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书局1916年成立于上海,与商务、中华同为中国三大老店,出版各类教科书、文史、艺术、翻译、休闲、医学等书籍,是一个综合性出版社。1949年之后辗转迁到台湾,总局设在台北重庆南路的书店街上,除了继续各类书籍的出版外,更专业致力古籍的出版。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总编辑——国学大师杨家骆先生曾经连续多年以“间日一书”的方式,出版了几千种珍贵的中国传统经典。
到了70年代,世界书局又推出了《永乐大典》,成为古籍出版中引以为傲的巨著,可是这套古籍毁损殆尽,残本至今散佚世界各地,它的流失,也是中国人心中永远难掩的痛。我们四处求访,搜集英、美、德、法、日、俄等各国残本约800卷,整编缩印为100册,这套书的问世,为许多学者专家提供了重要宝贵的研究资料。
到了80年代,我们出版了《四库全书荟要》。《荟要》与《全书》不同,《全书》现在两岸各地都还存有各个版本: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等等;但是《荟要》仅存世间唯一孤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世界书局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唯一合法授权的出版者。
到了9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书局毅然退出了教科书市场,这也带来了一个考验:古籍出版是一个辛苦且赔钱的市场,当教科书的财源中断后,是不是还继续古籍的发展?当时的书局发行人做了一个明确而且坚定的决策,继续做一些古籍的整编,并开始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耳熟能详的小说,及李太白、杜工部、苏东坡、黄山谷等诗文全集,重新大字打排,强调版本考证及足本出版。我们认为,白话注释、句读导读的工作,只要有市场,永远有人做,但重要的是留下古籍正确完整的原貌,并且让初次接触古籍的年轻读者,能看见传统样貌。
进入21世纪以后,市场更为缩小,我们用力思考如何让古籍不绝版消失。近几年,我们开始用现代科技POD的方式,以小量印刷重制了几百种传统古籍,使得一些绝版书,或没有市场的冷门书,重新回到市场,虽然也是高成本低回收,但不必积压库存。
如今,中华文化成为了世界的新焦点,两岸出版人如何在古籍出版上合作,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契机,笔者提出四项共同面对的困难,或许能以此作为合作的起点。
1.专业人才的培训困难
古籍的保存修复、版本的研究考证、整理、注释、编选、印制、装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但因为营业收入不佳,所以很难吸引高水平的年轻人专业学习,或长期投入这类工作,以致老成凋零、后继无力。
2.所需的资源庞大、牵涉层面广泛、投入时间漫长
古籍的整理编印,是劳力密集、脑力密集而且资金密集的工作,尤其是大套书的出版,更是艰巨庞大的工程,需要资源支持、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引导,不是民间私人企业能独立完成的。有些古籍散佚世界各地,例如世界书局早年出版的《永乐大典》,就是尽力搜罗了流失在世界各地的藏本,以当时困窘的资源缩印问世。近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永乐部分书卷以仿真形式制作,让全世界看到了这套珍贵古籍的原貌。有些古籍分置两岸,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如何让他们团聚结合,也是中华儿女的文化责任。
世界书局去年到北京制作、今年推出的《明解增和千家诗注》是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明解增和千家诗注》原有两卷,卷一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卷二则在北京。2008年两岸故宫院长首度互访,提及此书,世界书局因缘际会承接这项工作,将台北所藏卷一仿真线装,在北京古法手工彩印、用安徽的手工宣纸、杭州的黄绫裱被,工期十分漫长,但象征两岸文化合璧的意义极其深远。尤其据版本考证,此书是明代小皇帝的启蒙教材,它浅显的诗文,配上鲜艳精致的画面,或许也是两岸联手走向国际市场,宣传中华文化的好题材。
3.市场狭小,营销赢利困难
古籍出版涵括了工程宏伟的大型套书、艰深冷僻的稀有专书及大众较熟悉的传统经典,各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但前二者是个极其小众的消费群体,缺乏经济效益,无法在一般书店里铺货,往往要透过特殊昂贵的管道。而读者较多的第三种,表面上看来热闹红火,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孟老庄、三国水浒等,但却是个版本良莠不齐、重复出版的混乱市场。若能把两岸市场规模融合考虑,必能使一些原本因数量太少无法出版的书得以印行,使一些原本只能屈就低成本编整制作的书,被赋予较高的附加价值。但两岸简繁体和竖排横排的差异,也使市场整合有困难,如何克服障碍,彼此靠近,需要集思广益。
4.整编项目轻重缓急的取舍
古籍整理需要和时间赛跑,岁月分秒都在侵蚀着残缺脆弱的书卷,是祖先的心血智慧在流失!哪些项目必须先做、哪些书种对当代人类有价值、哪些古籍必须现在抢救下来留给后世子孙,都是长远的文化规划。近来,我们看到大陆对于古籍出版有一些提纲挈领的整体规划,如果能够把两岸的资源合并考虑,或许能事半功倍,而且如何从中撷取数据,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两岸出版人在这个领域里各有巧思、各有所长,可以开创出更宽广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台湾世界书局)
