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岛的风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tb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赶在春花灿烂的时节,骆樱趁着周末回去看外婆。
  外婆家在一个渔村小岛,周围环绕的几乎都是海,岛上路面很窄,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这个季节的天空总是很蓝,耳边总有呼啸而过的风。外婆家在海边,有个很文艺的小院。幼时的骆樱会在傍晚的时候来院子里小坐,门框悬梁处挂着一簇风铃,风一吹,发出清脆的“丁零零”的声音,她躺在阴凉处的秋千上,来回晃着打盹。外婆会在做好晚饭后轻唤:“小樱,吃饭啦。”她就半眯着眼循着香味起身,回屋吃饭。
  念及此,骆樱眼眶有些泛红。
  “妈妈,外婆还会好起来吗?”她问道。
  “会的。”妈妈回答得很简短,轻抚她的头。
  但骆樱知道,妈妈是在安慰她,外婆不会好起来了。外婆摔了一跤。对于常人来说,摔一跤或许没什么,但外婆生妈妈生得晚,现在已经快七十岁了,本就骨质疏松,这一摔更是摔断了髋关节。医生说,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情况不建议做置换手术,只能静养。
  静养的意思,就是一直躺在床上。
  “雨天湿滑,您说您还跑去码头干吗?”母亲的语气带着几分无奈。
  外婆从来是极乐观的人,听了母亲的话,也只是笑笑不语。
  骆樱从护工手里接过鸡汤,舀了一勺吹了吹,送到她嘴边:“外婆,等您好了,我陪您一起去码头晒太阳吹海风。”
  外婆仍是微笑着:“年纪大了,慢慢也吹不得风了。”
  “那小樱还可以陪您一起晒太阳。”
  外婆受伤之后,骆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压抑情绪。
  每个周五放假后,她会第一时间赶回来陪外婆。她也经常走到岛上码头那里,吹着风,望着远方。
  记忆里,外婆最爱来岛上码头了,总是望着远方,在石凳上一坐就是一下午。小时候的骆樱觉得,老人家的生活真是无趣极了,让她待在那里二十分钟都受不了,外婆居然可以一待几个小时。
  转眼间,她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大姑娘了,比以前聪慧不少,可她还是没能从中得趣。她想,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放眼望去,是蓝蓝的海,虽说也有几分景致,但外婆看了这么些年,却也不腻的吗?
  一个月之后,妈妈发现了她的异常。
  “小樱,你又要出去?作业写完了吗?”
  “写完了。”
  “又去码头?”
  骆樱点点头,没有说话。
  “这段时间怎么每天都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定要告诉妈妈。”
  骆樱想了想,妈妈比自己见识多,或许她能够知道外婆一直在那里看的是什么。
  “也没什么事,就是外婆生病后,怕她不开心,我这心里也堵得慌。我想起从小时候开始,外婆就经常在那里一待一下午,微笑着也不说话,我想去看看外婆在看什么,如果可以,我想把那个东西带回来,让她开心一点。”
  妈妈听完后,忽然沉默了。然后她看着骆樱,摸摸她的头,仍是没有说话。
  骆樱看着母亲渐垂的眼眸,伸手抱住了她:“妈妈,你眼眶红了。”
  不知过了多久,骆樱头顶传来母亲的声音:“你外婆那是在等待离岛的风,孩子,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骆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那天傍晚,妈妈炖了番茄排骨汤:“我小时候您最爱给我煮汤,记得那时我一个人能喝两大盆呢,您尝尝。”
  骆樱疑惑道:“妈妈,你不爱吃番茄啊,你最爱煮的不是莲藕排骨汤吗?”
  “傻瓜,你妈爱煮的,都是你爱吃的。”外婆宠溺地看着骆樱,靠在床上,喝了两口汤,“明天打算什么时候走?”
  “明天一大早。小樱明天要上晚自习,我得早点送她回去。”
  外婆眉睫微动:“嗯,那是要早点回去,别耽误了学习。”
  “送她到学校后,我就回来。”妈妈又接了一句。
  似是没有想到她的话,外婆愣住了。
  “我让护工回去了,以后由我来照顾您,小樱那边有孩子她爸。”
  之后的几分钟,大家都没有说话,屋子里出奇地安静。
  骆樱看了看自己的两个长辈,她们相对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那一瞬间,她好像有点明白外婆等待的离岛的风了。除了外婆,每个老人家的心底,都有那么一阵风吧,年少的时候离开她的島,风不比船,不会靠岸。有的风在多年后还会折返,有的风就那么越吹越远,直到不见。
  外婆忽然笑了,眼里还带着零星的泪花。骆樱想,她定是高兴,等到了那归岛的风。
  外婆的微笑像是一剂良药,这些日子堵在骆樱胸口的不快渐渐消散了。因为我爱你,所以才会因你的痛与乐而感到悲喜。
  大半年后,外婆已经能坐在轮椅上出行了。
  骆樱在清晨五点随着闹钟醒来,推着外婆到海边,刚刚退潮的海边有很多小鱼小虾小螃蟹。祖孙俩看着太阳缓缓从地平线升起,漆黑的海边慢慢蒙上一层金灿灿的阳光。恰逢海风拂过,轻轻拍打着浪花。
  “小樱,你知道吗?朝阳升起的时候,会有阵阵海风呼啸而过。”
  骆樱蹲下,蹭了蹭外婆的头:“它们啊,在游历世界之后,都会吹回来的。”
其他文献
这天柳笛放完羊没直接回家,而是拐进了邻居飞哥家的院子。  她从挎包里取出了一大把编得精致好看的手绳放到飞哥面前,仔仔细细地数:“……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刚好五十个。”  飞哥捡起一条,看着手绳两端各编了只栩栩如生的白色小狗,可可爱爱的,便微笑着说:“不错,咱妹妹就是手巧。”说罢,从兜里摸出张五十块的钞票递了过来。  柳笛没接,眨眨眼:“哥,不是说好了,我这次的手工活报酬可以换一只小狗吗?”  
