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单亲家庭的日趋增多,单亲子女心理及由此导致的学业生活方面的问题使许多教育工作者深深担忧。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案例研究,对单亲子女的心理及家庭教育进行了解,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来干预单亲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给学校社会以借鉴,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调查分析;家校结合;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09-03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所在高三年级有810个学生,其中54人是离异或一方死亡类单亲家庭,170人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类单亲家庭(本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家庭孩子较多)。
首先对所在的高三年级810个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将单亲家庭的学生和正常家庭的学生在学业和心理方面进行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来自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而且心理问题也是导致他们学业不济、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这一切的根源也就是家庭的不完整。总结起来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性格心理有如下的特点。
1.自卑感。对于离异家庭,由于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涉世未深,根本无法了解父母的苦衷和处境,所以无法面对事实,有一种被抛弃感。对于一方死亡的家庭,突然之间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孩子脆弱的心灵也是无法接受的,尤其当这两类家庭的孩子看到同伴与父母那么亲热,那么幸福美满地玩耍时最容易回忆起之前快乐的生活。两者的反差会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挫折和冲击,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从而有悲伤、失落、忧虑甚至自卑等心理疾病。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孩子在这方面要好一点,因为毕竟家庭是完整的,但是父母双方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终究是有缺陷的。
2.孤独叛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合感会进一步加强。长期积累,孩子会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不和老师沟通,脾气暴躁。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如奇装异服、泡网吧、抽烟喝酒等。他们可能是想证明还有人关心他们,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还有些孩子会因为不理解父母而有憎恨情绪。两年前,在笔者班级有这样一个女孩,父母离婚后和母亲生活,可是在与母亲的接触中,孩子经常辱骂母亲,对母亲态度极其恶劣。最后, 这位女孩无法融入集体不得已转学。就一方死亡或在外打工的家庭而言,另一方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
3.焦虑情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内心觉得没有完整的依靠,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败感、失落感和拒绝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很大的焦虑,表现为坐立不安、情绪不稳、内心急躁、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应有的信心;与人交往感到焦虑,不能放松,缺乏安全感。
4.内心抑郁。失去完整家庭的孩子,家庭的温暖没有了,自己本身有自卑感,加上会遭受别人的冷眼,或受到别人的怜悯,这些对于本来就敏感的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向别人倾诉,长此以往,孩子感到恐惧和害怕、感到压抑、郁闷、烦躁等,心理困扰无处排解就产生了抑郁。笔者曾经遇到过两个此类的孩子,每天看不到他们的笑脸,心事重重,要经常与他们沟通,才能看到他们的年龄应该有的状态。
5.嫉妒心重。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的都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特别当他们与完整家庭孩子比较时,自卑、焦虑、压抑的负面情绪统统跑出来,慢慢从羡慕会演变成嫉妒,有的还会有憎恨感。他们希望家长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距离感,心理上就犯嫉妒,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这些孩子也不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还会敌视集体和社会。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中看到关于一位女少年犯的报道,父母离婚后,她跟爸爸生活,做尽了一切叛逆的事情,最后帮着不法分子去找“小姐”,看着自己的朋友被人欺凌,她的自述是“没感觉”!这种漠然的态度出现在这样花季少女身上真是太可悲了,深究原因是直接和她的家庭有关的。
6.厌学严重。从表1中看出,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差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这也是与他们不健全的心理有关的、没有自信心,没有安全感,焦虑叛逆,这些负能量困扰着这些孩子,阻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笔者继续对本高三年级所有单亲家庭的家长(224位)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孩子的表现和心理受家庭影响巨大,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责无旁贷。更何况家庭是不完整的,只有一方父母在承担这个责任,那么更需要思考如何去教育好孩子的问题了。笔者对本高三年级的单亲家庭的54位家长(离异或一方死亡的)做了家庭发生变故后心态的访谈:乐观开朗的占 15% ,情绪稳定的占25%, 心理失衡(如消沉、沮丧、烦躁易怒等)占60%,考虑重建家庭的占 65% ,已经重组的占20%。
二、单亲家庭学生家校结合心理干预的建议
目前,中国的学校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完善的,建议可以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跟踪记录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轨迹
也就是说,学校单独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建立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成功体验等。老师要多给他们机会,当他们回顾自己的成功档案时,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还可以给这些孩子配备心灵导师,在他们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并且给予及时正确引导。现在每个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人员可以帮助做类似的工作。
(二)让孩子学会“爱”
