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临床观察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的疗效。方法 临床中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主要方药为党参、半夏、黄芩 黄连、竹茹、薤白、枳壳、干姜、大枣、甘草。方中半夏、干姜、薤白以散郁,黄连、黄芩苦泄郁热以降气,枳壳、竹茹宽胸止呕,党参、甘草、大枣养胃补虚。结果 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寒、气机失常、寒热错杂的心下痞而设,疗效显著。结论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临床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夏泻心汤 加味 痞病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270-01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编《伤寒论》的验方,主要治疗痞证,证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而肠鸣下痢,苔多滑腻或白或黄。在临床上笔者运用它加味治疗肺张、眩晕、呃逆、胃痛等病症均获得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例一:患者孙某,女,59岁,大满镇农民,2014-05-09就诊。
主诉:咳嗽咳痰三月加重伴心慌气短20天。
现病史:三月前在受寒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为白色泡沫样痰,伴疲乏。在当地乡卫生院就诊,治疗,症状无改变,期间多次在他院及个体门诊治疗,症状无明显减弱,相继出现恶心,不思饮食,腹胀满,动则心慌,气短,疲乏,精神差,夜寐差。查T36.8?c,R20次|分,P110次|分,BP90|60mmHg。舌质暗苔白脉细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锣音,心律110次/分,律齐,无杂音,下肢无浮肿。
胸片:双肺继发性肺结核并双肺尖肺大泡,空洞形成。右肺尖脓肿。2双侧胸膜炎并胸膜粘连。3慢性阻塞型肺病4肺心病。
ECG: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右偏,,心电图异常,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大。
中医诊断:肺胀(脾两虚痰浊内阻)
治疗:中药给予:降逆消痞佐以化痰止咳。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药如下:
姜半夏15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3g
杏仁10g枳壳10g桔梗10g生姜3片
大枣10g甘草5g 瓜蒌10g薤白10g
神曲10g 麦芽10g 厚朴10g 竹茹10g
三付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晚
治疗三天后自觉能思饮食,仍腹胀气短气喘,加川朴神曲各15g三付水煎服后胃肠道症状,恶心,腹胀,不思饮食症状明显减轻,继上方六付巩固,至出院。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运化失司,致痰助湿,上范于心,下范肾本 ,均可至病。故治疗脾胃,护胃健脾为本病的根本。
例二:患者沈某,女,64岁,碱滩农民,于2014-9- 16 就诊在我科。
主诉:反复头晕头昏3年加重四天
症状:头昏头晕,口干口苦,疲乏,恶心,纳差,心悸,胸闷,夜寐差症状。查体:舌质红苔白腻,脉象濡缓。BP140|100mmHg
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上扰)
治疗:中药给予化痰祛湿,平肝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如下:
姜半夏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5g
竹茹10g枳壳10g白术10g 泽泻10g
天麻30g 钩藤30g 厚朴10g 薤白10g
大枣10g 甘草5g 陈皮10g 茯苓10g
三剂 一日一剂 症状减轻 测血压130/80mmHg 继服三剂 诸症消失。
例三:患者王某 男 39岁 碱滩农民 于2013-3-6就诊在我科。
主诉:反复呃逆1年 加重4天
症状:1年前因生气后出现反复呃逆,呃声连连。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无好转,故来我院中医调理,形体消瘦,精神倦怠,呃逆频作,伴脘腹胀满, 口干口苦,疲乏,恶心,纳差 ,夜寐差症状。既往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查体:舌质红 苔白腻,脉象弦数。
中医诊断:呃逆(肝胃不和 胃气上逆)
治疗:中药给予疏肝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药如下:
姜半夏15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5g
竹茹10g 枳壳10g 薤白10g生姜3片
大枣10g 甘草5g 远志15g
三付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晚
按《景岳全书呃逆》“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本例因情志不畅,导致肝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半夏 干姜 薤白以散郁,黄连 黄芩苦泄郁热以降气,枳壳 竹茹宽胸止呕,党参 甘草大枣 养胃补虚。
例四:患者李某,女,64岁,沙井农民,于2014-7-26就诊在我科。
主诉:反复胃脘隐痛3年 加重伴泛酸2天