期刊
★  周一清晨,我故作冷静地画着彩绘,班里的同学却发出一阵阵爆笑,而始作俑者朱焞,正抖着他的“游泳圈”肚子在讲台上演讲。  “郑清亭,你就像鸭蛋里流出的油,西瓜最中心的那一口,猪身上的梅肉……”眼见他越说越离谱,我忍无可忍地把笔摔到他面前。  声音戛然而止,吴家丽凑过脑袋对我说:“梅肉?这个不错,吃起来肥瘦相间、肉中无筋……”我转过身瞪她,恨不得一巴掌将她和朱焞一起拍到外星球。  她也是三句话离不
期刊
著名导演杨德昌曾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的确,现实中大多数人是拥有固定轨迹的行星,纵然宇宙广袤,也只能日复一日孤单转动。电影的出现,让我们得以超脱周身环境的束缚,思维的触角能够自由探寻每个角落。  电影是乏善可陈的生活中一束燃亮晦涩天空的烟火,虽然短暂却意义非凡。当我们抬头仰望那抹绚烂时,或许会引起情感的共鸣,或许能领悟人生哲理,抑或窥见全然不同的世界……我们会因为
期刊
每个爱电影的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方世界。比如我的朋友小E,每年圣诞节的必备影片是《真爱至上》,每次累到生无可恋时会打开《疯狂动物城》,这是她对抗残酷现实的神奇魔法。  而《阿甘正传》始终是我心底最温暖的电影。  22岁生日那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阿甘正传》。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充满了恐惧,唯恐自己被淘汰出局,幸好阿甘再一次治愈了我。珍妮去世后,他站在珍妮的墓前,说了这样一
期刊
学校食堂的窗口,每天早上6:00至9:00提供面包、牛奶、油条、豆浆等各式中西早餐,其中奶黄包和卤蛋总是放在相邻的两个大餐盘里。浅浅的黄色和浓浓的酱色,一个甜,一个咸,看起来风格迥异,搞不懂为什么总是挨在一起放。  那是高一军训后的冬天,我们第一次相遇。在学生会的聚会上,我穿着鹅黄色的短毛绒外套,因为体质寒凉,外套里塞得满满当当,臃肿得像个发面馒头,而她穿着长羽绒服,貉子毛的毛领围着圆圆的小脸,凸
期刊
“传说在太古时期,盘古开天地以后,从上一个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洪水中,遗存下一个物种——透视人。这种人外表与人类无异,但其眼睛会透视遇见的第一层东西,即若你穿了两件衣服,他能透视外面一层衣服,但不能透视第二层衣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人们穿很多层衣服的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类贪婪欲望的膨胀,同很多其他神奇物种一样,透视人消失了……”  花生米被嚼得嘎嘣响,婼菲微眯起眼,猛地一敲比自己小三岁的
期刊
和阿怡聊起这部片子纯属偶然。当时我们坐在中关村南大街的麦当劳里,咬着板烧汉堡回忆过去。我说小时候我最爱看电影频道的《镖行天下》,本以为她肯定没听过,却见她一拍桌子十分激动地说,她最喜欢《陆小凤传奇》。  算来我们当年该是对家,因为同时段只有这两个选择。我曾为陆小凤的出现唉声叹气,而她一定也怀疑过人生,怎么这个押镖的系列还没播完。  在我的童年,观影还没形成风潮。三线小城里只有两家电影院。我的电影启
期刊
我清晰地记得,人生第一次看电影是用一顿“打”换来的。  小时候,我和隔壁家的小哥哥发生口角,进而演变成拳脚相争,我被他揍得号啕大哭,哭声引来了小哥哥的妈妈。阿姨与我家相识多年,平日里就很喜欢我,这会儿看到我的“惨状”,先是把儿子呵斥了一顿,见我还哭得伤心,哄着我说:“乖乖不哭,阿姨带你看DVD。”  是的,那时候电影院并不常见,大家都是租了光盘利用简单的影音设备在家里看电影。我一股子拧巴劲儿,叫嚷
期刊
Part1.电影  《心灵奇旅》  如果每个人诞生之前,先得找到自己的“人生火花”,那么你的“人生火花”是什么?如果你问主人公乔伊这个问题,他一定会骄傲地回答你 :当然是音乐!我是为音乐而生的。  热爱爵士乐的乔伊是一名中学音乐老师,电影的开头,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与名主唱合奏弹唱。然而他却在人生最快乐的时刻一脚踩空,意外来到了“生之来处”,成了“22”的心灵导师。  为了回到自己的世界,乔
期刊
我的童年在信息还未爆炸,互联网也还没开始繁荣的年代。快乐是一捧弹珠,几沓糖纸,一毛钱两粒的西瓜味泡泡糖,就连干脆面里的稀有卡片都能成为整个班级的话题中心。  那时候,电影离我还很远。  实际上,一切需要花点钱才能完成的娱乐活动,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都遥不可及。专门跑到市中心唯一的电影院去看场电影,那真是顶级奢侈的事儿了。  因此当老师宣布“周五学校组织活动,大家一起去电影院看《闪闪的红星》”时,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