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大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的调查论证2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章:以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亟需提高文学素养、进而提升大学生群体审美情操的结论。调查的对象,是江苏省范围内九所高校在校学生(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重点进行抽样问卷检视,样本总数为723份。
  经过对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学艺术只是有着一般的爱好,约占65.84%;58.37%的学生偶尔阅读文学类书籍,并且有12.03%和1.8%的学生很少甚至从不阅读文学类书籍;阅读的书目多数是现当代文学的作品,占66.34%;题材多为小说,其比例占接近80%,诗歌和戏剧作品很少有人问津;另外,各类玄幻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探险推理小说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部分,电子书更是越来越方便的读书工具;大学生阅读文学类书籍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有76.56%的学生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48.96%的学生是认为读书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品位,有36.89%的学生阅读文学书籍是出于打发无聊的时间,读过去就忘记了,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关于大学生不重视阅读文学类书籍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由于课业负担太重,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阅读文学类书籍,占被调查对象的58.01%;31.57%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缺乏人文氛围,难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去阅读,也难以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操;有的同学从自身找原因:一部分是没兴趣选择其他非专业的书籍,占26.75%,另一部分是自身没有意识到要去阅读文学类书籍,毕竟这是一个注重现实意义的世界,不少人认为文学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经过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以江苏省内这九所高校为代表的大学生,其文学素养普遍不是很高,因而制约了他们在审美情操方面的培养与提高。
  审美情操是人类所特有的崇高精神品质,它的伦理内涵是“美与善的结合”,是“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结合”以及“在人心灵中崇高道德律令的建立”。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也是追求人类所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过程。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也用审美的姿态来作为回报,法律与法规的设定只是在外部环境上给人的各种天性自由行为做一定的束缚,不让整个社会处于无秩序的混乱状态,而审美情操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修养与规范,是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在个体身上的展现。一个有良好审美情操的人,必定是一个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因为他拥有广阔的胸襟和对人类社会的包容心。审美情操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能使人在保持自身独立人格的同时唤起人对社会和同类的关注”[2]。
  审美情操的培养,是我们所处现代社会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现代社会物欲与私欲的膨胀,使得大学校园已不再是那个纯粹的充满知识的殿堂和象牙塔,某些大学生人格呈现扭曲甚至病态的倾向,亟需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操。笔者经过调查,主要从大学生自身、高等院校、社会整体文化塑造三个方面来具体探析。
  (一)大学生自身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有73.93%的同学认为有时间去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学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素养、审美情操的提高,还是有很大积极性的。所以,兴趣应放在第一位,兴趣是前进的动力。
  (1)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文科类大学生来说,可以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多涉猎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得到一定的升华,成为社会上高尚审美情操的践行者。对于非文学类的学生,可以阅读简易的“美学”类读本,如林同华的《献给大学生——美学漫谈》[3]就是一本简易的美学基础读物,其中的故事性比较强,文字活泼有趣,极富新鲜感,同时又不乏专业性,足以启发读者探讨美学的兴趣。这样,可以让非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懂得什么叫做文学美,然后引起自身对文学的兴趣进而去阅读文学类的书籍,而不是认为文学无用。《当代青年实用美学教程》一书,不仅讲述了美学的基础知识,还把美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并且涉及到生产美学、生活美学、景观美学、艺术美学四个大的方面,对这四个方面又进行了细分,充分展示了人类所能体现的美的方面,让大学生感悟自然存在的美和人类创造的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操。
  (2)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
  提高大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方面,是使大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可以通过运动来宣导情绪,增强体质,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产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思维方式,为获得审美情操提供坚实的基础。
  “原始人的劳动成果,是他们所能理解的第一个美的现象”,[4]人类的审美启蒙首先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原始人类看到自己狩猎的成果就认为它们是美的,把野兽的角和牙串起来围在脖子上、腰上和手腕上,这些在现代社会代表美丽的装饰品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美的理念。所以,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获得劳动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劳动成果里获得成就感,并在这种成就感中塑造自己的审美情操。
  在日常生活审美对象中,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都能闪耀善的光辉。所以,在旅行中感受自然景观的阔大与人文景观的魅力,是可取的。比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景色的壮丽美,花草树木生命力强盛的鲜活美,人文景观里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亦是人类艺术文化的美的结晶。通过游玩,接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洗礼,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也是理想的选择。另外,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所以大学生在平常逛街中观察街边广告牌的设置、商场商铺里的招牌、产品的包装等等,皆是视觉美的感受,可以在它们的冲击下感受美的丰富内涵。
