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也是中考高考谈论最多的热点。难就难在:难写好,难提高。什么“想起作文直摇头,看见文题皱眉头,打开本子咬笔头,想了半天没开头”。什么“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青天尚坐飞机上,作文却无捷径行”。 由此可见,不少学生都把写作文视为学习的第一大难事。
针对学生对作文的畏惧,老师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呢?本人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教师应当做如下几点,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广开门路,积累充实文章的“材质”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思想内容、组织结构、语言表达三方面因素构成的;在这三者之中,作为文章的“材质”的思想内容又占首要地位。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作为一种以文字载体的信息输出,它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储有信息,只有积累了一定信息量,输出才有可能。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中说的:“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积累信息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生活,一条是书本。
1. 教会学生观察,开掘生活源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首先教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海洋里去发现闪光的东西。其次教学生面对一切来自生活的信息,都要学会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联想。如看到花,就应当启发学生不仅要仔细品味各种花的不同形状、颜色、香味,要重要的还要学会思考、联想:从花的美丽,想到年华的美丽和品质的美好;从花期的短暂,想到青春易逝,应倍加珍惜;从花落入土,想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人格和献身精神;从花全靠地下的根给它提供养料,想到英雄、明星后面那些为他们默默作贡献的人们;从好花还需绿叶扶衬,想到主体离不开客体的映衬、帮助;从浇水过多会导致花死,想到好心不一定办好事,重要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等等。再次应教学生把观察与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即把经过自己仔细观察的事物,及时写成观察日记或生活随笔。规定每星期至少两篇。这样,不仅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日积月累,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源泉问题。
2. 立足教材,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材是教与学之本。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教材,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教材。所以,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1)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一些观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2)学习课文立意,增强作文的思想性。
(3)指导学生熟记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为议论文写作准备论据。
3. 订阅报刊杂志,扩大知识视野
报刊杂志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吸取知识、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发动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订阅报刊杂志,利用班会向学生讲读一些重要社论和中央的政策,借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为了发挥报刊杂志最大的效益,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交换报刊杂志,互相传阅。一人一份全班同学相互交换,就等于一人同时订阅了几十份。
(2)边阅读边作笔记,制作卡片,做好素材积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一定把对自己写作有用的材料分类笔录下来,做成卡片,分类整理。日积月累,卡片多了,作文时就不愁“无米作炊”了。
(3)每两周组织一次阅读交流。按座次轮流进行“两分钟演讲”,主要讲述各自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4)每天早读前由学生轮流在黑板一侧书写一则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
二、以读促写,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方法,培养一定的能力。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以阅读促写作。
1. 改进阅读教学,强化全程写作意识
新课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标题、立意、选材、谋篇、语言等方面,都是学生学习的范例。然而,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停留在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解读上,忽略了写作方法和技巧。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写作示范作用,应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写作意识,坚持把写作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1)在解题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扣题作文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作文课的审题训练,还应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解题。每讲一篇课文,对文章的起始、结尾,要引导学生对标题的语法结构、题眼、标题的艺术,以及作者怎样扣题写作等,作辨析、研讨,以培养学生拟题、审题和扣题作文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词汇,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
词汇贫乏,语言枯燥,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特点。其原因之一是教师习惯于词典式的教学方法,只顾释义,不注重运用。因此,教师应改变教法,通过造句、联句、仿写,把词语落实到“用”字上。
(3)学习各种文体不同的结构方法,培养学生谋篇布局能力。
组织结构,是作文的一种基本技能,这种能力也应当通过课文学习,逐步掌握。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就“赂”“不赂”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以讽喻作结。学后,可布置作文题《团结就是力量》,要求學生按《六国论》的谋篇布局写作,有了范例引路,学生写作就容易了。久而久之,学得多了,写得也多了,谋篇布局也就熟能生巧了。
2. 设计训练序列,克服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
序列训练的好处是可以使训练系统化、科学化,增强训练效果。如高三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可安排训练序列:半命题作文、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通过序列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写法,避免了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 注重一篇一得,目的贯穿导、写、阅、评
作文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每布置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并将这一目的贯穿于“指导——写作——阅卷——讲评”各个环节。如作文主要解决议论文的结构问题,教师就应在指导、批阅和讲评时,注意把这一教学目的贯穿始终。学生通过一篇文章就心有一得,逐步累积,就会“胸有成竹”,再也不怕作文了。
三、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上最强有力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对作文有兴趣了,写作起来自然有劲头,进步也更快。怎样使学生由讨厌作文到喜欢作文,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呢?
