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把教参对诗句的分析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领孩子们有多重理解、有个体感悟,有多元解读;不是在单一的词句中反复打转转,而是和其他词句的反复对比品味中发现语文的广博、发现语文的绚丽;不是亦步亦趋地限制对话的范围,而是扩大语文对话的范围,让孩子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游园不值 语文素养 品词赏句 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深处,层层开启语言的秘境,与语文对话、与作家对话、与历史和现实对话,以此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游园不值》正是引领孩子们进行多重对话的典范之作,那么,如何引领孩子们体会诗人“从冷寂中写出繁华”呢?如何引领孩子们从“关不住”中体会到春意的活跃呢?如何引领孩子们从“出墙的红杏”中体会到“新生力量”呢?
  一、在辩论中关注个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之从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会等待。”的确,多一些等待,多一些耐心,或能捕捉到更好的生成性资源和机会,或能邂逅到更美的课堂风景,从而和孩子们一道走进语文的深处“郁郁乎文哉”。
  以下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游园不值》中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第一句诗“应怜屐齿印苍苔”是什么意思呢?
  生1:我认为意思大概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生2:我认为这句诗意思是说,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
  生3:我认为诗句意思是作者自己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别让木底鞋把它踩坏了。
  究竟是谁爱惜苍苔呢?面对孩子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该怎么办呢?是按照教参的理解“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立即下结论“学生1”是正确的,还是鼓励孩子们各抒己见,充分说出不同的见解以及见解后的原因?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因为,知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在合作、讨论、交流、探究中所折射出的思维之光和创新之光才是更加重要的,其过程中情感与情感的交融、观点与观点的碰撞、经验与思想的交流,才能构筑起更加摇曳生姿的学习时空,而这,恰恰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过程。
  鉴于此,教师面对两种“声音”,应该多等一等,不急于结论,不急于“盖棺论定”,而应让孩子们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或者查字典,找资料,合作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和思考,把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派,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辩论,或从主人爱惜绿绿的苍苔怕人把它踩坏的角度出发,或从花园里的苍苔和花园外的苍苔的角度出发,或从园主的角度出发,或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主人紧闭园门构不成爱惜苍苔的原因,爱惜苍苔的恰恰是诗人自己”等富有哲理的观点一一呈现,其中的对錯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碰撞、交流和认同中,孩子们的眼界在洞开,情感的翅膀在飞翔,心灵的触角延伸到了更远处。
  二、在比较中品词赏句,提升语文素养
  听过好几节《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不论是哪个老师,都绕不过这样的问题:把“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扣”换成“敲”好吗?为什么?好多教师都通过唐朝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炼字”的故事引入,都把这篇古诗的重点落在了对“扣”字的理解与解读上。
  犹记得,当年我引领学生对“扣”字进行解读的过程:
  师:同学们,“小扣柴扉久不开”中“扣”的意思是——
  生:敲。
  师:哦,既然“扣”就是“敲”的意思,那为什么唐朝的韩愈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现在,我们把“敲”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一下好不好?读——“小敲柴扉久不开”。
  生1:我觉得,既然前面有一个“小”字,在这里就不能用“敲”字,否则就是前后矛盾。
  生2:对,“小扣”就是轻轻的敲,如果直接用“敲”,给人的感觉就是重重地敲,所以,“扣”比“敲”好。
  师:我想起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心弦,一个“扣”写出了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写出了对春天的——
  生:喜爱。
  师:对春天的——
  生:怜惜。
  师:大家都说得有道理,对,一个“扣”字竟然包含着这么深的心思和情感,竟然“怕打扰了春天”,竟然体现出了春天的恬静。嗯,大家都了不起,我们该为这样的“斟酌词句”的精神而鼓掌……
  引领孩子们在诸如“扣”这样的关键词和细微处反复品味,并且与“敲”字反复比较,在文字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反复揣摩,是训练学生在语言运用上“培元固本”的策略之一。就《游园不值》而言,不仅仅是“扣”字,其他诸如“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字,“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字,都可以通过“换字”的方式,让孩子们“比一比、读一读、想一想”,或在比较中恍然大悟,或在比较中醍醐灌顶,或在比较中思路渐开,“终会看到壮硕野性的言语生命的崭露头角。”
  三、在拓展中开阔视域,提高语文素养
  上文中提到,“扣”字的教学运用到了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这样的引入或拓展表明,语文教学不该“闭门造车”,不该拘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原地踏步,而应“基于教材而超于教材”,应该积极地引用更合适的与之相关的资源滋补于课堂教学,以此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1.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课件出示: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2.“一枝红杏出墙来”仅仅意味着“红杏”出墙吗?有没有别的寓意?读读陆游《剑南诗稿》中的语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比一比,进一步体会“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的万千景象。
  3.“游园虽不值”,但因为“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值”了,不遇中有遇,更“值得”了,生活中还有那些“没有遇到”却同样“不虚此行”的事例,结合实际或查阅资料和同学们分享。
