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自身的洼地现象赋予了川南构建成渝经济区第三增长极的重任。川南经济区坐拥乐山大佛—峨眉山双遗产旅游资源,盐业、酒业、糖业延伸出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引入遗产廊道的发展方向,分析该区域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必将实现川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遗产廊道;区域竞争力;发展战略
川南经济区是由四川盆地南部的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五市构成的多核心经济区。“十二五”期间,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双重背景。一方面国务院41号文件首次明确了旅游业是四川社会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另一方面成渝经济区获批,加速了我国产业链的大规模内移,中西部地区成功承接产业链,而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川南经济区将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中将获得极大发展空间。
一、发展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的背景意义
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当今国内社会经济政策发展趋势。
首先,发展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是在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新形势下,拉动内需,制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区为载体,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推动重大产业发展为支撑,减小我省与东部省市差距的重要保证。
其次,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有利于结合当前四川三大战略思想,发挥旅游产业牵引作用,加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发展川南城市群,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缩短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1]。
再次,川南经济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备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且该地区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研究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等,整合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扩大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实施旅游创新带动区域旅游产业,发挥区域的后发优势,将释放更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二、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区域旅游需求空间结构失衡,尚未形成协同合力
近年来川南经济区的旅游输出获得了较快发展,区域各中心城市旅游收入与游客接待数量均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该区域旅游收入在四川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为24.29%,2014年黄金周小长假在四川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为26.52%,比重在逐渐加大。在川南五市中,乐山凭借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优势,独占鳌头,2013年,乐山旅游收入约占川南五市旅游总收入的34%,宜宾、自贡、泸州、内江旅游收入占川南五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2%、17%、15%、12%。事实上,由于宜宾、自贡、泸州、内江四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这四个城市间的相互合作相对频繁,如2011年,四市中的一些县份组织成立了“川南旅游联盟”。但是到目前为止,川南五市基本各自为政的忙于自身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打造,单枪匹马的推出各市的拳头产品,没有明确的利益分配共识来吸引各地方政府共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框架,真正领导和全方位推进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川南五市的联合力量,不利于川南五市形成协同合力。
(二)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无法有效带动产业需求
川南经济区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留下了较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传统优势资源,如乐山大佛、蜀南竹海、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等。但目前这些传统优势产品均处于生命周期变更时期,结构老化,对客源的吸引力降低。而区域各城市的旅游产品整合对产品的文化延伸远远不够,如自贡旅游产品整合中对盐业饮食、各时期盐商对社会经济贡献等方面的文化涉及较少,而内江的旅游产品开发中也基本上没涉及到对糖文化的打造。川南区旅游新产品的开发仍然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流,与西部其它地区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热点分散,缺乏灵魂,替代性强,缺乏独特竞争力,更没形成竞争性很强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产品。
(三)区域交通枢纽建设整体完善,但网络化交通仍需大力推进
川南经济区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山高路难,交通不便,近年来,川南交通建设如火如荼,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也延伸了川南经济区的旅游客源地(图1)。四川省规划了川南旅游高速公路环线,宜宾、泸州、内江和自贡形成环状高速路,川南五市间形成1小时经济圈。2013年,成渝环线(G93)高速全线贯通,重庆到达宜宾只需2小时。另外,厦蓉(G76)高速、纳黔高速、渝昆高速的构建也拉近了川南经济圈与昆明、贵阳等西南城市的距离。铁路方面,成德绵高速铁路、乐山至兰州、西安、贵阳、昆明高速铁路的建成将为川南旅游圈输送大量的旅游客源,游客到川南旅游将更加方便。2014年4月,川南区域签订协议,将修建川南城际铁路及城市轻轨。但是川南经济区与省外远程旅游目的地的大交通条件还未获得彻底改善,旅游航线协作还没实现网络化。
