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年的滚滚红尘 速度激情与电影

来源 :人物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npfi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亨利·福特先生立志让汽车变成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发生在汽车身上的故事就没完没了。汽车的身影在大银幕上留下了太多的篇幅,人们早就熟视无睹。2011年关于汽车的电影似乎特别多,《速度与激情5》《赛车总动员2》以及《变形金刚3》,各种引擎的轰鸣又要响彻云霄……
  
  01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赛车总动员》第一部的起源。有一天皮克斯的BOSS约翰·拉塞特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婆一脸幽怨地看着他,然后缓缓说出了这样的话:“孩儿他爹,如果你这么一直忙下去,有一天你早上醒来后会发现孩子们都已经长大。大学毕业结婚生子而你却永远地错过了这一切。”这句话让当时忙得不可开交的约翰·拉塞特如梦方醒,他很快放下手上的工作陪着家里人——他的老婆和四个儿子,美美地外出玩了两个月。也就是在这次把动画甩在脑后的度假中拉塞特萌生了下一部影片的念头,关于一个毛头小子的成长,关于友谊和爱情,还有触动他心弦的美国66号公路——这就是后来的《赛车总动员》。
  2011年,皮克斯公司推出了《赛车总动员2》,这部续集将比第一部更为声势浩大。巧的是,110年前的这个时候,美国人亨利·福特也在忙着搞他的赛车活动。1901年夏天,福特开着自己设计的特快火车式大赛车参加了底特律的赛车比赛,那天现场观战的人大约有8000人。在山呼海啸的疯狂呐喊声中,福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报纸将这一结果形容为一次“大卫战胜歌利亚式的胜利”。那几年,福特身边的人都说他患上了“赛车狂热症”,只有福特自己心里最清楚:“我从来也没想过什么赛车不赛车的,但是当时公众把汽车仅仅当做一种能跑得快的玩具而已,因此我非赛不可。”
  20世纪初期,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某种东西正在人们内心悄然发生着变化。高效的机器把工人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吃喝玩乐,都市社会的爆炸性发展迅速地产生了新的大众群体,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成为新潮流。世纪之交的人们渴望花钱买到“即时的快乐和瞬间的消遣”,旧式的温文尔雅、克己复礼、刻苦奉献的维多利亚传统观念开始破裂,很快就土崩瓦解。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代,竞技体育和音乐舞会走向商业化,游乐设施在美国遍地开花,其中尤以电影的发展最为壮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这种花几文小钱就能在简陋寓棚里瞧上几眼的雕虫小技慢慢演变成今天这副肥硕的模样。而说到汽车这种新奇玩意儿更是给这片欲望的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美国神学家总结说汽车让美国几乎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从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经济。
  