症状:3年前因饮食不当出现胃脘隐痛,反复发作,伴泛酸,曾查胃镜示;胆汁返流型胃炎。2天前因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胃脘痞满,口干口苦,疲乏,恶心,纳差,大便溏,小便黃。查体:舌质红苔白腻,脉象滑数。
中医诊断:胃痛(中焦湿热)
治疗:中药给予清热祛湿,开郁散结。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如下:〕~
姜半夏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5g
吴萸10g枳壳10g煅瓦楞子10g 竹茹10g
炮姜6g 薤白10g 神曲10g 麦芽10g
大枣10g 甘草5g 陈皮10g 茯苓10g
三剂 一日一剂 症状减轻 继服三剂 诸症消失。
例四:患者杨某,男,44岁,山丹农民,于2014-8-24就诊在我科。
主诉:反复心前区闷痛半年 加重1天
症状:半年前因饮食不当加劳累出现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伴胃脘部涨满不适,曾查新动态示;ST-T改变。2天前因再次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伴心悸,胃脘痞满,汗多,疲乏,畏寒,恶心,纳差,大便干,小便黄。查体:舌质淡 苔白,脉象沉弦。
中医诊断:胸痹(胸阳不振)
治疗:中药给予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如下:
姜半夏10g党参30g黄芩10g黄连5g 附子10g
大枣10g 甘草5g 丹参10g 川芎10g
竹茹10g枳壳10g 炮姜10g 郁金10g
薤白10g瓜蒌10g五味子10g陈皮10
三付 一日一剂 症状减轻 继服三付 症状消失
总结:半夏泻心汤(原文:心下满而不疼者,此谓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主之”,主要治疗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以至升降失司,气机不畅,故心下痞满,而非实邪阻结。中焦为气机之枢纽,气机痞塞,故心下胀满,胃气上逆则呕,脾失健运则纳差,疲乏,治疗要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半夏泻心汤党参 半夏、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 甘草7味药组成。其寒热并用、补泄兼使,配伍十分巧妙。临床用药,不但要针对病机,还要兼顾脏腑的生理特点,胃属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脾为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但二者同病,选药就不容易,张仲景用本方就解决此问题。使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恢复而病除。
原方:来自《伤寒杂病论》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7十二 枚 甘草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论述寒热错杂互结于中焦,升降失调的病症。
半夏降逆止呕,散结治饮之要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姜夏辛温散寒,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助气健运之功,共起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
【关键词】 夏泻心汤 加味 痞病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270-01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编《伤寒论》的验方,主要治疗痞证,证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而肠鸣下痢,苔多滑腻或白或黄。在临床上笔者运用它加味治疗肺张、眩晕、呃逆、胃痛等病症均获得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例一:患者孙某,女,59岁,大满镇农民,2014-05-09就诊。
主诉:咳嗽咳痰三月加重伴心慌气短20天。
现病史:三月前在受寒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为白色泡沫样痰,伴疲乏。在当地乡卫生院就诊,治疗,症状无改变,期间多次在他院及个体门诊治疗,症状无明显减弱,相继出现恶心,不思饮食,腹胀满,动则心慌,气短,疲乏,精神差,夜寐差。查T36.8?c,R20次|分,P110次|分,BP90|60mmHg。舌质暗苔白脉细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锣音,心律110次/分,律齐,无杂音,下肢无浮肿。
胸片:双肺继发性肺结核并双肺尖肺大泡,空洞形成。右肺尖脓肿。2双侧胸膜炎并胸膜粘连。3慢性阻塞型肺病4肺心病。
ECG: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右偏,,心电图异常,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大。
中医诊断:肺胀(脾两虚痰浊内阻)
治疗:中药给予:降逆消痞佐以化痰止咳。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药如下:
姜半夏15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3g
杏仁10g枳壳10g桔梗10g生姜3片
大枣10g甘草5g 瓜蒌10g薤白10g
神曲10g 麦芽10g 厚朴10g 竹茹10g
三付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晚
治疗三天后自觉能思饮食,仍腹胀气短气喘,加川朴神曲各15g三付水煎服后胃肠道症状,恶心,腹胀,不思饮食症状明显减轻,继上方六付巩固,至出院。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运化失司,致痰助湿,上范于心,下范肾本 ,均可至病。故治疗脾胃,护胃健脾为本病的根本。
