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guihu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入住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106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依据患者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治疗组在颅内压监测下采取控制性减压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同时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测管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骨瓣回纳率,术后再出血、头皮渗液、颅内感染、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再次手术率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结果

研究过程中中途退出5例(对照组2例、治疗组3例),最后纳入统计分析例数为101例(对照组49例、治疗组52例)。治疗组患者术中骨瓣回纳率(69.2%)较对照组(24.5%)明显提高,术后再出血、头皮渗液、颅内感染及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11.5%、7.7%、3.8%、13.5%)较对照组(30.6%、22.4%、16.3%、34.7%)均明显降低,术后再次手术率(3.8%)较对照组(16.3%)明显降低,预后良好率(76.9%)较对照组(55.1%)明显提高,死亡率(7.7%)较对照组(22.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骨瓣回纳率,减少二期颅骨修补率,减少术后再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再次手术率,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利用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进行皮肤剥脱结合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皮肤色素脱失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应用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分别以0、10、20、30、40、50、60 mJ的能量参数,对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应用扩张皮瓣或自体皮移植治疗的10例皮肤色素脱失病例切除的色素脱失皮肤进行剥脱,其中手部标本4例,面部3例,颈部2例,背部1例。对标本行HE染色,
目的探讨应用耳后皮肤和头皮联合扩张皮瓣重建自然美观的鬓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九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耳后皮肤和头皮联合扩张皮瓣鬓角再造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男12例(12侧),女8例(9侧),年龄(23.8±3.2)岁。其中烧伤后鬓角缺失19例,鬓角区血管瘤1例。采用扩张的耳后皮肤联合头发瓣通过单蒂或双蒂转移至耳前进行鬓角再造。结果入组的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WFME )于2003年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Basic Medical Education WFME Global Standard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该标准对推动全球医学教育认证体系的建立,保障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20例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患者有无颈内动脉窃血及侧支循环对其侧支血流代偿进行分型。结果20例患者中11例存在颈内动脉窃血;17例存在侧支循环,其中前交通动脉侧支10支,后交通动脉侧支9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深髓静脉征(DMVs)的分布、分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自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5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SWI扫描以评估DMVs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MVs的分布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对病灶同侧的DMVs进行分级,并采用箱线图描述其与患者改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而继发性损伤是脑出血后重要的损伤机制之一。目前研究证实调节性T细胞(Tregs)在脑出血后可以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亚型、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其保护作用。笔者现围绕Tregs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出血治疗中新的研究方向及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血管内压力差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1例SSS患者,于手术前后采用压力导丝评估锁骨下动脉狭窄两端的血管内压力差(狭窄远端平均压力-狭窄近端平均压力),采用DSA评估锁骨下动脉的狭窄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盗血程度,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两臂肱动脉收缩压差。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高压氧组,每组24只。模型组和高压氧组采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在再灌注前给予腹腔注射高糖制备成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模型,其中高压氧组于术后3 h给予高压氧治疗。术后24 h,采用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
周围组织器官主要通过淋巴系统清除代谢产物以维持机体的稳态,而最近几年在脑内也发现类淋巴系统样的清除途径并命名为类淋巴系统,其主要组成包括:液体沿动脉旁间隙的流入,水通道蛋白4(AQP4)介导的脑间质液体的对流以及液体沿静脉旁间隙的流出。类淋巴系统在脑内代谢产物的清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现对类淋巴系统的发现及组成、驱动力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并进一步介绍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阻断剂辛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对照组、辛醇干预组,每组18只。后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其中辛醇干预组于缺血前30 min以5 mmol/kg剂量腹腔注射辛醇溶液(5%辛醇溶于5%DMSO溶液),DMSO溶剂对照组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