1. 介绍著名作家成才事例,鼓起学生写好作文的勇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使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鼓起勇气,老师应给学生介绍一些原来起点低、基础差、后经过努力成了著名作家的事例。如高尔基,仅上过两年小学,但他的《母亲》《海燕》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享誉世界,成了伟大的作家。这鲜活的事例,使学生感到“彼,人也;吾,亦人也;彼能为,吾乃不能为?”,从而鼓起学生写好作文的勇气。
2. 根据高考考纲设计题目,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和热情,教师应结合高考命题要求,设计作文题训练学生。
一是命题尽可能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把题目命在学生心坎上,使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发。
二是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允许学生立意自由、文体自由,无论是记叙还是说明,寓言还是童话皆可有感而发。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教师在评析这类作文时,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一旦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3. 鼓励学生投稿参赛,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在课内切切实实抓好读写训练外,还要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练笔活动。一是在自愿结合基础上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由学生自己动手创办班刊、级刊、校刊,为习作提供广泛的发表平台。二是鼓励学生为学校文化专栏、广播站投稿。三是每学期举办一次作文大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征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四是向中学生杂志社,如《初中生》《第二课堂》《黄金时代》《少男少女》《高中作文》等报刊推荐优秀习作。这样做,不仅使同学们增多了练笔机会,而且还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发表欲。一旦发表,那种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创作欲望。
( 作者单位:广东吴川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
针对学生对作文的畏惧,老师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呢?本人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教师应当做如下几点,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广开门路,积累充实文章的“材质”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思想内容、组织结构、语言表达三方面因素构成的;在这三者之中,作为文章的“材质”的思想内容又占首要地位。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作为一种以文字载体的信息输出,它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储有信息,只有积累了一定信息量,输出才有可能。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中说的:“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积累信息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生活,一条是书本。
1. 教会学生观察,开掘生活源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首先教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海洋里去发现闪光的东西。其次教学生面对一切来自生活的信息,都要学会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联想。如看到花,就应当启发学生不仅要仔细品味各种花的不同形状、颜色、香味,要重要的还要学会思考、联想:从花的美丽,想到年华的美丽和品质的美好;从花期的短暂,想到青春易逝,应倍加珍惜;从花落入土,想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人格和献身精神;从花全靠地下的根给它提供养料,想到英雄、明星后面那些为他们默默作贡献的人们;从好花还需绿叶扶衬,想到主体离不开客体的映衬、帮助;从浇水过多会导致花死,想到好心不一定办好事,重要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等等。再次应教学生把观察与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即把经过自己仔细观察的事物,及时写成观察日记或生活随笔。规定每星期至少两篇。这样,不仅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日积月累,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源泉问题。
2. 立足教材,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材是教与学之本。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教材,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教材。所以,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1)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一些观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2)学习课文立意,增强作文的思想性。
(3)指导学生熟记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为议论文写作准备论据。
3. 订阅报刊杂志,扩大知识视野
报刊杂志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吸取知识、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发动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订阅报刊杂志,利用班会向学生讲读一些重要社论和中央的政策,借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为了发挥报刊杂志最大的效益,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交换报刊杂志,互相传阅。一人一份全班同学相互交换,就等于一人同时订阅了几十份。
(2)边阅读边作笔记,制作卡片,做好素材积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一定把对自己写作有用的材料分类笔录下来,做成卡片,分类整理。日积月累,卡片多了,作文时就不愁“无米作炊”了。
(3)每两周组织一次阅读交流。按座次轮流进行“两分钟演讲”,主要讲述各自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4)每天早读前由学生轮流在黑板一侧书写一则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
二、以读促写,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方法,培养一定的能力。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以阅读促写作。
1. 改进阅读教学,强化全程写作意识
新课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标题、立意、选材、谋篇、语言等方面,都是学生学习的范例。然而,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停留在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解读上,忽略了写作方法和技巧。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写作示范作用,应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写作意识,坚持把写作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1)在解题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扣题作文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作文课的审题训练,还应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解题。每讲一篇课文,对文章的起始、结尾,要引导学生对标题的语法结构、题眼、标题的艺术,以及作者怎样扣题写作等,作辨析、研讨,以培养学生拟题、审题和扣题作文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词汇,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
词汇贫乏,语言枯燥,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特点。其原因之一是教师习惯于词典式的教学方法,只顾释义,不注重运用。因此,教师应改变教法,通过造句、联句、仿写,把词语落实到“用”字上。
(3)学习各种文体不同的结构方法,培养学生谋篇布局能力。
组织结构,是作文的一种基本技能,这种能力也应当通过课文学习,逐步掌握。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就“赂”“不赂”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以讽喻作结。学后,可布置作文题《团结就是力量》,要求學生按《六国论》的谋篇布局写作,有了范例引路,学生写作就容易了。久而久之,学得多了,写得也多了,谋篇布局也就熟能生巧了。
2. 设计训练序列,克服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
序列训练的好处是可以使训练系统化、科学化,增强训练效果。如高三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可安排训练序列:半命题作文、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通过序列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写法,避免了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 注重一篇一得,目的贯穿导、写、阅、评
作文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每布置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并将这一目的贯穿于“指导——写作——阅卷——讲评”各个环节。如作文主要解决议论文的结构问题,教师就应在指导、批阅和讲评时,注意把这一教学目的贯穿始终。学生通过一篇文章就心有一得,逐步累积,就会“胸有成竹”,再也不怕作文了。
三、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上最强有力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对作文有兴趣了,写作起来自然有劲头,进步也更快。怎样使学生由讨厌作文到喜欢作文,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呢?
1. 介绍著名作家成才事例,鼓起学生写好作文的勇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使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鼓起勇气,老师应给学生介绍一些原来起点低、基础差、后经过努力成了著名作家的事例。如高尔基,仅上过两年小学,但他的《母亲》《海燕》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享誉世界,成了伟大的作家。这鲜活的事例,使学生感到“彼,人也;吾,亦人也;彼能为,吾乃不能为?”,从而鼓起学生写好作文的勇气。
2. 根据高考考纲设计题目,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和热情,教师应结合高考命题要求,设计作文题训练学生。
一是命题尽可能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把题目命在学生心坎上,使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发。
二是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允许学生立意自由、文体自由,无论是记叙还是说明,寓言还是童话皆可有感而发。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教师在评析这类作文时,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一旦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3. 鼓励学生投稿参赛,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在课内切切实实抓好读写训练外,还要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练笔活动。一是在自愿结合基础上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由学生自己动手创办班刊、级刊、校刊,为习作提供广泛的发表平台。二是鼓励学生为学校文化专栏、广播站投稿。三是每学期举办一次作文大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征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四是向中学生杂志社,如《初中生》《第二课堂》《黄金时代》《少男少女》《高中作文》等报刊推荐优秀习作。这样做,不仅使同学们增多了练笔机会,而且还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发表欲。一旦发表,那种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创作欲望。
( 作者单位:广东吴川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