例二:患者沈某,女,64岁,碱滩农民,于2014-9- 16 就诊在我科。
主诉:反复头晕头昏3年加重四天
症状:头昏头晕,口干口苦,疲乏,恶心,纳差,心悸,胸闷,夜寐差症状。查体:舌质红苔白腻,脉象濡缓。BP140|100mmHg
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上扰)
治疗:中药给予化痰祛湿,平肝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如下:
姜半夏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5g
竹茹10g枳壳10g白术10g 泽泻10g
天麻30g 钩藤30g 厚朴10g 薤白10g
大枣10g 甘草5g 陈皮10g 茯苓10g
三剂 一日一剂 症状减轻 测血压130/80mmHg 继服三剂 诸症消失。
例三:患者王某 男 39岁 碱滩农民 于2013-3-6就诊在我科。
主诉:反复呃逆1年 加重4天
症状:1年前因生气后出现反复呃逆,呃声连连。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无好转,故来我院中医调理,形体消瘦,精神倦怠,呃逆频作,伴脘腹胀满, 口干口苦,疲乏,恶心,纳差 ,夜寐差症状。既往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查体:舌质红 苔白腻,脉象弦数。
中医诊断:呃逆(肝胃不和 胃气上逆)
治疗:中药给予疏肝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药如下:
姜半夏15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5g
竹茹10g 枳壳10g 薤白10g生姜3片
大枣10g 甘草5g 远志15g
三付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晚
按《景岳全书呃逆》“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本例因情志不畅,导致肝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半夏 干姜 薤白以散郁,黄连 黄芩苦泄郁热以降气,枳壳 竹茹宽胸止呕,党参 甘草大枣 养胃补虚。
例四:患者李某,女,64岁,沙井农民,于2014-7-26就诊在我科。
主诉:反复胃脘隐痛3年 加重伴泛酸2天
症状:3年前因饮食不当出现胃脘隐痛,反复发作,伴泛酸,曾查胃镜示;胆汁返流型胃炎。2天前因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胃脘痞满,口干口苦,疲乏,恶心,纳差,大便溏,小便黃。查体:舌质红苔白腻,脉象滑数。
中医诊断:胃痛(中焦湿热)
治疗:中药给予清热祛湿,开郁散结。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如下:〕~
姜半夏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5g
吴萸10g枳壳10g煅瓦楞子10g 竹茹10g
炮姜6g 薤白10g 神曲10g 麦芽10g
大枣10g 甘草5g 陈皮10g 茯苓10g
三剂 一日一剂 症状减轻 继服三剂 诸症消失。
例四:患者杨某,男,44岁,山丹农民,于2014-8-24就诊在我科。
主诉:反复心前区闷痛半年 加重1天
症状:半年前因饮食不当加劳累出现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伴胃脘部涨满不适,曾查新动态示;ST-T改变。2天前因再次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伴心悸,胃脘痞满,汗多,疲乏,畏寒,恶心,纳差,大便干,小便黄。查体:舌质淡 苔白,脉象沉弦。
中医诊断:胸痹(胸阳不振)
治疗:中药给予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如下:
姜半夏10g党参30g黄芩10g黄连5g 附子10g
大枣10g 甘草5g 丹参10g 川芎10g
竹茹10g枳壳10g 炮姜10g 郁金10g
薤白10g瓜蒌10g五味子10g陈皮10
三付 一日一剂 症状减轻 继服三付 症状消失
总结:半夏泻心汤(原文:心下满而不疼者,此谓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主之”,主要治疗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以至升降失司,气机不畅,故心下痞满,而非实邪阻结。中焦为气机之枢纽,气机痞塞,故心下胀满,胃气上逆则呕,脾失健运则纳差,疲乏,治疗要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半夏泻心汤党参 半夏、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 甘草7味药组成。其寒热并用、补泄兼使,配伍十分巧妙。临床用药,不但要针对病机,还要兼顾脏腑的生理特点,胃属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脾为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但二者同病,选药就不容易,张仲景用本方就解决此问题。使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恢复而病除。
原方:来自《伤寒杂病论》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7十二 枚 甘草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论述寒热错杂互结于中焦,升降失调的病症。
半夏降逆止呕,散结治饮之要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姜夏辛温散寒,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助气健运之功,共起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