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眉梢”总是情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语
  文学作品虽不是画儿,但读起来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一颦一笑如在眼前,真是莫大的享受。那么作家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技法当然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肖像描写。肖像写得好,人物形象就有特色,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展示人物精神风貌,揭示人物内心和性格,还会蕴含文章的主旨,当然,有时还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例如:
  那些卑微的母亲
  卫宣利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亮点:文章中的三个女人,人物的性格形象都有着共同点,卑微,但是刻画性格的肖像描写技法却不相同,避免了重复呆板,充满了变化,但都突出了题目:卑微的母亲。前面三个女人是典型刻画,最后是群像描绘,又概括了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使得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意义。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所在。而主旨就是通过肖像表现的。可见肖像描写的作用巨大到很关键很重要。
  技法指导:
  画鬼容易画人难。要想写出人物外貌特征和精神特质,是要有一定的方法的。
  可以实写,在描写中透出精神品质。比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曾反复多次写刘和珍的“微笑着的和蔼的”样子,来突出她的性格特点,很好地服务了主题。
  可以特写。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局部特征进行描绘。比如《那些卑微的母亲》专门写手、白发等以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还可以群写。就是把很多人放在一起写,勾勒出他们共同的外貌特征和精神特征。
  还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长恨歌》写杨贵妃的肖像:“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突出杨贵妃的绝代美丽。以上都是实写,正面描写人物肖像,给人以直接的印象。
  可以虚写。除了实写以外还可以虚写,像《登徒子好色赋》里的名句: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著粉则太白。宋玉用夸张的手法虚写东家之子的美貌给人留下了美妙的想象空间,他并没有具体描绘东家之子的眉眼,却让读者觉得东家之子美极了。
  如果把以上这些手法根据主题的需要结合起来写就更妙了。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的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的优势,探讨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导、学”机制中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期刊
“个性化阅读”这个流行的词在目前使用的频率极高,因而,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格外重视,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课堂操作上,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至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误区  把“个性化”理解为“自由化”,过分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过分演绎“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想学那部分就学那部分”,以至课
期刊
对于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的班主任来说,深知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一、信息时代给班主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达,在农村,这些高新技术也在学生身边出现,网络技术、电视媒体等先进传媒的蓬勃发展,使许多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展。由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及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受到凶杀、暴力、色情等不良的诱惑,致使他们出现逃课、厌学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特别是近几
期刊
一个好的高中班主任能够带好一个班,能够对一个班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个班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实简单说来,只要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认可你,你就是一个比较称职的高中班主任。可以说,一个成功的高中班主任,就是一个艺术家,但又远远高出其他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不是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更是会给社会创造无穷财富和价值的人。要做好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
期刊
每一次检查识记背诵任务,大都会有完不成任务的少数几个学生。就是这少数的几个学生让老师们异常纠结。又是谈话沟通端正识记态度,又是点拨指导纠正识记方法。亲自上阵处理不说,甚至邀请家长“里应外合”。唯恐放任了这几个学生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导致班级背诵效果的整个滑坡。不夸张地讲,课外耗费在这少数几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引导整个班级其他学生识记背诵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或许有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敬业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并思考的问题。高三学生时间极其紧张,各门功课压力都很大,所以,复习课尤其需要注意有效教学。那么,高三复习课如何能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学生的时间,来高效上好呢?  2009年,学校申报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习、研究、探
期刊
一、审视现状:智慧缺失 才智消磨  在习俗的、日常的课堂情境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学生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过度地管制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及其智慧的自由成长,逐渐变得被动、刻板、僵化和苍白了。他们所获取的各种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心灵需要相分离,并成为了自主发展的异化物,这使得他们逐渐地失掉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他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  很多学生反映:“上语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时期,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老师真正的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作为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意
期刊
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改变了我的性格、脾气、习惯,甚至人生。教师的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激情、生命的灵动,最需要的是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还需要责任,需要体验教育教学的快乐,如何教得得法?如何让学生学得明白,考得满意?如何让自己提升到工作再忙心不烦,教学再苦心不累?  一、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是一份平静的职业,平平常常的工作,只有不断发现快乐,才能耐得住寂寞。只有不断学习,
期刊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确实,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审美离不开想象,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想象。要想让我们的语文,始终是生动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生态的语文,就要努力让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闭目想象与画外音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画外音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