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延伸以及综合测试,阅读都成了主角。但是,作为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又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初中三年时间,学生学到的课文不少于150篇,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见提高,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困惑、深思,究其根源在于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了应试训练,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一 、阅读现状
1.重架空分析,轻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硬是把思想内容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分割成“两张皮”,常常是重视思想内容这张“皮”,而抛开或忽略了语言这张“皮”,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成了架空分析。重教师讲轻学生练有的阅读课,只要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没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的练,这样的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懈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主观能动性被扼杀。
2.重公式化模式,轻多样性。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几乎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开始是介绍时代背景、注音、解词、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程序,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思路,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
3.重肢解课文,轻整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分析,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零零乱乱,抓不住文章的上下联系和整体脉络。
4.重肤浅分析,轻深沉理解思考。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芝麻绿豆鸡毛蒜皮的问题提了一大堆,整个阅读一问到底。有些问题一出口,学生对答如流,用不着思考只要顺着课文往下念,直至连念都不用念,只是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而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却缺乏理解和思考,使学生只能理解文章的皮毛,学不到真东西。
5.重空泛议论,轻自读理解。讲解议论文时教师注重空泛议论,大谈什么“孔乙己之死”、‘如果我是老师“等,不注重学生的自读理解,缺乏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指导。
6.重逐段分析讲解,轻巧妙设计。由于长期受传统阅读教学法的影响,不少教师经常采用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其结果容易产生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而忽略了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一些能带动全文、学生饶有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水平的作法。
二、应对策略
1.增强育人意识。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特别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材内在的德育功能。教书和育人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语文教师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手段。
2.更新教学思想。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唯考是从的非正常局面。其次,必须目中有人,阅读教学必须要发现人的价值和潜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多实践。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发展智能,应从学生着眼,从课本着手,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去实践。阅读教学要发展人的个性,既发展他们的体力,又培养他们的心理能量,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之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再次,必须树立未来意识,阅读教学既要沟通字词句篇与语修逻文的关系,又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更要为未来着想,使“教文”为“育人”服务。
3.改进阅读教学方法。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要提高启发质量,改善启发形式,讲求启发效果。
4.加强阅读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质量。只有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阅读教学的不良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有计划地采取集中训练与自练,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种训练,不是短期行为,要贯彻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5.重整体把握,轻过细分析。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整体性强。我们评论一堂语文课是从整体性着眼,我们评估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从整体上进行,语文教学更应从整体上把握。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個整体,因而,我们从研究教材到准备教案,到实施教案,再到课后练习,都要围绕这篇文章进行通盘考虑。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字词句章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风格的提炼,都要结合课文的整体进行。
6.重诵读训练,轻题海战术。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如今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教师不范读,学生更没有读的机会,而变成了课内讲析满堂灌,课后做题大量练,使学生对课文缺少感性认识,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连一遍都没读上,这怎能学好语文呢?要学好语文,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是应当做的,但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互补互助,相得益彰。课文阅读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 、阅读现状
1.重架空分析,轻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硬是把思想内容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分割成“两张皮”,常常是重视思想内容这张“皮”,而抛开或忽略了语言这张“皮”,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成了架空分析。重教师讲轻学生练有的阅读课,只要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没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的练,这样的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懈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主观能动性被扼杀。
2.重公式化模式,轻多样性。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几乎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开始是介绍时代背景、注音、解词、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程序,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思路,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
3.重肢解课文,轻整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分析,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零零乱乱,抓不住文章的上下联系和整体脉络。
4.重肤浅分析,轻深沉理解思考。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芝麻绿豆鸡毛蒜皮的问题提了一大堆,整个阅读一问到底。有些问题一出口,学生对答如流,用不着思考只要顺着课文往下念,直至连念都不用念,只是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而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却缺乏理解和思考,使学生只能理解文章的皮毛,学不到真东西。
5.重空泛议论,轻自读理解。讲解议论文时教师注重空泛议论,大谈什么“孔乙己之死”、‘如果我是老师“等,不注重学生的自读理解,缺乏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指导。
6.重逐段分析讲解,轻巧妙设计。由于长期受传统阅读教学法的影响,不少教师经常采用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其结果容易产生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而忽略了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一些能带动全文、学生饶有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水平的作法。
二、应对策略
1.增强育人意识。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特别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材内在的德育功能。教书和育人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语文教师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手段。
2.更新教学思想。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唯考是从的非正常局面。其次,必须目中有人,阅读教学必须要发现人的价值和潜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多实践。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发展智能,应从学生着眼,从课本着手,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去实践。阅读教学要发展人的个性,既发展他们的体力,又培养他们的心理能量,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之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再次,必须树立未来意识,阅读教学既要沟通字词句篇与语修逻文的关系,又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更要为未来着想,使“教文”为“育人”服务。
3.改进阅读教学方法。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要提高启发质量,改善启发形式,讲求启发效果。
4.加强阅读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质量。只有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阅读教学的不良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有计划地采取集中训练与自练,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种训练,不是短期行为,要贯彻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5.重整体把握,轻过细分析。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整体性强。我们评论一堂语文课是从整体性着眼,我们评估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从整体上进行,语文教学更应从整体上把握。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個整体,因而,我们从研究教材到准备教案,到实施教案,再到课后练习,都要围绕这篇文章进行通盘考虑。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字词句章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风格的提炼,都要结合课文的整体进行。
6.重诵读训练,轻题海战术。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如今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教师不范读,学生更没有读的机会,而变成了课内讲析满堂灌,课后做题大量练,使学生对课文缺少感性认识,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连一遍都没读上,这怎能学好语文呢?要学好语文,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是应当做的,但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互补互助,相得益彰。课文阅读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