  “音乐艺术多层次地、立体地释放着每个生命对生活的感受,并将人们的感悟融合在共鸣之中,让人们对于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认知与热爱,逐渐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以独有的美及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展现着人们的生活情趣”[5],所以,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倾听音乐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其他与音乐相关的影视、戏剧等视觉文化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象。   美好的友情和爱情,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审美情操。友情可以让人有着不断向上的力量,通过向朋友倾诉内心的苦闷以至于不那么低沉与悲观。真正的爱情使人向上,使人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选择正确的友情和爱情是非常可取的。
  (二)发挥高校校园的整体能量
  在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68.0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各种文学类活动流于形式,并且有54.39%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26.36%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相应资源。这是制约高校文学素养培养很重要原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审美情操培养的缺失。所以,高校校园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操,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教育机构,不仅要设置合适的专业课程,还应该加强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培养,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完善高校的艺术文化机制,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比如,高校要利用好学校的学生组织——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学生会可以定期联系著名作家和文化名人以及学校里讲课内容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开办讲座,内容应与提高大学生审美情操有关。运用好名人效应,在学校网站和通过张贴活动海报做好足够的宣传。每个社团都要有自己的社团文化建设,而不是聚在一起开个会就算了事。要让社团活动走入每个同学的生活里,文学社要有自己的社刊,面向全学校征稿,社刊不要只是在内部流传,应争取每个班级都有几本,若经费不足,可以放置在学校阅览室,供学生们自由传阅。
  还可以组织学校范围内的茶话会活动,鼓动学生积极发言,使得各个专业之间的思想得到碰撞,讲出自己对美的评价与愿景,并且把大家的话语记录下来,摘选出经典语句印成小册子在同学之间传阅。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广大大学生反映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班的开设。可以利用开选修课的契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开展各种文艺方面的兴趣班,如开设音乐、绘画、服装、艺术鉴赏等审美性较强的课程。正常的教学时间可以用来安排专业课的学习,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开展兴趣班课程。如果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亦可让学生自己做主讲人,共同探讨个人所感兴趣的问题。
  学校要在物质上支持学生审美情操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财政方面的支持,对有关活动有所偏向,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图书馆要设有专门的阅览室供学生阅读各类人文书刊,要保障各种书刊的完整性和覆盖面。学校可以配备一定的观影室、讨论室,以低价或免费的形式向学生们开放,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同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重运用审美的力量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审美活动的进行,主要依靠人的感性力量,亦即主要运用审美感觉和审美感情来把握审美对象及其内涵,而不是依靠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进行问题的解析,这就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注重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建构
  需要国家在政策上支持大学生审美情操的提升。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及文化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作用,他在阐释“文明的冲突”模式时讲道“这一模式情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有重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长期以来曾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因素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6]。可见文化以及文化所代表的国家“软实力”,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代表中国未来的大学生们,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操。国家可以在政策上倾斜于对大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当今社会,大学生数量多,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大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文学类书籍,更多的时间要用于复习应付考试。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审美情操的看待,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或者根本不看学生的审美情操如何。他们要的是各种考试证书和获奖证书。这也是很尴尬的一个问题。所以,国家可以引导各用人单位在筛选简历和面试时多向学生的审美情操侧重。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关注自己审美情操的提升。学生全面发展了,有助于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
  全社会要给大学生审美情操的提升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文化传媒宣传,在提升学生审美情操上起重要作用。文化传媒对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塑造,引人注目。尤其是网络信息,更对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重要影响。要注意正能量的传播和对负面信息的正面解读,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要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整个社会。在调查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当今电子书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的工具,这就要规范网络文学的写作。在这方面,我国已做出了许多努力,如日前网络文学大学的成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任校长。网络文学大学的成立,可以为网络作家提供规范化的写作指导,其作品的审美性也会提高。大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就会获得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
  笔者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有关大学生审美情操提升的见解,其着眼点是:当今世界的竞争关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大学生审美情操的高低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方向;如果大学生的审美情操不能居于全社会的高水平,那么,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提升大学生审美情操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蔡正非.审美情操浅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3]林同华.献给大学生——美学漫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4]周忠厚.当代青年美学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9.
