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文学在蓬勃发展之际,艺术却亦步亦趋处在萌动阶段。当艺术史发展到了18世纪下半叶,英国才出现了庚斯博罗、康斯泰伯尔、特纳。大英帝国史中最为充实、隆盛时期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蒸汽与硝烟,同时也带来了艺术家在思想与审美上的疲劳。
工业革命初期的“垂死挣扎”
当时的英国画坛由皇家美术学院所主宰,一切艺术思想与创作都受制于此。学院“权威们”选择立拉斐尔为典范,社会上同时也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
工于模式、形态僵死的学院派,其固定的程式、严肃的题材以及象牙塔般的环境氛围,让这批在新工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觉得呼吸困难。真实质朴轻松的生活与艺术氛围已经渐行渐远。而这一切,在某一批人看来就是拉斐尔的“过错”!正是这位家喻户晓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大师”,以唯美细腻为名,掩盖了艺术与生活中最难能可贵的真挚简朴。在这批“愤青”的心目中,诗歌的偶像是但丁,绘画的偶像则是乔托。他们共同倡导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精神,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于是皇家美术学院几位年轻的学生威廉?赫尔曼?亨特(1827-1910)、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1829-1896)和但丁?迦百列?罗塞蒂(1828-1882)等人自发组成团体,选择“拉斐尔前派兄弟会”这个类似宗教教团的名字,并自觉践行起理想中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回归到拉斐尔出现前的艺术状态。这可给英国当时的画坛带来了不小的震荡。
这批年轻人虽然主管上愿意回归到中世纪,但是他们对早期艺术知道得并不多,因此在形式上尽量选择一些宗教性的或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主题,试图通过对周遭事物的仔细观察,来尽量忠实于他们所欲表达的自然。同时,他们也在绘画表现技法上有所选择,为了捕捉光与色完全新鲜的感觉,拉斐尔前派采用了纯白色的背景,使其画面表现出一种干净、明亮和强聚焦的风格。
作为拉斐尔前派的理论支持者、当时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罗斯金在他的书中强调: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讲,他们应该怀着单纯的心境走向自然,勤奋真诚地和他在一起,排除一切杂念,仅只是如何最出色的洞察大自然的内容,记住它的训导,不必去否认什么,挑选什么,蔑视什么。
这个观点意味着艺术学院的学生不必要仅仅只是模仿古代大师的作品,更应该走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去和大自然做更亲密的接触。所以,拉斐尔前派们主张直接从大自然中发现神性的光辉。坚持写实、写生,他们画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来自写生,主张尽可能细致入微地去重造文学历史或一些圣经的主题,尽量用心理学和考古学的精确严格要求自己。
向理想致敬
1.米莱斯《基督在父母家》1850年
圣家族形象通常在西方美术史中都是表现得非常神圣,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但在这幅作品中(图1),米莱斯却表现了一个真正的木匠铺。艺术家在写实加入了强烈的想象和象征的成分,准确地说这个木匠铺象征一个教堂,木匠铺长台子像一个祭坛。这种双重的象征意味,表面看起来写实,组合在一起便有强烈的宗教的象征性。
2.米莱斯 《奥菲利亚》1852
此外米莱斯还长于表现感伤浪漫的情调。在这幅作品中,米莱斯过硬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情感想象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艺术家选择了奥菲利亚编好一个花环,刚要挂到树枝上却跌落在水中将要淹死的瞬间。艺术家刻画了这一整出莎士比亚悲剧中唯一一个平静、超脱的场景:她仰卧在水面上,美丽而圣洁的脸上露出超然的平静,她终于摆脱了这个罪恶深重的尘世,结束了无尽的苦难,飘向了天国。