图1 川南经济区五市空间距离图(公里)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四)区域旅游接待设施需主题化,旅游人才培养需加强
川南旅游的游客目前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市场,如成都、绵阳、重庆等,且多为自驾游,游客到川南旅游通常是直入景区。调查显示,现阶段川南五市的旅游接待整体存在“食”没有特色化、“住”没有品质化,“娱”没有参与化的现象[2]。目前,区域各市的四、五星级酒店发展较为迅速,但住宿接待分化严重,要么是高档的星级酒店,要么是低档的小旅店。而将盐、酒、糖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的特色小型酒店或主题酒店却非常缺乏。
川南经济区旅游教育较大的落后于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中高端管理人才的缺乏及职业技能人才的缺乏。目前该区域中高端管理人才的主要源于本区域旅游市场,虽然这部分人才立足于本地市场,经验丰富,但普遍缺乏与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和合作,视野有一定局限性。旅游职业技能人才方面,该部分人才的培养需结合中高职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及企业培训。目前该地区这三种教育方式都不占优势,中职院校普遍不能做到以最新旅游行业的需求来设计实践教学,缺乏整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存在学生专业知识陈旧,就业面窄的现象,学生毕业后多选择到发达地区酒店发展。因此造成川南经济区的职业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五)区域旅游信息服务水平不高,智慧旅游正在快速推进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川南经济区旅游信息服务程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区域旅游公共信息平台不完整。该区域的旅游信息网站主要为各县市的官方旅游网站及旅游企业网站,这些网站主要是一些政务信息发布,少有涉及为旅游者出行提供的完整信息参考,如景点情报、旅游汽车等,没形成统一的信息大市场,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第二,该区域景点电子售票、网上预订等旅游电子商务技术没被广泛采用,旅游网络营销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比如缺乏通过论坛、社区等形式与旅游者建立双向沟通;另外在线预订功能也十分有限,旅游者很少能通过在线预订网站预订酒店、景区门票自行安排游览行程。
2014年为“智慧旅游年”,宜宾要求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加快建成APP移动客户端,积极推出一批“智慧饭店”“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3];自贡第20届国际恐龙灯贸交易会利用UU163旅行在线首次启用了网络售票和川南旅游套餐网购;峨眉山打造官方旅游网,为游客量身推出峨眉山APP客户端、开通并完善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号“峨眉山景区”和服务号“峨眉山识途旅游网”,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山覆盖。川南各级地方政府正致力于在智慧旅游建设中做好顶层设计,成体系、成线、成带地发展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方便快捷的智慧服务。
三、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升
(一)深度开发川南经济区旅游产品
旅游从以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简单游览,过渡到如今的深度旅游,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深度旅游触碰文化、感悟历史、增长阅历、调养性情、提升境界。深度旅游的发展要求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通过深度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创造深度消费,使客人能够停留更长时间,充分体验到文化的独特性。川南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应该围绕乐山遗产文化、盐、酒、糖三大传统文化,深度开发如大佛公园、大峨眉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盐都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盐帮古驿、生态盐疗、开放酒业园、酒镇酒谷等主题项目,并恢复重建大型糖业遗址,适时重现糖文化风采。
(二)打造川南经济区“遗产廊道”旅游目的地形象
遗产廊道是绿色通道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就概念来讲,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4]。川南区域有着点状的遗产分布和良好的景观要素,可形成一条开敞空间,连接景观要素、风景名胜区、城乡居住区的绿色景观通道,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该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无论从生产到运送,见证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生态景观的整体代表,具有遗产廊道的特征(图2)[5]。如川盐古道厚重的历史承载着对“文化线路”的诠释;而以茅台和郎酒为代表的酱香酒从原料采集到制作勾兑联系着当地的山水、气候和本土习俗,可以说“金三角”区域的白酒行业是机械化不能替代的,它孕育出了独特的本土文化,是当地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交流和滋养的产物。
图2 川南遗产廊道(笔者绘制)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打造要求区域各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协力共创旅游公共品牌,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将以总体旅游产品形式出现,而非若干独立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因素推动市场[6]。川南旅游目的地可推出“川南遗产廊道”目的地形象,及“大佛核心遗产,中国盐酒廊道”的品牌文化,目的地整体突出区域的大佛文化、乐山古城文化、峨眉休闲度假文化、盐酒文化(包括盐帮美食、盐浴康体、传统酿酒)、生态环境、古道文化、盐酒企业现代化体验、廊道保护等项目。
(三)协同发展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