整个班级、整个学校都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像一个大家庭,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人与人之间能够理解、支持、鼓励。老师有意识地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善良的学生与自卑、孤独的学生进行交往,带动他们摆脱自己内心的阴影,融入大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受到冷眼。教师更要创造平等、尊重的班级气氛,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真诚的爱,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鼓励,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山,化自卑为自信,化孤独为热情。 (三)让孩子学会接受“挫折”
现在会提到“逆商”(AQ),简单说就是面对逆境时的表现,已经作为很多大企业招收员工时必测的项目,是表明一个人是否有潜能晋升及成功的标志。如今的孩子多在顺境中长大,所以畏难胆怯。进行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孩子坚强勇敢、迎难而上的品格,这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言,怎样面对不顺、怎样坚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孩子时,老师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同时要跟踪观察,学生成功时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泄气时,要正确引导,暗中帮助克服困难。但是,不能包办太多,因为我们的初衷是要培养学生坚韧独立的性格,让他们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 勇于承担责任。
(四)老师定期家访
家访,听起来似乎已经过时的字眼,但是确实很有用,它可以使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不愿意打开心扉与老师交流的,老师可以亲自到他们的家去看看,到他们的房间看看,可以得到很多信息。笔者家访了现在的一位学生,是和妈妈生活的,学生的房间整齐干净,母亲口中的她是听话懂事,但是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在与妈妈交谈中震惊的得知,孩子的爸爸就是10年前轰动当地的谋杀案的受害者!这就是孩子性格内向的原因,这件事肯定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家访回来后,笔者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怎样与这位不幸的孩子交流,怎样帮助这位无助的母亲。
(五)学校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
学校向社会呼吁,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质等方面的帮助,给单亲子女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展示他们的才华。由笔者学校发起的“311”黄丝带爱心小组,给家庭困难的优秀学子资助,其中有10%是单亲家庭子女;还有以“311”爱心小组为基础创建的江苏省连云港教育公益网也为很多单亲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学校也可以和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从各方面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帮助;思想上,经常走访,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联系,共同商量研究。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特别是教育家庭不完整的孩子,需要合力。我们坚信: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鼎力配合,单亲孩子的教育是可以做得好的。有很多身边的例子,笔者接触的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心理健全,进入理想的大学,成为有用之才。最后笔者还有一点发现:单亲家庭中,和妈妈生活的孩子成才的较多,可能是因为妈妈心思细腻,对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照顾周到,及时教育;爸爸生性马虎,粗枝大叶,对孩子心理不能及时把握,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这一点,以后会以另一个课题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5~96.
关键词:单亲家庭;调查分析;家校结合;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09-03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所在高三年级有810个学生,其中54人是离异或一方死亡类单亲家庭,170人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类单亲家庭(本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家庭孩子较多)。
首先对所在的高三年级810个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将单亲家庭的学生和正常家庭的学生在学业和心理方面进行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来自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而且心理问题也是导致他们学业不济、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这一切的根源也就是家庭的不完整。总结起来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性格心理有如下的特点。
1.自卑感。对于离异家庭,由于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涉世未深,根本无法了解父母的苦衷和处境,所以无法面对事实,有一种被抛弃感。对于一方死亡的家庭,突然之间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孩子脆弱的心灵也是无法接受的,尤其当这两类家庭的孩子看到同伴与父母那么亲热,那么幸福美满地玩耍时最容易回忆起之前快乐的生活。两者的反差会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挫折和冲击,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从而有悲伤、失落、忧虑甚至自卑等心理疾病。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孩子在这方面要好一点,因为毕竟家庭是完整的,但是父母双方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终究是有缺陷的。
2.孤独叛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合感会进一步加强。长期积累,孩子会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不和老师沟通,脾气暴躁。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如奇装异服、泡网吧、抽烟喝酒等。他们可能是想证明还有人关心他们,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还有些孩子会因为不理解父母而有憎恨情绪。两年前,在笔者班级有这样一个女孩,父母离婚后和母亲生活,可是在与母亲的接触中,孩子经常辱骂母亲,对母亲态度极其恶劣。最后, 这位女孩无法融入集体不得已转学。就一方死亡或在外打工的家庭而言,另一方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
3.焦虑情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内心觉得没有完整的依靠,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败感、失落感和拒绝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很大的焦虑,表现为坐立不安、情绪不稳、内心急躁、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应有的信心;与人交往感到焦虑,不能放松,缺乏安全感。