  好的教师应该“走出自我欣赏的陷阱,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上述设计的确把孩子们的探究、思考等放在了“首位”,一种“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学习局面,必将让孩子们有多种选择,也必将有多重收获。想想:由原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过渡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入园?”学生的思维必将冲出一个狭隘的关口:原来,语文就可以在这样的“藕断丝连”的深处,“一隅”连着“一隅”,彼此呼应,“同生共长”。而最后从“不遇”到“遇”,从“不值”到“值”的讨论和探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活泼泼地洞开了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把教参对诗句的分析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领孩子们有多重理解、有个体感悟,有多元解读;不是在单一的词句中反复打转转,而是和其他词句的反复对比品味中发现语文的广博、发现语文的绚丽;不是亦步亦趋地限制对话的范围,而是扩大对话的范围,让孩子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虞大明.让课堂住进孩子的心里[J].小学语文教学,2015,(10) :1.
  [2]潘新和.牧羊言语生命的“野性”[J].粤海风,2005,(01) :13.
其他文献
【摘要】现下的初中学校,班主任大都身兼多职,除了负责日常的班级管理事务外,还承担着教学的重任。而随着新时期教育教学革命的展开,如何统筹好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双效益成为当下班主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从“合作学习”“班级自制管理”和“实验管理教学”三个方面着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班主任的角度,就物理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策略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提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做到以情感人,寓理于情,是教学的基础要求,也是教学能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条件。艺术具有巨大的魅力,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像艺术一样吸引着学生,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活动,充分地激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艺术教学策略教
【摘要】古代文学大家在文学创造的过程中,非常擅长借助一景一物进行情感寄托。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还原诗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人的“智慧”。以人教版教材中的初中古诗文为例,简要阐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背景语言意境人物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古代文人的高尚
摘要:在新教材以及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不断变革,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比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发生了变化,新形势下的计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提升与计算法则的提炼,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用活情境 借助直观 理解算理 渗透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在《2011版课标》中新规定了数学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
摘要:王维 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客观自然,而是有诗人自己在内的。诗人对事物注意的总的倾向不在于热闹的现实生活,而在于“世外桃源”,在于一些孤独幽静的景物;见于诗在事物的这种“情趣”里,仿佛如鱼得水,独乐其乐;见于诗人在这类孤独幽静的景物中见出他自己性格的化身。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生命 自然  王维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客观自然,而是有诗人自己在内的。诗人对事物注意的总的倾向
【摘要】:通过实践探索,阐述了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和策略。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聚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目标性;以问题激趣,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以问题证实,提升学生获得感;以问题复习,增强学生复习方向感;以问题探究,培养综合思维。对于教师而言,使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要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把握要求与核心;问题设置要使问题之间有逻辑,层层递进;课堂要求学生做笔记,便于课后复习;最后要定
【摘要】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从闪光点入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如果说学生就是一颗小星星,我愿意用我的努力,让每一颗星星都亮晶晶,尤其是那些暂时的学困生。  【关键词】学困生由点到面教师关注一、摘掉“变色镜”,用理解和尊重来引路  “懂得欣赏一个人不容易,懂得去赏识一个你不喜欢的学生就更难了,但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无疑就掌握了一种行
【摘要】习作教学一直是孩子、老师、家长最头疼的话题,从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到中年级的习作教学,语文老师一直追求的就是鼓励孩子会说话,只有敢说、会说才会写文章。课堂上抛出一个话题,让孩子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看似混乱不堪的课堂,在进行全班交流的时候,孩子们口中经常会吐出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句子,孩子们发言的背景资料会给习作教学提供灵感。介绍了如何在课堂上让孩子勇敢写作,启发他们的思维,进而充分有效
【摘要】德育从狭义来讲,就是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生的教育工作中,除了智育之外,班主任一定要担负起德育的重任,以身作则,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德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中 德育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高中生即将成年,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改变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环节,构建高效的课堂。结合教学经验,以小学数学为例,简单谈谈如何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小学数学是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偏低,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使得大部分的小学生很难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