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与危险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参加实战的潜艇,是美国人发明的,曾经在独立战争中使用。它完全由“民间人士”独立制作,代号“海龟”。这个金属圆球由单人驾驶,手摇水泵控制沉浮,螺旋桨脚踏驱动,通过一个手摇钻头,在木制的船底钻孔,挂定时炸弹……现在看来真的是很搞笑的。它只参战过一次——攻击一艘停泊港内的英国战舰,而且很不幸的,钻孔地点上面碰巧包了钢板……结果是无功而返。
  南北战争时期,南军造出一艘“亨莱”号潜艇,是用一台锅炉改装的。它拥有艇员8人,沉浮、前进动力仍然通过人力,但是攻击方式变了:他使用艇首长木杆顶端的触发水雷。在它唯一的一场战斗中,北军巡洋舰“休斯敦”号被它击沉,而它自己也由于距离过近而被吸入漩涡……
  不管怎么说,潜艇部队终于得到了第一个战果。
  潜艇随后的发展,让大家看到,蒸汽、内燃机工作需要空气,在水下这是无法满足的,而电力虽然理想,但充电的问题无法回避。事情的解决方法就是将这两种工作方式结合起来:在水面的时候使用内燃机驱动,同时进行充电;而在水下时只使用电力驱动。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常规动力潜艇仍然采取这样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些能够使用AIP—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或者燃料电池的)。1897年5月17日,潜艇发展史上著名的“霍兰”号潜艇在美国下水了。它长约15米,装有4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机。它在水面航行时使用汽油发动机,时速7海里时,续航力可达1000海里;在水下潜航时用电动机,时速5海里时续航力50海里。这个简陋的小艇上,已经具备了攻击型潜艇的所有最基本功能要素,一个崭新的兵种就此诞生。
  以霍兰号的诞生为契机,世界各国的潜艇部队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一战前夕,虽然仍被视为辅助舰只,各大国还是分别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潜艇部队。尤其是德国,凭借优良的柴油发动机,他们的潜艇在速度、续航等各方面的性能都要比各国略略胜出一筹。
  对于每件武器来说,开始的漠视和轻视再寻常不过,而战争,则是他们最好的T型台(当然,除了核弹头以外),潜艇和许多其他的武器系统一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迎来了自己的成人礼。
  在这里,有必要简要说明一下该时代一般的潜艇作战生活:每艘潜艇出港进行一次战斗巡逻,需要数周甚至1、2个月不等。在这期间,潜艇有95%的时间都是在水面上,一面以经济时速巡航,一面通过指挥塔上那几个手持望远镜的下级军官来瞭望海面。由于长时间的生活在封闭的铁壳子里面,这种工作往往还带有一些奖赏的味道。当遇到情况时,潜艇才会下潜进入战斗状态。
  1914年9月23日,北海的天空愁云惨淡,德国潜艇U9在伏击区域巡弋,清晨时分,发现了三艘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在下潜并击沉其中第一艘之后,艇长本打算撤离,不料却发现英舰非但没有逃跑或警戒,反而留在原地营救落水者。于是德舰再度攻击,击沉第二艘;第三艘舰虽然发现了U9,但是舰长在犹豫不决中仍然决定优先营救落水者,也顺理成章的成就了U9的帽子戏法……
  一艘千吨级“铁皮玩具一般的”小艇和几十名艇员,居然在一小时之内消灭了三艘一万二千吨的大型巡洋舰,并造成了1459名英军阵亡。这件事极大的震撼了世界海军,再保守的老顽固也会在这样疯狂的战绩面前重新考虑这个“玩具”的价值。
  但是,很多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只是把潜艇作为优良的舰队战辅助舰种。其实,潜艇真正危险的地方,在于他的隐蔽和难以探测;像普通舰只一样编队投入作战,只会把这些轻灵杀手的手脚捆住;潜艇的生存能力比较差,一旦被发现就非常难以脱身。最为适合潜艇的战场,正是那些排满运输航线的广阔大洋,而不是海战。
  对这份问卷……只有德国人交出了足够多的成绩:一战5年,有1300万吨运输船只被潜艇送进了坟墓,(而其他国家加起来,才刚够100万吨)大量的战略物资葬身海底……也难怪协约国后怕之余,在凡尔赛合约上明明白白的写了“德国不得再次拥有潜艇”的字样。
其他文献
科技进步,什么新鲜事儿都有。要说导弹长眼睛,这可不稀奇,巡航导弹大腕“战斧”还能根据地形来调节飞行高度嘞。不过大炮发射的炮弹也能玩儿这高难度,那可就让人有点不敢相信了。  为什么说一般的炮弹不能跟着目标来跑呢?这其实和它自己的构造有很大关系。能够跟随目标,说明这件武器有精确制导装置,才能指引它改变方向,要让大老粗的炮弹做到这一点可太难啦!因为炮弹都是被火炮的火药炸出去的,那个力量可是相当大啊,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