3.罗塞蒂,《受胎告知》1849~1850年
罗塞蒂几乎一生都沉湎于悲剧性的爱情旋涡中。他的全部绘画主题,都与爱情和妇女形象相关。《受胎告知》是一幅典型的宗教题材作品,画面简洁端庄,以耀眼的白色为全画重心,以前来报信的天使拿持百合花象征天赐福音,以从开启的窗子中飞来的白鸽象征基督降生。整幅面气氛十分庄重,圣母虽脸色憔悴却举止优美。尽管作为超凡脱俗的宗教情节来展示,面画却没有宗教氛围,反而充满着人情味。在这里,罗塞蒂以赋予宗教题材象征性的细节和色彩,体现了拉斐尔前派的绘画理想。
4.罗塞蒂 《白日梦》 1880年
进入19世纪80年代,罗塞蒂的艺术出现衰落现象,他已经完全背叛了拉斐尔前派原来的宗旨,他这时所画的人物脸型几乎雷同——浓浓的乌发、修长的脖子、两片诱惑性的厚唇,显示出一种病态或醉态的忧郁、颓废之美,这是罗塞蒂作品的通病,也是艺术家本人郁郁寡欢、自我沉沦的结果,绘画在此时已完全是他个人的心灵写照。
5.亨特 《觉醒》 1853
亨特在此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道德和伦理批判态度,房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种暗示的意味,当时有一首诗可与这幅作品做图文互证:别指望拿我们取乐,因为我们无暇珍惜我们的贞节。这无疑是对丑恶社会现实的赤裸揭露与批判。连狄更斯也说过:“在英国最低级的酒吧里的丑八怪也比她强一些(指画中圣母形象)”。
而拉斐尔前派的艺术追求可以从罗塞蒂的一席话中理解:“能够表达真诚的理论,认真写生,以便知道如何表现自然;对于过去的艺术要以直率和诚恳的情怀去感受它,但要排除那种因袭惯例、自我夸耀和生搬硬套;全部条件中最要紧的是创作出真正优秀的绘画和雕塑。”
“技”“艺”之间的揣度
拉斐尔前派画风细致优美,用色鲜艳明丽,与中世纪古拙色调和朴素画风大相径庭;实际上他们在忠实反映宗教主题并在形象描绘中已经自觉地渗入了现代元素。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强调客观表现客体对象的同时明确主张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不仅人物造型、在色调以及构图布局上都遵循画家内心主体。这无疑是在返古烟幕中悄悄伸出一个现代信号。然而这一信号是如此微弱,以至于要等到莫里斯在设计领域加以利用才被人们广泛关注。
莫里斯是另一位重要的拉斐尔前派的领军人物,他不但在理论上给予突破,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英国早起现代工艺美术运动的革新活动。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由粗制滥造缺乏人性关怀和手工温度的时代,艺术家应该走出象牙塔,面向最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艺术与技术的界限,从事具体的工艺设计工作,回归到手工业时期的制作精神。
有趣的是,跟乔布斯一样,结婚前夕莫里斯对市面上各种建筑、家具、饰物都不满意,这刺激了他要设计出理想中的生活空间。他为自己新房作室内设计,并最终导致他成立设计公司,将他现代设计理念伸向各个领域——室内装潢,甚至包括纺织、挂毯、教堂玻璃、瓷砖、墙纸、家具、餐具器皿、书籍装帧与插图、印刷字体等。在现代设计史上他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并被包豪斯发扬光大。他曾大胆呼吁:不要在你的家里摆任何一件虽然实用但不好看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逐渐开始由机器主宰的时代和实利主义的时代,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既无法接受,又无力改变,所以转向远离和逃避,企图用古老传统来滋养他们的梦想。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技术进步导致绘画中对光与影的观察和表现产生了重大的革新。在英国画家透纳的风景画中我们首次看到蒸汽机火车带来的速度、雾气朦胧和跳跃、喧嚣;之后惠斯勒、印象派等层出不穷,视觉艺术领域里的现代主义悄然而生。尽管以今天眼光来看,“拉斐尔前派”是建立在古代艺术基础上的一次华美亮相,是古典艺术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和落日前的绚丽晚霞:他们没有让自己去适应时代,而是以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悲剧落下帷幕,但拉斐尔前派践行者们的辉煌梦想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必须撰写的痕迹。
