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充满浓浓的情感。“情者,文之经”,文字就是情感的载体,文章就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学习语文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的甘泉,走进文本及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其丰富的感情来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要让情感教育深深扎根于语文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情感教育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及学生的未来。因此情感教育不仅是优化教育的手段,更应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学科的专业特点又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那么,怎样让情感教育扎根于语文课堂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会略谈管见。
一、深化情感激励,以情带情
情感就如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土壤上。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品和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有火一样的激情,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用激情“点燃”激情。
比如上《我有一个梦想》一课,导入新课时我饱含感情地讲述一个例子: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城市亚特兰大,有一天一个五岁的黑人小女孩跟妈妈乘公共汽车,途中上来一个白人男青年,妈妈赶紧让女儿为他让座,女孩不解地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给叔叔让座?”妈妈说:“孩子,因为我们是黑人,我们的皮肤是黑色的!”小女孩很不解,回去以后到水池边用刷子使劲刷洗自己的黑皮肤,直到鲜血淋漓……讲这个故事时,我通过语言、声调、表情等把自己黑人女孩的深深同情表现出来,学生一下子进入情境,也激发了他们的同情心和学习的兴趣。
如果我们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能以情激情、以情引情、以情动情,肯定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否则,这堂课只会像白开水一样淡然无味。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感情实施情感教育,以情带情,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和基本内容。
二、活化教材情感内涵 ,以情促知
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备,也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是“情动于中”的产物,教师要精心挖掘并活化情感来传达给学生。如:《登高》中身世飘零,忧国伤时的愁情;《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赤壁赋》中对宇宙人生超然豁达的豪情……这些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含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化教材的情感内涵,以情促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促进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例如上《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可以先播放古典名曲《梁祝》,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凄婉动人的爱情,或者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的古今中外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么学生就会更容易走进文本中描述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在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能积累古代汉语字词句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次,反复诵读,品味情感。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方式诵读,或声情并茂地范读,或播放示范朗读带,把呆板的文字变成激情洋溢或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体味情感。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感受情感、获得知识、提高素养。
总之,教师要用心去挖掘并活化教材中蕴藏的感情,让在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积累了知识,即以情促知。
三、强化情感交流,以情换情
新课程倡导的是创新、民主、和谐的课堂,师生之间应有深入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激发创造的思维,实现甚至突破教学目标。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有出人意料的情感力量。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情感的交流,让师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真诚的情感交流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提高人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巨大的情意场。
四、注重情感积淀,情知互融
凡優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有作者真切的人生体验。读者从作品的文字开始,对作家和作品做一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感知,反复体味,感受作者的激情,最后达到共鸣。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但能共鸣,有时还能联想,从中领悟更多的东西。如学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关注社会人生即文中忏悔意识的延伸讨论。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如“文革”的材料、二战的材料、全球环境恶化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分别就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比如德国的忏悔和日本的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说跪着的德国总理比站着的日本首相高大!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唯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犯下的错误,才能远离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也只有忏悔自己行为中的过错,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互敬互存!当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犯下希特勒或东条英机那样罄竹难书的罪恶,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的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我们有没有真正唤起内心那最本真的忏悔意识呢?通过这个延伸讨论,学生就能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并能联系自身,深化情感积淀。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关于学问三境界的妙语中所引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中的句子,皆为写男女之恋的词句,他却作了另一种解读,这就是融会贯通,是情感积淀,情知互融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学生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感悟和积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只是让学生感动,而是让他们在心里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力量的种子,积淀情感,情知互融。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来促进情感教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相信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并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更炫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戴日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2).
[2]唐一彪.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能力培养[J].新视角,2009(6).
(编辑:郭恒)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情感教育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及学生的未来。因此情感教育不仅是优化教育的手段,更应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学科的专业特点又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那么,怎样让情感教育扎根于语文课堂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会略谈管见。
一、深化情感激励,以情带情
情感就如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土壤上。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品和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有火一样的激情,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用激情“点燃”激情。
比如上《我有一个梦想》一课,导入新课时我饱含感情地讲述一个例子: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城市亚特兰大,有一天一个五岁的黑人小女孩跟妈妈乘公共汽车,途中上来一个白人男青年,妈妈赶紧让女儿为他让座,女孩不解地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给叔叔让座?”妈妈说:“孩子,因为我们是黑人,我们的皮肤是黑色的!”小女孩很不解,回去以后到水池边用刷子使劲刷洗自己的黑皮肤,直到鲜血淋漓……讲这个故事时,我通过语言、声调、表情等把自己黑人女孩的深深同情表现出来,学生一下子进入情境,也激发了他们的同情心和学习的兴趣。
如果我们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能以情激情、以情引情、以情动情,肯定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否则,这堂课只会像白开水一样淡然无味。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感情实施情感教育,以情带情,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和基本内容。
二、活化教材情感内涵 ,以情促知
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备,也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是“情动于中”的产物,教师要精心挖掘并活化情感来传达给学生。如:《登高》中身世飘零,忧国伤时的愁情;《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赤壁赋》中对宇宙人生超然豁达的豪情……这些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含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化教材的情感内涵,以情促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促进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例如上《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可以先播放古典名曲《梁祝》,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凄婉动人的爱情,或者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的古今中外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么学生就会更容易走进文本中描述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在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能积累古代汉语字词句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次,反复诵读,品味情感。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方式诵读,或声情并茂地范读,或播放示范朗读带,把呆板的文字变成激情洋溢或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体味情感。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感受情感、获得知识、提高素养。
总之,教师要用心去挖掘并活化教材中蕴藏的感情,让在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积累了知识,即以情促知。
三、强化情感交流,以情换情
新课程倡导的是创新、民主、和谐的课堂,师生之间应有深入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激发创造的思维,实现甚至突破教学目标。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有出人意料的情感力量。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情感的交流,让师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真诚的情感交流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提高人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巨大的情意场。
四、注重情感积淀,情知互融
凡優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有作者真切的人生体验。读者从作品的文字开始,对作家和作品做一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感知,反复体味,感受作者的激情,最后达到共鸣。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但能共鸣,有时还能联想,从中领悟更多的东西。如学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关注社会人生即文中忏悔意识的延伸讨论。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如“文革”的材料、二战的材料、全球环境恶化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分别就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比如德国的忏悔和日本的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说跪着的德国总理比站着的日本首相高大!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唯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犯下的错误,才能远离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也只有忏悔自己行为中的过错,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互敬互存!当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犯下希特勒或东条英机那样罄竹难书的罪恶,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的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我们有没有真正唤起内心那最本真的忏悔意识呢?通过这个延伸讨论,学生就能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并能联系自身,深化情感积淀。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关于学问三境界的妙语中所引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中的句子,皆为写男女之恋的词句,他却作了另一种解读,这就是融会贯通,是情感积淀,情知互融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学生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感悟和积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只是让学生感动,而是让他们在心里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力量的种子,积淀情感,情知互融。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来促进情感教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相信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并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更炫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戴日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2).
[2]唐一彪.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能力培养[J].新视角,2009(6).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