到了70年代,世界书局又推出了《永乐大典》,成为古籍出版中引以为傲的巨著,可是这套古籍毁损殆尽,残本至今散佚世界各地,它的流失,也是中国人心中永远难掩的痛。我们四处求访,搜集英、美、德、法、日、俄等各国残本约800卷,整编缩印为100册,这套书的问世,为许多学者专家提供了重要宝贵的研究资料。
到了80年代,我们出版了《四库全书荟要》。《荟要》与《全书》不同,《全书》现在两岸各地都还存有各个版本: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等等;但是《荟要》仅存世间唯一孤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世界书局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唯一合法授权的出版者。
到了9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书局毅然退出了教科书市场,这也带来了一个考验:古籍出版是一个辛苦且赔钱的市场,当教科书的财源中断后,是不是还继续古籍的发展?当时的书局发行人做了一个明确而且坚定的决策,继续做一些古籍的整编,并开始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耳熟能详的小说,及李太白、杜工部、苏东坡、黄山谷等诗文全集,重新大字打排,强调版本考证及足本出版。我们认为,白话注释、句读导读的工作,只要有市场,永远有人做,但重要的是留下古籍正确完整的原貌,并且让初次接触古籍的年轻读者,能看见传统样貌。
进入21世纪以后,市场更为缩小,我们用力思考如何让古籍不绝版消失。近几年,我们开始用现代科技POD的方式,以小量印刷重制了几百种传统古籍,使得一些绝版书,或没有市场的冷门书,重新回到市场,虽然也是高成本低回收,但不必积压库存。
如今,中华文化成为了世界的新焦点,两岸出版人如何在古籍出版上合作,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契机,笔者提出四项共同面对的困难,或许能以此作为合作的起点。
1.专业人才的培训困难
古籍的保存修复、版本的研究考证、整理、注释、编选、印制、装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但因为营业收入不佳,所以很难吸引高水平的年轻人专业学习,或长期投入这类工作,以致老成凋零、后继无力。
2.所需的资源庞大、牵涉层面广泛、投入时间漫长
古籍的整理编印,是劳力密集、脑力密集而且资金密集的工作,尤其是大套书的出版,更是艰巨庞大的工程,需要资源支持、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引导,不是民间私人企业能独立完成的。有些古籍散佚世界各地,例如世界书局早年出版的《永乐大典》,就是尽力搜罗了流失在世界各地的藏本,以当时困窘的资源缩印问世。近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永乐部分书卷以仿真形式制作,让全世界看到了这套珍贵古籍的原貌。有些古籍分置两岸,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如何让他们团聚结合,也是中华儿女的文化责任。
世界书局去年到北京制作、今年推出的《明解增和千家诗注》是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明解增和千家诗注》原有两卷,卷一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卷二则在北京。2008年两岸故宫院长首度互访,提及此书,世界书局因缘际会承接这项工作,将台北所藏卷一仿真线装,在北京古法手工彩印、用安徽的手工宣纸、杭州的黄绫裱被,工期十分漫长,但象征两岸文化合璧的意义极其深远。尤其据版本考证,此书是明代小皇帝的启蒙教材,它浅显的诗文,配上鲜艳精致的画面,或许也是两岸联手走向国际市场,宣传中华文化的好题材。
3.市场狭小,营销赢利困难
古籍出版涵括了工程宏伟的大型套书、艰深冷僻的稀有专书及大众较熟悉的传统经典,各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但前二者是个极其小众的消费群体,缺乏经济效益,无法在一般书店里铺货,往往要透过特殊昂贵的管道。而读者较多的第三种,表面上看来热闹红火,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孟老庄、三国水浒等,但却是个版本良莠不齐、重复出版的混乱市场。若能把两岸市场规模融合考虑,必能使一些原本因数量太少无法出版的书得以印行,使一些原本只能屈就低成本编整制作的书,被赋予较高的附加价值。但两岸简繁体和竖排横排的差异,也使市场整合有困难,如何克服障碍,彼此靠近,需要集思广益。
4.整编项目轻重缓急的取舍
古籍整理需要和时间赛跑,岁月分秒都在侵蚀着残缺脆弱的书卷,是祖先的心血智慧在流失!哪些项目必须先做、哪些书种对当代人类有价值、哪些古籍必须现在抢救下来留给后世子孙,都是长远的文化规划。近来,我们看到大陆对于古籍出版有一些提纲挈领的整体规划,如果能够把两岸的资源合并考虑,或许能事半功倍,而且如何从中撷取数据,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两岸出版人在这个领域里各有巧思、各有所长,可以开创出更宽广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台湾世界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