  02
  
  “它让人们迅速轻松地到达各个地方,使人们有机会发现世界上正在发生着什么。他们的生活展开了,因此就需要更多的食物、更多的书籍、更多的音乐、更多的一切”,1926年,亨利·福特在一篇文章中提醒人们,“这是我们绝不该忘记的事实,这是我们繁荣发展的秘诀。”处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福特敏锐地把握住了正在崛起的消费精神,这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很快把人们都摁在了福特汽车的前座上,按着喇叭驶进了美国的城市、村庄和农场中。那时的美国人喜欢逢人便说:“别嫌我们风尘仆仆”“要发迹就得出门”“我要到处走走”或是“老子逛地方去”。当政府日夜为大批流民一筹莫展时,福特的看法却正相反:“嘿,到处流浪,这才是教育青年的最好方法呢!他们只要流浪几个月,得到的经验就比在学校里读几年书还要多。”于是这种浪子气质就留在了美国人血液中,好莱坞出品的公路片最多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路上”。
  到了要出远门时,美国人大多选择自己开车,尽管辛苦点。他们一般不坐飞机,因为飞机上吃得不好,机场太远,或者怕不安全(9·11恐怖袭击后更避之惟恐不及)。随着汽车的呼啸而过,大大小小的加油站和汽车旅馆也在道路两旁拔地而起。这一方面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加油站打工),另一面也产生了滋生罪恶的新的温床。埃德加·胡佛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时领导过一个反对路边小客栈的运动。他在《美国杂志》发表文章,把这种客栈(也就是汽车旅馆的前身)说成是“疾病、贿赂、作弊、诈骗、强奸、强迫卖淫、盗窃以及谋杀的新发源地”。他还特别提醒人们说住店的正式夫妇所用的褥垫可能不久前就被乱搞关系的人弄脏过。不过这样的抹黑言论也吓唬不住什么,人们照样急吼吼地开车到来懒洋洋地开车离去。
  美国人喜欢高喊自由和独立,前提是他们得有一部车子。“对于福特车主,每一天都是独立日”,1913年的一则广告中这样说道。“妇女们的好日子来到了!她们再也不是‘家里那位’,在新的社会秩序中她们有自己的责任,要求得到各种机会,享受到种种快乐,争取更加广阔的行动空间以便成为更加完美的女人,看到这样的文字你是不是会想到《末路狂花》《永不妥协》甚至是《古墓丽影》?一百年前福特描绘的妇女解放的美好图景后来靠成百上千万载着他名字的四轮铁盒子都一一实现了。这也养成了美国人对汽车的百般依赖,到了非汽车不生活的地步。在经济大萧条的苦难岁月里政府提出了“分享财富”计划,每个家庭应得到六千元房屋津贴之外还有三样必需品:一架收音机、一部洗衣机和一辆小汽车。
  每个美国男孩渴望收到的第一份成年礼物无一例外是汽车,尽管家里车库中摆放的车早就超过了他们家的人口。有了属于自己的车子他们可以随时躲开絮絮叨叨的父母,带着心爱的女孩儿去想去的随便什么地方,这才是《变形金刚》最令人激动的地方,也因此美国将近一半的少男少女都是在汽车里献出自己的第一次的,第一次做爱,第一次怀孕……每个懂得当时所谓生命的秘密的青年都知道,汽车电影院是个幽会的好去处。一位女教授在研究了中产阶级青少年的犯罪活动之后,特别出版了一本《酒精-汽车-性行为》的社会学教科书。美国州际保险公司发现:有75%的中学生有汽车驾驶证,有60%可以“为了交际”而使用家里的汽车,汽车已成了青少年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停车场一度是小儿女们偷食禁果的好去处,但后来警察发现,那些空旷的地盘成了他们打群架和午夜飙车的好地方了。
  因为汽车的普及,更多的“心外幽情”也成为可能。维多利亚时代的旧道德和清教徒的训诫早就跟着汽车尾气一样随风而散了,“车震震动着中产阶级社会的底盘,汽车给美国人家庭关系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以至于后来电视出现后,有人感慨说汽车曾诱惑人们离开家庭而电视却使他们回归家庭,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却毁了家庭。“过去母亲和父亲、珍妮和约翰一起坐汽车出外旅行,说说笑笑,交换意见,现在他们并排地、而且常常并肩地坐在一起看上几个小时电视,连目光都很少交换。如果他们交谈,也是气鼓鼓的,为这个或那个节目的好坏而争吵。”
  
  03
  
  美国人依赖汽车,更迷恋汽车。在最潦倒的时候他们都忘不了先搞到一部车。“我宁可撞死也不愿穷死”,一位疯狂的赛车手这样说,在嬉皮士最出风头的时期,一部破汽车也能成为雄性气魄的标志物。美国人打仗为了什么?二战时,《纽约每日新闻》的编辑认为美国士兵之所以在打仗就是为了回来看球赛,为了让汽车的油箱装满汽油。”美国人最害怕什么?艾伦金斯堡扯着嗓门嚎叫道:“俄国人要把我们活活地吞下去,他们是权力狂。他们要把我们车库里的车拿走。他们要把芝加哥夺去,他们要搞一份《红色读者文摘》。他们要把我们的汽车厂放在西伯利亚。要由他们庞大的官僚主义机构管理我们的加油站。这不好。唔!”纽约世界博览会决定在1964年4月22日开幕,争取种族平等大会布鲁克林分会的领导人威胁着要来一次“抛锚会”——使成千辆汽车因油尽而中途停车——造成交通大堵塞,来加以破坏。美国人又因为什么被人笑话?俄国星际科学家利奥尼德谢多夫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嘲笑他的美国同行:“他们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比我们高。可是美国人就只爱自己的汽车冰箱房子。他不像我们俄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美国人生活的一切都跟汽车有关,所以我们才会听到“火车头查理”威尔逊说出那句名言:“对我们国家有利的对通用汽车公司也有利,反过来说也是这样。”
  美国老百姓很久以来都在“举债”度日,这一消费观念的形成也发端于汽车。早年间福特公司的广告人员自豪地宣称,要是没有福特,开汽车就像驾驶游艇一样只能是富人的运动。福特本人一生的抱负,也在于把汽车变成一种“可以为人们带来健康舒适和快乐的生活必需品”。“买一部福特车,花掉省下的钱”是他的理念,但他反对贷款买车的主意。不过历史的车轮一旦开动就停不下来,福特后来极力倡导的某种消费新道德,在排队买车的人群中得到的只是漠然。今天的美国人(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信奉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让自己提前享受“美好的未来”,市场上已经不存在消费者有没有钱的问题了。追根溯源,上世纪20年代由汽车销售商推出的提前消费以及随后其他行业的如法炮制,带来了当今经济社会诸多的过度和失控行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