1.协同编制川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川南五市政府组织可牵头成立“川南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川南经济区旅游目的地“遗产廊道”形象的整体宣传促销,一方面,引导投资、制定政策,引导旅游要素在资源禀赋高、发展潜力大的地方集聚,引导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旅游产品生产和服务环境。另一方面,根据旅游业出现的新态势如低碳旅游、自助旅游、小规模旅游等,通过规范旅游信息、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车辆加油、维修、停车场、食宿及紧急救援系统等自驾游综合配套工作,拓展自助自驾游产品的消费,改善区域整体的发展环境。
2.协同深化行业服务
川南经济区协同深化行业服务包括:第一,建立由区域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盐酒企业、投资机构、大型旅游集团组成的旅游企业管理咨询机构与区域旅游市场研究机构,为区域旅游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的产品、市场、行业动态等信息。第二,组建区域团体联盟,致力于川南旅游事业发展的企业和团体都可参加,主要负责加强与其他区域的沟通合作,协调共同对外参展,联合营销等。第三,组建各行业区域协会,如川南区域导游协会,川南区域景区管理协会等,协同探讨行业的共同发展,促进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行,共同维护行业的合法利益。
(四)优化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布局,构建区域产业链
将川南经济区的旅游业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五大中心城市和主要旅游区是该旅游综合体的重要集聚地,众多旅游企业和部门在这些优势区位的集聚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吸引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和众多的旅游者, 实现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7]。川南经济区旅游可与工业、农业、商贸等其他区域产业融合,形成空间上的产业集聚区:①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工业园为基础的工业旅游与白酒文化创意及会展融合形成的产业集聚区。②以泸州、宜宾盐酒廊道为依托的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民居小镇休闲产业集聚区。③以乐山大佛文化、古城休闲游憩为核心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产业集聚区。④以峨眉山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商品购物为主题的世界自然遗产产业集聚区。⑤以自贡、内江盐、糖博物馆、盐浴养生、盐帮美食为主题的工业遗产旅游集聚区。五大产业聚集区带动区域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旅游产业链是基于旅游客流的网络状关联形态,整合川南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就要通过股权联结、特许经营、租赁经营、管理合同或企业联盟的方式,以大型旅行社为主,组建跨核心城市、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以形成本区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组织体系。
(五)构建川南经济区公共旅游服务平台
1.川南旅游交通网络
目前,川南旅游交通网络可重点发展区域旅游公共交通和区域自驾车旅游交通。川南旅游区域城市中心到县、乡遗产廊道各景区环线之间可推出川南遗产廊道旅游专线。另外,随着无景点旅游方式的出现,川南遗产廊道旅游区也可以推出独特的自驾车风景道,针对自驾车游客的体验要求,在风景优美、条件较好道路的基础上,经过必要的改造或增加附属设施,或者围绕相关景区,专门为自驾车游客开辟的自驾车旅游线路[8]。
2.川南旅游信息平台
川南经济区要真正实现旅游一体化,需要构筑统一的“川南旅游信息平台”,比如可由区域权威政府部门或聘用区域旅游市场专业部门主导构建“川南旅游信息网站”和“游客集散中心”。川南旅游信息网站以川南区域旅游整体推出,以服务于国内外旅游者为基本定位,具备信息提供、信息交互、在线交易和营销服务四大功能。游客集散中心主要为游客提供川南旅游信息咨询服务,面对面的宣传服务及发放图片、印刷品资料也是一种有效地交流服务平台。
3.川南智慧旅游平台
智慧旅游代表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政府层面,发展“智慧旅游”包括制订智慧旅游规划和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行业监管平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涵盖构建智慧旅游框架、牵头重点项目、建设数据中心、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导企业诚信公开、网络舆情监测、接受处理游客投诉、提供旅游资讯等多项任务(郝康理,2014)。
川南五市有良好的智慧旅游发展机遇,其中,乐山、宜宾等为四川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峨眉山等为四川智慧旅游试点景区,四川省智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落户四川理工学院。川南经济区可以这些试点城市、景区和研究机构为龙头,以服务游客为核心,通过移动的互联网、移动终端、APP、微信、微博等,由点及面的建设川南区域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营销三大体系。
参考文献:
[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N].四川日报,2012-05-17.
[2]创新乐山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EB/OL].(2007-08-10).http://www.17u.net/news
/newsinfo_158487.html.
[3]宜宾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培训开启智慧建设新步伐[EB/OL].(2014-01-17).
http://tour.jschina.com.cn/system/2014/01/17/019999094.shtml.
[4]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2.
[5]王砥.川南工业旅游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3: 32-33.
[6]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2):15-18.
[7]黄先开,张凌云.2013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年度报告[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54-55.