4.内心抑郁。失去完整家庭的孩子,家庭的温暖没有了,自己本身有自卑感,加上会遭受别人的冷眼,或受到别人的怜悯,这些对于本来就敏感的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向别人倾诉,长此以往,孩子感到恐惧和害怕、感到压抑、郁闷、烦躁等,心理困扰无处排解就产生了抑郁。笔者曾经遇到过两个此类的孩子,每天看不到他们的笑脸,心事重重,要经常与他们沟通,才能看到他们的年龄应该有的状态。
5.嫉妒心重。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的都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特别当他们与完整家庭孩子比较时,自卑、焦虑、压抑的负面情绪统统跑出来,慢慢从羡慕会演变成嫉妒,有的还会有憎恨感。他们希望家长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距离感,心理上就犯嫉妒,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这些孩子也不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还会敌视集体和社会。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中看到关于一位女少年犯的报道,父母离婚后,她跟爸爸生活,做尽了一切叛逆的事情,最后帮着不法分子去找“小姐”,看着自己的朋友被人欺凌,她的自述是“没感觉”!这种漠然的态度出现在这样花季少女身上真是太可悲了,深究原因是直接和她的家庭有关的。
6.厌学严重。从表1中看出,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差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这也是与他们不健全的心理有关的、没有自信心,没有安全感,焦虑叛逆,这些负能量困扰着这些孩子,阻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笔者继续对本高三年级所有单亲家庭的家长(224位)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孩子的表现和心理受家庭影响巨大,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责无旁贷。更何况家庭是不完整的,只有一方父母在承担这个责任,那么更需要思考如何去教育好孩子的问题了。笔者对本高三年级的单亲家庭的54位家长(离异或一方死亡的)做了家庭发生变故后心态的访谈:乐观开朗的占 15% ,情绪稳定的占25%, 心理失衡(如消沉、沮丧、烦躁易怒等)占60%,考虑重建家庭的占 65% ,已经重组的占20%。
二、单亲家庭学生家校结合心理干预的建议
目前,中国的学校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完善的,建议可以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跟踪记录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轨迹
也就是说,学校单独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建立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成功体验等。老师要多给他们机会,当他们回顾自己的成功档案时,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还可以给这些孩子配备心灵导师,在他们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并且给予及时正确引导。现在每个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人员可以帮助做类似的工作。
(二)让孩子学会“爱”
整个班级、整个学校都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像一个大家庭,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人与人之间能够理解、支持、鼓励。老师有意识地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善良的学生与自卑、孤独的学生进行交往,带动他们摆脱自己内心的阴影,融入大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受到冷眼。教师更要创造平等、尊重的班级气氛,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真诚的爱,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鼓励,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山,化自卑为自信,化孤独为热情。 (三)让孩子学会接受“挫折”
现在会提到“逆商”(AQ),简单说就是面对逆境时的表现,已经作为很多大企业招收员工时必测的项目,是表明一个人是否有潜能晋升及成功的标志。如今的孩子多在顺境中长大,所以畏难胆怯。进行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孩子坚强勇敢、迎难而上的品格,这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言,怎样面对不顺、怎样坚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孩子时,老师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同时要跟踪观察,学生成功时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泄气时,要正确引导,暗中帮助克服困难。但是,不能包办太多,因为我们的初衷是要培养学生坚韧独立的性格,让他们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 勇于承担责任。
(四)老师定期家访
家访,听起来似乎已经过时的字眼,但是确实很有用,它可以使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不愿意打开心扉与老师交流的,老师可以亲自到他们的家去看看,到他们的房间看看,可以得到很多信息。笔者家访了现在的一位学生,是和妈妈生活的,学生的房间整齐干净,母亲口中的她是听话懂事,但是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在与妈妈交谈中震惊的得知,孩子的爸爸就是10年前轰动当地的谋杀案的受害者!这就是孩子性格内向的原因,这件事肯定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家访回来后,笔者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怎样与这位不幸的孩子交流,怎样帮助这位无助的母亲。
(五)学校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
学校向社会呼吁,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质等方面的帮助,给单亲子女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展示他们的才华。由笔者学校发起的“311”黄丝带爱心小组,给家庭困难的优秀学子资助,其中有10%是单亲家庭子女;还有以“311”爱心小组为基础创建的江苏省连云港教育公益网也为很多单亲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学校也可以和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从各方面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帮助;思想上,经常走访,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联系,共同商量研究。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特别是教育家庭不完整的孩子,需要合力。我们坚信: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鼎力配合,单亲孩子的教育是可以做得好的。有很多身边的例子,笔者接触的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心理健全,进入理想的大学,成为有用之才。最后笔者还有一点发现:单亲家庭中,和妈妈生活的孩子成才的较多,可能是因为妈妈心思细腻,对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照顾周到,及时教育;爸爸生性马虎,粗枝大叶,对孩子心理不能及时把握,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这一点,以后会以另一个课题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