工业革命初期的“垂死挣扎”
当时的英国画坛由皇家美术学院所主宰,一切艺术思想与创作都受制于此。学院“权威们”选择立拉斐尔为典范,社会上同时也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
工于模式、形态僵死的学院派,其固定的程式、严肃的题材以及象牙塔般的环境氛围,让这批在新工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觉得呼吸困难。真实质朴轻松的生活与艺术氛围已经渐行渐远。而这一切,在某一批人看来就是拉斐尔的“过错”!正是这位家喻户晓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大师”,以唯美细腻为名,掩盖了艺术与生活中最难能可贵的真挚简朴。在这批“愤青”的心目中,诗歌的偶像是但丁,绘画的偶像则是乔托。他们共同倡导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精神,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于是皇家美术学院几位年轻的学生威廉?赫尔曼?亨特(1827-1910)、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1829-1896)和但丁?迦百列?罗塞蒂(1828-1882)等人自发组成团体,选择“拉斐尔前派兄弟会”这个类似宗教教团的名字,并自觉践行起理想中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回归到拉斐尔出现前的艺术状态。这可给英国当时的画坛带来了不小的震荡。
这批年轻人虽然主管上愿意回归到中世纪,但是他们对早期艺术知道得并不多,因此在形式上尽量选择一些宗教性的或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主题,试图通过对周遭事物的仔细观察,来尽量忠实于他们所欲表达的自然。同时,他们也在绘画表现技法上有所选择,为了捕捉光与色完全新鲜的感觉,拉斐尔前派采用了纯白色的背景,使其画面表现出一种干净、明亮和强聚焦的风格。
作为拉斐尔前派的理论支持者、当时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罗斯金在他的书中强调: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讲,他们应该怀着单纯的心境走向自然,勤奋真诚地和他在一起,排除一切杂念,仅只是如何最出色的洞察大自然的内容,记住它的训导,不必去否认什么,挑选什么,蔑视什么。
这个观点意味着艺术学院的学生不必要仅仅只是模仿古代大师的作品,更应该走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去和大自然做更亲密的接触。所以,拉斐尔前派们主张直接从大自然中发现神性的光辉。坚持写实、写生,他们画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来自写生,主张尽可能细致入微地去重造文学历史或一些圣经的主题,尽量用心理学和考古学的精确严格要求自己。
向理想致敬
1.米莱斯《基督在父母家》1850年
圣家族形象通常在西方美术史中都是表现得非常神圣,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但在这幅作品中(图1),米莱斯却表现了一个真正的木匠铺。艺术家在写实加入了强烈的想象和象征的成分,准确地说这个木匠铺象征一个教堂,木匠铺长台子像一个祭坛。这种双重的象征意味,表面看起来写实,组合在一起便有强烈的宗教的象征性。
2.米莱斯 《奥菲利亚》1852
此外米莱斯还长于表现感伤浪漫的情调。在这幅作品中,米莱斯过硬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情感想象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艺术家选择了奥菲利亚编好一个花环,刚要挂到树枝上却跌落在水中将要淹死的瞬间。艺术家刻画了这一整出莎士比亚悲剧中唯一一个平静、超脱的场景:她仰卧在水面上,美丽而圣洁的脸上露出超然的平静,她终于摆脱了这个罪恶深重的尘世,结束了无尽的苦难,飘向了天国。
3.罗塞蒂,《受胎告知》1849~1850年
