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救“海鲜”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ar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发生7.5级大地震。凯库拉小镇附近,整片海床由于地壳运动被完全掀起,生活在海里的众多海洋生物被“震”到了地面上,包括青口、扇贝、贵妃蚌、月亮蚌等。其中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龙虾和极品鲍鱼。这些鲍鱼不是普通的小鲍鱼,而是价值非常高的新西兰顶级黑边鲍。
  很快,大批得知消息的商业捕捞团队和渔民赶到海边。正当人们沮丧地认为这片区域的龙虾和鲍鱼将遭受“灭顶之灾”时,捕捞团队却出人意料地说:“不,我们是来拯救它们的!”原来,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一饱口福”或谋求商业利益,而是为了帮助这些海洋生物重返家园。
  据捕捞队队员介绍,如果這些鲍鱼暴露在阳光下,数小时内便会死去。而鲍鱼大量死亡将会严重影响物种繁殖,这个地区今后几十年里就很难再看到鲍鱼的身影,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新西兰鲍鱼产业委员会也极其重视这个问题,并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联手合作,共同营救这片海域的鲍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委员会还特别派出一架直升机前往,专门用于协助整个区域的救援行动。
  相关主题: 眼前与长远/利益/选择
  正确的利益选择需要兼顾眼前与长远
  面对鲍鱼的诱惑,捕捞队员和渔民们做了正确的事——立即营救这片海域的鲍鱼及其他海洋生物,使其尽快重返海洋。显然,这样做,眼前利益没有了,甚至还要为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拯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守住了自己赖以为生的长远利益,也使后代子孙继续拥有这一财富。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相关素材】
  “唇亡齿寒”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春秋时期,虞国国君贪图晋国送的美玉和宝马,借道给晋国,攻打自己的邻国虢国。不料晋国消灭了虢国后,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马上灭了虞国。虞国、虢国两个小国原本可以相互依存,于危难之际互相救助,却由于虞国国君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小利,相继灭亡。
  相关主题: 环保/生态/家园
  不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有了好的生态才有美好家园,有了美好家园才有长久的利益和幸福,而所有的利益与幸福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指导才有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才有保证。
  停止无止境的索取,改变无节制的浪费,向新西兰渔民学习,尽最大努力去修复我们的地球家园,不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其他文献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嘉定钱大昕全集》十册,主编陈文和先生辑有《潜研堂文集补编》,学者称善。今再为补苴,略加案识,疏谬不逮,幸匡正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序》、《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提到了十四位具有各色性格以及各种特长的人物,不仅是当时各种特色人物的画廊,而且也是了解唐代社会风气的重要资
在大学的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理性化的建设,就需要不断地引用正确的教学原则.在众多的教学原则中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是一种非常契合实际的一种教学原则,对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2016年宁波市第二次高考模拟测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这是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要追寻潮流乃至立于潮头之上,如果一个人不能融入现代潮流,那他就会成为落伍者。  也有人说,任凭潮流涌动,我要做自己内心的国王,就如“风可以吹走/一张无助的纸片/却吹不走/一只会飞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还有人说,追寻潮流与追寻自我并不矛盾,一方面顺应潮流
期刊
小斯斯:本人高三,喜欢物理。我听说大学里物理方面的专业有物理、应用物理、核物理、材料物理等好多个,这里面听起来比较有趣的是材料物理,我想知道会学点什么。想知道材料物
期刊
期刊
网络时代的评论,是不可针对他人,还是不该随意?面对他人评价,是气急败坏的“关你何事”,还是冷眼相待的“关我何事”?同学们的发言带给我两个惊喜。  一是纵向比较,辩证思考。现在已经不是鲁迅笔下那个“集体沉默”的时代了,人们敢于发声、乐于发声。可是当我们发声时,是智慧的碰撞、知识的邂逅、良知的表达,还是哗众取宠地逞口舌之快?同学们依循历史,纵向比较,正视现实,理性辩证,这样的思考令人欣喜。  二是多点
期刊
一言可以兴邦,一语可以误国.沟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础.“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传递和弘扬正能量,就能激发更多人积极
本文试就现存《翰林论》之材料,结合李充“幼好刑名之学”的家学渊源与时代风气,重新辨析李充的学术思想及其《翰林论》在魏晋文论史之定位。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
《全宋词》、《全金元词》从《名儒草堂诗馀》采入大量的词,但未择善本,校勘也有欠缺。是书是一部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词选,它是在《草堂诗馀》不断翻刻的风气下成书的,它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