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分析了先锋文学文本层面上对叙述的技巧、结构、意义的解构与建构,以及精神层面上对传统救赎思想的解构和对自由精神的建构,以求探寻出新的科学的研究思路,深化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先锋文学的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先锋文学;叙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日本八零后女作家辻村深月,凭借作品《没有钥匙的梦》摘下日本通俗文学最高奖直木奖第147届的桂冠。辻村及一众女性作家的获奖也印证了日本文学有着悠久的女性传统。但辻村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描写女性,而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在女性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当代血液,将女性成长问题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注重呈现女性的真实感受。本文以《没有钥匙的梦》为例,剖析自我力量与“他者”影响在女性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展现
摘 要:用翻译学界中目的论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比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厨房》的两版中文译本,根据目的论三原则,对李萍和张哲俊两种译本在词汇、人物对话等方面进行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吉本芭娜娜;厨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1  在日本近代作家中,吉本芭娜娜是极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