[8]李东和.旅游目的地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3):9-10.
作者简介:
王砥(1977-),女,重庆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关键词】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遗产廊道;区域竞争力;发展战略
川南经济区是由四川盆地南部的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五市构成的多核心经济区。“十二五”期间,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双重背景。一方面国务院41号文件首次明确了旅游业是四川社会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另一方面成渝经济区获批,加速了我国产业链的大规模内移,中西部地区成功承接产业链,而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川南经济区将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中将获得极大发展空间。
一、发展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的背景意义
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当今国内社会经济政策发展趋势。
首先,发展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是在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新形势下,拉动内需,制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区为载体,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推动重大产业发展为支撑,减小我省与东部省市差距的重要保证。
其次,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有利于结合当前四川三大战略思想,发挥旅游产业牵引作用,加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发展川南城市群,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缩短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1]。
再次,川南经济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备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且该地区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研究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等,整合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扩大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实施旅游创新带动区域旅游产业,发挥区域的后发优势,将释放更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二、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区域旅游需求空间结构失衡,尚未形成协同合力
近年来川南经济区的旅游输出获得了较快发展,区域各中心城市旅游收入与游客接待数量均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该区域旅游收入在四川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为24.29%,2014年黄金周小长假在四川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为26.52%,比重在逐渐加大。在川南五市中,乐山凭借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优势,独占鳌头,2013年,乐山旅游收入约占川南五市旅游总收入的34%,宜宾、自贡、泸州、内江旅游收入占川南五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2%、17%、15%、12%。事实上,由于宜宾、自贡、泸州、内江四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这四个城市间的相互合作相对频繁,如2011年,四市中的一些县份组织成立了“川南旅游联盟”。但是到目前为止,川南五市基本各自为政的忙于自身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打造,单枪匹马的推出各市的拳头产品,没有明确的利益分配共识来吸引各地方政府共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框架,真正领导和全方位推进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川南五市的联合力量,不利于川南五市形成协同合力。
(二)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无法有效带动产业需求
川南经济区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留下了较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传统优势资源,如乐山大佛、蜀南竹海、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等。但目前这些传统优势产品均处于生命周期变更时期,结构老化,对客源的吸引力降低。而区域各城市的旅游产品整合对产品的文化延伸远远不够,如自贡旅游产品整合中对盐业饮食、各时期盐商对社会经济贡献等方面的文化涉及较少,而内江的旅游产品开发中也基本上没涉及到对糖文化的打造。川南区旅游新产品的开发仍然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流,与西部其它地区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热点分散,缺乏灵魂,替代性强,缺乏独特竞争力,更没形成竞争性很强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产品。
(三)区域交通枢纽建设整体完善,但网络化交通仍需大力推进
川南经济区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山高路难,交通不便,近年来,川南交通建设如火如荼,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也延伸了川南经济区的旅游客源地(图1)。四川省规划了川南旅游高速公路环线,宜宾、泸州、内江和自贡形成环状高速路,川南五市间形成1小时经济圈。2013年,成渝环线(G93)高速全线贯通,重庆到达宜宾只需2小时。另外,厦蓉(G76)高速、纳黔高速、渝昆高速的构建也拉近了川南经济圈与昆明、贵阳等西南城市的距离。铁路方面,成德绵高速铁路、乐山至兰州、西安、贵阳、昆明高速铁路的建成将为川南旅游圈输送大量的旅游客源,游客到川南旅游将更加方便。2014年4月,川南区域签订协议,将修建川南城际铁路及城市轻轨。但是川南经济区与省外远程旅游目的地的大交通条件还未获得彻底改善,旅游航线协作还没实现网络化。