  [5]金平.开展音乐美育提升学生审美情操[J].中国高等教育,2011:19.
  [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
  (本章执笔者:高永年 季珊珊)
其他文献
[摘要] 路遥中篇小说《人生》及其同名电影以人生的变化为线叙述了人一生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问题。看《人生》,就仿佛阅读人生,《人生》于字里行间总给人以无限的启迪,让人情不自禁地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关键词] 《人生》 路遥 小说 电影    中篇小说《人生》自1982年问世以来很快引起轰动,成为路遥的成名作,并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1984年,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放映后,引起了当时整个社
摘要 对《卢旺达饭店》的解读仅仅从人性的角度来把握是不够的,1994年卢旺达悲剧的发生其实和人性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最根本的缘由来自于西方文明所导致的盲视和偏见,来自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局限性,卢旺达大屠杀以极端的方式显示了西方文明强势情况下,以现代性为特征的全球一体化下人类所面临的根本困境。  关键词 卢旺达大屠杀 人性的有限性 现代性困境    1994年4月,当世人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日子的时候,卢
摘 要: 文章认为,应创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班级,使全体学生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使班集体最大可能地成为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关键词: 班级文化 班级环境文化 班级“软文化”    我不想让我的班级只成为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而是想让它成为学生心灵栖居的地方。我非常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因为我认为班级文化代表的是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是班级的灵魂。  在一
[摘要]贾樟柯的电影极具纪实风格的美学气息,他用摄影机捕捉着被银幕遗忘的时空,保持着对平民阶层的一贯关注,揭露出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城市的异化和人的艰难存在的主题,他坚持“电影让我们冲破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去关注更多的人群。电影创作不可以‘去理想’,如果为了娱乐而放弃思想,终有一天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将承受泛娱乐化的后果,在这些重要的观念上,我不能迁就观众。”贾樟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关键词]
[摘要] 影片《转山》通过回归自然的成长仪式,人物形象塑造的成长叙事,骑行意义的符号化指代,构建了人在自然下生存与死亡的话题,宣扬了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青年文化,成功表达了成长主题,进而也使其成为台湾成长主题电影的新突破。  [关键词] 回归自然 成长 符号化  《转山》曾经在第2 4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电影是根据台湾作家谢旺霖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位帮助死去的哥哥完成骑行梦想
马克思人的解放研究的意旨在于介清人的主体性、现实性和价值性,实现由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回复,这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的体系之构建,而体系之下则是通过三重维度达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电影《海上钢琴师》(朱塞佩·托纳多雷,1998)中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恰好是人经历由“无根”向“有根”渐变、由“抽象”向“现实”跃迁、由“工具”向“目的”升华的典型,以此为实证材料澄清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的真实所
【摘要】美国喜剧片《楚门的世界》中的幽默不同于一般搞笑片的逗趣,是饱含了眼泪和沉重的黑色幽默。导演采用这种独特的手法,把在高科教控制和奴役下的人性真实的表现出来,引起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存态度的思考。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 黑色幽默    影片《楚门的世界》被归类为一部喜剧。而观后我们会感觉它并不是纯粹的喜剧风格。一些评论文里提到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因对于此片的评论赏析中还未见到专门对
摘 要: 老子哲学饱含睿智,他特别崇尚水的品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对现代人做人处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道 “上善若水” 人生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其哲学体系中,道具有多重含义: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道既是自然的法则,又是人生的法则。  
[摘要] 电影《跑吧,孩子》和《暖春》两部儿童片以其“苦涩的柔情”、平常故事及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感动了万千观众,引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两部电影所折射来的那份人性中的真心,真情和真诚是感动的源泉所在。  [关键词] 《跑吧,孩子》《暖春》人文观念 人文关怀电影 电影的纪实性    1、影片简介  《跑吧,孩子》讲述了小孩之间最单纯的爱。阿坤和小黑等人是一群喜爱踢球的乡村孩童。阿坤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把妹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种理念的积淀。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是鼓励各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支柱,它的音乐厅、音乐院及街头都是维也纳音乐的舞台,这些促使维也纳音乐文化形成了多元并列。  [关键词] 维也纳 音乐文化 多元性    从维也纳生活中的音乐巡礼——析出维也纳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理念。文化就是这种理念的积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