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悦。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心理、生理方面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喜爱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事物的态度。对待学习也是如此,他们进行学习的出发点就是学习兴趣。物理是一门有趣而又有用的学科,但目前的教育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低下,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提高学生物理综合素养,大幅度提高物理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认为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验鲜明而有趣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实验教学,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实验来导入:将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瓶口用一张塑料片盖住,然后把塑料片按住将玻璃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时让学生猜测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说卡片会掉落下来,有的直摇头,不赞成,但又说不出为什么来?当老师把手拿开时,塑料卡片没有掉落下来,水一点也没有流出来,学生对此现象惊讶不已,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设计有趣的实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验,并在实验中加强对知识的认识,起到强化记忆与理解的作用。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来亲自操作实验,以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对相应的知识加深理解。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方便操作,我对课本的实验做了相应的改进,将厚纸做成的小纸锅换成了纸杯,将酒精灯换成蜡烛。由于学生亲手操作,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锻炼了动手与动脑能力,而且有效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问题也是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恰当而合理地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困惑,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复习判断电流大小的方法,在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在电路中如何调控电流大小?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会使学生处于不能解答但又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强烈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物质密度”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两组问题:第一组,如何分辨水和酒精?第二组如何分辨水和盐水?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气味可以容易地分辨出水和酒精,但是对于第二组水和盐水,则很难分辨出来。这样学生便产生了疑问,提出了种种分辨的方案,此时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与交流,方案纷纷被否决,此时老师顺势导入通过物质密度的学习,这个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这样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止为动态,其优势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其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更加关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自然界中存在着千奇百怪与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有速度快的与慢的,有大的有小的,甚至有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如分子的运动与核裂变等。而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仅凭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想像是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这一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如在教学“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时,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是不可见的,虽然课本中有许多插图,但图片毕竟是静止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微观粒子宏观化,用动画来演示导体正负电荷的流动,这样将原来枯燥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具体化,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物理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书本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不再觉得物理知识枯燥无味。同时可以让学生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是用处的,可以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从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参与今后的学习。如在学习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测与想像,设计探究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大胆猜想,纷纷提出了如下几种可能:1.与物理的轻重有关;2.与物体体积有关;3.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猜想正确与否。这样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既使学生感到教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切入点,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理解更牢固,运用时更灵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为之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乐于学习,这样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定会大放异彩。
(责编 闫祥)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验鲜明而有趣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实验教学,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实验来导入:将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瓶口用一张塑料片盖住,然后把塑料片按住将玻璃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时让学生猜测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说卡片会掉落下来,有的直摇头,不赞成,但又说不出为什么来?当老师把手拿开时,塑料卡片没有掉落下来,水一点也没有流出来,学生对此现象惊讶不已,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设计有趣的实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验,并在实验中加强对知识的认识,起到强化记忆与理解的作用。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来亲自操作实验,以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对相应的知识加深理解。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方便操作,我对课本的实验做了相应的改进,将厚纸做成的小纸锅换成了纸杯,将酒精灯换成蜡烛。由于学生亲手操作,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锻炼了动手与动脑能力,而且有效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问题也是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恰当而合理地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困惑,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复习判断电流大小的方法,在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在电路中如何调控电流大小?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会使学生处于不能解答但又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强烈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物质密度”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两组问题:第一组,如何分辨水和酒精?第二组如何分辨水和盐水?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气味可以容易地分辨出水和酒精,但是对于第二组水和盐水,则很难分辨出来。这样学生便产生了疑问,提出了种种分辨的方案,此时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与交流,方案纷纷被否决,此时老师顺势导入通过物质密度的学习,这个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这样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止为动态,其优势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其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更加关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自然界中存在着千奇百怪与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有速度快的与慢的,有大的有小的,甚至有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如分子的运动与核裂变等。而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仅凭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想像是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这一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如在教学“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时,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是不可见的,虽然课本中有许多插图,但图片毕竟是静止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微观粒子宏观化,用动画来演示导体正负电荷的流动,这样将原来枯燥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具体化,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物理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书本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不再觉得物理知识枯燥无味。同时可以让学生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是用处的,可以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从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参与今后的学习。如在学习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测与想像,设计探究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大胆猜想,纷纷提出了如下几种可能:1.与物理的轻重有关;2.与物体体积有关;3.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猜想正确与否。这样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既使学生感到教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切入点,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理解更牢固,运用时更灵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为之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乐于学习,这样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定会大放异彩。
(责编 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