图1 川南经济区五市空间距离图(公里)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四)区域旅游接待设施需主题化,旅游人才培养需加强
川南旅游的游客目前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市场,如成都、绵阳、重庆等,且多为自驾游,游客到川南旅游通常是直入景区。调查显示,现阶段川南五市的旅游接待整体存在“食”没有特色化、“住”没有品质化,“娱”没有参与化的现象[2]。目前,区域各市的四、五星级酒店发展较为迅速,但住宿接待分化严重,要么是高档的星级酒店,要么是低档的小旅店。而将盐、酒、糖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的特色小型酒店或主题酒店却非常缺乏。
川南经济区旅游教育较大的落后于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中高端管理人才的缺乏及职业技能人才的缺乏。目前该区域中高端管理人才的主要源于本区域旅游市场,虽然这部分人才立足于本地市场,经验丰富,但普遍缺乏与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和合作,视野有一定局限性。旅游职业技能人才方面,该部分人才的培养需结合中高职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及企业培训。目前该地区这三种教育方式都不占优势,中职院校普遍不能做到以最新旅游行业的需求来设计实践教学,缺乏整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存在学生专业知识陈旧,就业面窄的现象,学生毕业后多选择到发达地区酒店发展。因此造成川南经济区的职业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五)区域旅游信息服务水平不高,智慧旅游正在快速推进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川南经济区旅游信息服务程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区域旅游公共信息平台不完整。该区域的旅游信息网站主要为各县市的官方旅游网站及旅游企业网站,这些网站主要是一些政务信息发布,少有涉及为旅游者出行提供的完整信息参考,如景点情报、旅游汽车等,没形成统一的信息大市场,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第二,该区域景点电子售票、网上预订等旅游电子商务技术没被广泛采用,旅游网络营销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比如缺乏通过论坛、社区等形式与旅游者建立双向沟通;另外在线预订功能也十分有限,旅游者很少能通过在线预订网站预订酒店、景区门票自行安排游览行程。
2014年为“智慧旅游年”,宜宾要求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加快建成APP移动客户端,积极推出一批“智慧饭店”“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3];自贡第20届国际恐龙灯贸交易会利用UU163旅行在线首次启用了网络售票和川南旅游套餐网购;峨眉山打造官方旅游网,为游客量身推出峨眉山APP客户端、开通并完善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号“峨眉山景区”和服务号“峨眉山识途旅游网”,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山覆盖。川南各级地方政府正致力于在智慧旅游建设中做好顶层设计,成体系、成线、成带地发展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方便快捷的智慧服务。
三、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升
(一)深度开发川南经济区旅游产品
旅游从以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简单游览,过渡到如今的深度旅游,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深度旅游触碰文化、感悟历史、增长阅历、调养性情、提升境界。深度旅游的发展要求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通过深度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创造深度消费,使客人能够停留更长时间,充分体验到文化的独特性。川南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应该围绕乐山遗产文化、盐、酒、糖三大传统文化,深度开发如大佛公园、大峨眉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盐都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盐帮古驿、生态盐疗、开放酒业园、酒镇酒谷等主题项目,并恢复重建大型糖业遗址,适时重现糖文化风采。
(二)打造川南经济区“遗产廊道”旅游目的地形象
遗产廊道是绿色通道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就概念来讲,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4]。川南区域有着点状的遗产分布和良好的景观要素,可形成一条开敞空间,连接景观要素、风景名胜区、城乡居住区的绿色景观通道,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该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无论从生产到运送,见证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生态景观的整体代表,具有遗产廊道的特征(图2)[5]。如川盐古道厚重的历史承载着对“文化线路”的诠释;而以茅台和郎酒为代表的酱香酒从原料采集到制作勾兑联系着当地的山水、气候和本土习俗,可以说“金三角”区域的白酒行业是机械化不能替代的,它孕育出了独特的本土文化,是当地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交流和滋养的产物。
图2 川南遗产廊道(笔者绘制)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打造要求区域各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协力共创旅游公共品牌,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将以总体旅游产品形式出现,而非若干独立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因素推动市场[6]。川南旅游目的地可推出“川南遗产廊道”目的地形象,及“大佛核心遗产,中国盐酒廊道”的品牌文化,目的地整体突出区域的大佛文化、乐山古城文化、峨眉休闲度假文化、盐酒文化(包括盐帮美食、盐浴康体、传统酿酒)、生态环境、古道文化、盐酒企业现代化体验、廊道保护等项目。
(三)协同发展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
