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灿若夏花到静如素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u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曾和一位多年的好友聊天,心怀敞开,舒服自然。而后,随手写了一篇散文。  之后,有两位擅长摄影与写作,且活得美好而深情的才女留言:“写得真好。”“的确好。”  那一刻,心生愉悦。不仅是因为这份赞許,更是感受到了清澈如水、干净美好的灵魂。  只有心性美好的人,眼睛里才会处处呈现出美好。虽未曾谋面,然而,一个词,一段话,一种表情,一幅画面,彼此就读懂了。  人与人之间,沟通遇阻的时候,如同在中央一台发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被拉近了,因为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但事实并非如此。各种差异和冲突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随处可见。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互相仇视呢?人们不团结的根源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  早在春秋末期,墨子就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大致意思是:如果天下的人都能互相敬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难道还用担心有不孝的人吗?看起来确实如此
摘 要:孔乙己,这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最终走向没落的悲剧命运。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小伙计、掌柜的、短衣帮、丁举人、孩子们,这些人代表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没有人同情孔乙己,甚至都来嘲笑他。穷人以他的悲惨遭遇取乐,富人更是践踏他,科举制度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对他作威作福,孩子们看到众人的哄笑也来取笑他。有阴暗的嘲笑、麻木的讪笑、孩
(一)  玉露轻沾夜未央,庭花一季又他鄉。  遥知可是儿时月,冷彻廊前一径霜。     (二)  异乡明月异乡秋,半敛清辉半敛羞。  细细寻纱云覆面,盈盈泄下满堂幽。
物哀是日本文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所谓“物哀”就是作者在进行理论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环境的营造,使读者在阅读时体会到一种凄凉、忧郁的美感,同时心中泛起对生命的怜悯、对世事无常的感伤。“物哀”的审美情趣也是日本文化的经典特色。  一、物哀的概念  物哀是日本最古老的文论之一。在日本的史书《古语拾遗》之中,最原始的“哀”与我国的“哀伤”“悲哀”的“哀”有着较大分别。日语中的“哀”最初属于感叹词,与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人生的四大喜中,他首先实现了最后一个。  在高考的搏杀中,他成为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的一名新生。  他长得很高,将近一米八的样子,却并不结实。他自幼多病,说话也是温声细语、有气无力的,更是医院的常客。他姓林,被往日的同学称为“林妹妹”。  他那高高的额头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那是难产留下的印记。但更深的伤疤则是永远地留在他的大脑中,因产钳带来的脑
摘 要:本文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咖啡公社》中两对境遇相似的情侣,比较、分析爱情悲剧的根源和时代背景,进而探讨爱情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当代婚姻存在的弊病。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咖啡公社》;爱情;婚姻  作者简介:金小鸥,女,江苏射阳人,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3  伍迪·艾伦的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优秀长篇小说。首先,小说描写的题材十分宽广,《青春之歌》的背景处在革命浪潮汹涌的年代,历经“九·一八”事变、“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幅幅革命年代学生爱国运动“救亡图存”的画面在我们面前慢慢延展开来;其次,在《青春之歌》中塑造了一个个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塑造了林道静这一逐渐成长的典型爱国青年形象,塑造了一批批热血的爱国革命党人。无论是除夕
薄霧蒙蒙草木茫,霏霏细雨透清凉。  冬寒绿柳均无翠,月冷青松慨有黄。  不解今天汤饺味,岂知往日米花香。  一年将过心思远,浊酒盈杯话语长。
一个晴朗的午后 你我不经意的相遇  就如同 一面平静的湖水  投下一颗浑圆的石子 立刻溅起  迷人的 圈圈涟漪  你说 多一个朋友  就多一份思念 多一份牵挂  这也是 人生的一大幸福  我说 是因为我们俩  有着共同的爱好 读书 写诗  可是 谁知又一个晴朗的午后  一场无情的车祸 带你去了另一个世界  噩耗传来 我无所适从  记得 你曾说過 要教我诗词写作  我说 最近工作忙 过了这阵子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