罗塞蒂几乎一生都沉湎于悲剧性的爱情旋涡中。他的全部绘画主题,都与爱情和妇女形象相关。《受胎告知》是一幅典型的宗教题材作品,画面简洁端庄,以耀眼的白色为全画重心,以前来报信的天使拿持百合花象征天赐福音,以从开启的窗子中飞来的白鸽象征基督降生。整幅面气氛十分庄重,圣母虽脸色憔悴却举止优美。尽管作为超凡脱俗的宗教情节来展示,面画却没有宗教氛围,反而充满着人情味。在这里,罗塞蒂以赋予宗教题材象征性的细节和色彩,体现了拉斐尔前派的绘画理想。
4.罗塞蒂 《白日梦》 1880年
进入19世纪80年代,罗塞蒂的艺术出现衰落现象,他已经完全背叛了拉斐尔前派原来的宗旨,他这时所画的人物脸型几乎雷同——浓浓的乌发、修长的脖子、两片诱惑性的厚唇,显示出一种病态或醉态的忧郁、颓废之美,这是罗塞蒂作品的通病,也是艺术家本人郁郁寡欢、自我沉沦的结果,绘画在此时已完全是他个人的心灵写照。
5.亨特 《觉醒》 1853
亨特在此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道德和伦理批判态度,房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种暗示的意味,当时有一首诗可与这幅作品做图文互证:别指望拿我们取乐,因为我们无暇珍惜我们的贞节。这无疑是对丑恶社会现实的赤裸揭露与批判。连狄更斯也说过:“在英国最低级的酒吧里的丑八怪也比她强一些(指画中圣母形象)”。
而拉斐尔前派的艺术追求可以从罗塞蒂的一席话中理解:“能够表达真诚的理论,认真写生,以便知道如何表现自然;对于过去的艺术要以直率和诚恳的情怀去感受它,但要排除那种因袭惯例、自我夸耀和生搬硬套;全部条件中最要紧的是创作出真正优秀的绘画和雕塑。”
“技”“艺”之间的揣度
拉斐尔前派画风细致优美,用色鲜艳明丽,与中世纪古拙色调和朴素画风大相径庭;实际上他们在忠实反映宗教主题并在形象描绘中已经自觉地渗入了现代元素。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强调客观表现客体对象的同时明确主张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不仅人物造型、在色调以及构图布局上都遵循画家内心主体。这无疑是在返古烟幕中悄悄伸出一个现代信号。然而这一信号是如此微弱,以至于要等到莫里斯在设计领域加以利用才被人们广泛关注。
莫里斯是另一位重要的拉斐尔前派的领军人物,他不但在理论上给予突破,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英国早起现代工艺美术运动的革新活动。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由粗制滥造缺乏人性关怀和手工温度的时代,艺术家应该走出象牙塔,面向最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艺术与技术的界限,从事具体的工艺设计工作,回归到手工业时期的制作精神。
有趣的是,跟乔布斯一样,结婚前夕莫里斯对市面上各种建筑、家具、饰物都不满意,这刺激了他要设计出理想中的生活空间。他为自己新房作室内设计,并最终导致他成立设计公司,将他现代设计理念伸向各个领域——室内装潢,甚至包括纺织、挂毯、教堂玻璃、瓷砖、墙纸、家具、餐具器皿、书籍装帧与插图、印刷字体等。在现代设计史上他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并被包豪斯发扬光大。他曾大胆呼吁:不要在你的家里摆任何一件虽然实用但不好看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逐渐开始由机器主宰的时代和实利主义的时代,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既无法接受,又无力改变,所以转向远离和逃避,企图用古老传统来滋养他们的梦想。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技术进步导致绘画中对光与影的观察和表现产生了重大的革新。在英国画家透纳的风景画中我们首次看到蒸汽机火车带来的速度、雾气朦胧和跳跃、喧嚣;之后惠斯勒、印象派等层出不穷,视觉艺术领域里的现代主义悄然而生。尽管以今天眼光来看,“拉斐尔前派”是建立在古代艺术基础上的一次华美亮相,是古典艺术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和落日前的绚丽晚霞:他们没有让自己去适应时代,而是以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悲剧落下帷幕,但拉斐尔前派践行者们的辉煌梦想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必须撰写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