1.协同编制川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川南五市政府组织可牵头成立“川南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川南经济区旅游目的地“遗产廊道”形象的整体宣传促销,一方面,引导投资、制定政策,引导旅游要素在资源禀赋高、发展潜力大的地方集聚,引导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旅游产品生产和服务环境。另一方面,根据旅游业出现的新态势如低碳旅游、自助旅游、小规模旅游等,通过规范旅游信息、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车辆加油、维修、停车场、食宿及紧急救援系统等自驾游综合配套工作,拓展自助自驾游产品的消费,改善区域整体的发展环境。
2.协同深化行业服务
川南经济区协同深化行业服务包括:第一,建立由区域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盐酒企业、投资机构、大型旅游集团组成的旅游企业管理咨询机构与区域旅游市场研究机构,为区域旅游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的产品、市场、行业动态等信息。第二,组建区域团体联盟,致力于川南旅游事业发展的企业和团体都可参加,主要负责加强与其他区域的沟通合作,协调共同对外参展,联合营销等。第三,组建各行业区域协会,如川南区域导游协会,川南区域景区管理协会等,协同探讨行业的共同发展,促进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行,共同维护行业的合法利益。
(四)优化川南经济区旅游产业布局,构建区域产业链
将川南经济区的旅游业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五大中心城市和主要旅游区是该旅游综合体的重要集聚地,众多旅游企业和部门在这些优势区位的集聚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吸引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和众多的旅游者, 实现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7]。川南经济区旅游可与工业、农业、商贸等其他区域产业融合,形成空间上的产业集聚区:①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工业园为基础的工业旅游与白酒文化创意及会展融合形成的产业集聚区。②以泸州、宜宾盐酒廊道为依托的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民居小镇休闲产业集聚区。③以乐山大佛文化、古城休闲游憩为核心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产业集聚区。④以峨眉山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商品购物为主题的世界自然遗产产业集聚区。⑤以自贡、内江盐、糖博物馆、盐浴养生、盐帮美食为主题的工业遗产旅游集聚区。五大产业聚集区带动区域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旅游产业链是基于旅游客流的网络状关联形态,整合川南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就要通过股权联结、特许经营、租赁经营、管理合同或企业联盟的方式,以大型旅行社为主,组建跨核心城市、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以形成本区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组织体系。
(五)构建川南经济区公共旅游服务平台
1.川南旅游交通网络
目前,川南旅游交通网络可重点发展区域旅游公共交通和区域自驾车旅游交通。川南旅游区域城市中心到县、乡遗产廊道各景区环线之间可推出川南遗产廊道旅游专线。另外,随着无景点旅游方式的出现,川南遗产廊道旅游区也可以推出独特的自驾车风景道,针对自驾车游客的体验要求,在风景优美、条件较好道路的基础上,经过必要的改造或增加附属设施,或者围绕相关景区,专门为自驾车游客开辟的自驾车旅游线路[8]。
2.川南旅游信息平台
川南经济区要真正实现旅游一体化,需要构筑统一的“川南旅游信息平台”,比如可由区域权威政府部门或聘用区域旅游市场专业部门主导构建“川南旅游信息网站”和“游客集散中心”。川南旅游信息网站以川南区域旅游整体推出,以服务于国内外旅游者为基本定位,具备信息提供、信息交互、在线交易和营销服务四大功能。游客集散中心主要为游客提供川南旅游信息咨询服务,面对面的宣传服务及发放图片、印刷品资料也是一种有效地交流服务平台。
3.川南智慧旅游平台
智慧旅游代表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政府层面,发展“智慧旅游”包括制订智慧旅游规划和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行业监管平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涵盖构建智慧旅游框架、牵头重点项目、建设数据中心、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导企业诚信公开、网络舆情监测、接受处理游客投诉、提供旅游资讯等多项任务(郝康理,2014)。
川南五市有良好的智慧旅游发展机遇,其中,乐山、宜宾等为四川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峨眉山等为四川智慧旅游试点景区,四川省智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落户四川理工学院。川南经济区可以这些试点城市、景区和研究机构为龙头,以服务游客为核心,通过移动的互联网、移动终端、APP、微信、微博等,由点及面的建设川南区域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营销三大体系。
参考文献:
[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N].四川日报,2012-05-17.
[2]创新乐山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EB/OL].(2007-08-10).http://www.17u.net/news
/newsinfo_158487.html.
[3]宜宾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培训开启智慧建设新步伐[EB/OL].(2014-01-17).
http://tour.jschina.com.cn/system/2014/01/17/019999094.shtml.
[4]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2.
[5]王砥.川南工业旅游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3: 32-33.
[6]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2):15-18.
[7]黄先开,张凌云.2013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年度报告[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54-55.
[8]李东和.旅游目的地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3):9-10.
作者简介:
王砥(1977-),女,重庆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