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斤剧情逆转伤害了谁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回放】
  广西隆林“孤儿”杨六斤,近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先是其“悲惨身世”被当地某电视台聚焦,后是遭“跨省争夺”……这也让杨六斤的境遇,经历了从“弃儿”到“宠儿”的180°反转。原以为,这场悲喜剧就要谢幕,谁知道,随着媒体的细节还原,剧情来了个“大逆转”。杨六斤确实身世堪怜,但并非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他每周住校五天,周末才回家,所吃野菜是当地农家的家常菜,并享受低保等各种资助,而“吃野菜充饥”的情节系杨六斤应电视台要求所“演绎”……这下,舆论也跟着转向:不少人将对孤儿的同情、政府不作为的鞭挞转化为对失实报道的口诛笔伐,认为它亵渎和消费了公众的爱心。
  材料简析
  你以为这是一则“穷吃野菜无人问,富在深圳有远亲”的悲剧,不想却可能是一场电视艺术创作的比惨戏。“野菜男孩”事件的真伪,俨然成了一个价值多元的辩题,关涉媒体传播伦理、社会救助制度、公益资源配置、时下慈善生态等方面。它是一面镜子,在峰回路转的过程中,真实映照出各方基于利益关切之上的姿态。在始作俑者疑似承认故事部分失实之后,最可疑的,其实并不是捐钱者的姿态,而是没有捐钱者集结舆论所发出的“上当受骗”的声音。
  慈善与公益,始终是一个令人深思且有争议的话题。
  〉〉〉〉〉立意关键词:煽情慈善
  ——在一种平和理性的氛围下,将慈善兑现为稳态的责任,且慎于消费弱势者的隐私与心情。
  慈善不能只肯为煽情故事埋单
  邓海建
  中国自古有言:“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自有历史以来,慈善作为易碎品,最怕矫揉造作地帮倒忙。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自然有理由对失实的杨六斤事件跳脚骂娘——尤其是那些掏出真金白银的行善者,不实信息起码误导了当事人的行为选择。当然,对此事更有价值的追问,在于下面这个话题:如果杨六斤的故事一开始即以更“真实”的姿态呈现,那么,善心善念还会迸发出激动人心的力量吗?这个问题与收视率无关,却拷问着慈善规则中的生态平衡。
  有一点是肯定的:悲惨的故事,总是特别感人;人性在比惨中,容易激发天然的悲悯。媒体自然深谙这个逻辑,别说人物纪实,就是选秀比赛,也惯于对煽情的戏码添油加醋。不过,如果慈善只愿为煽情埋单,这就成为一种病态了。一方面,慈善的本质属于社会资源的三次配置,它是人类对社会财富失衡的主动矫正,换言之,生活凄惨,是慈善水到渠成的背景,但富人慷慨解囊,绝不能因“感动”而一时脑袋发热;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总是在水涨船高,救助制度也好,底线生存也罢,都在进步,而艰苦或困难指数也在减弱——就像扶贫工作一样,今天的贫困早已不同于往日,如果标准不抬高,恐怕早就没有贫弱可以扶持——那么,“杨六斤”们的命运,若没有野菜与流浪的催化,就不该伸出援手了吗?
  往前看,穷人的故事迟早不会一如既往地煽情,但相对的弱势者还是需要爱心给予其应有的温暖。弄清这个道理,也许更能理解最近“标哥”在美国宴请流浪汉所遭遇的尴尬:纽约救济中心总监梅斯认为,这场高调的慈善活动最终演变成了“给陈光标自己关注”。梅斯说:“美国慈善家们通常并不在大量媒体报道和关注下做事,他们谨慎地给予,而并不张扬。”是的,西方慈善没有那么多苦大仇深、潸然泪下,这并不是说他们挖不出“杨六斤”们的故事,而是在一种平和理性的氛围下,将慈善兑现为稳态的责任,且慎于消费弱势者的隐私与心情。
  锐眼点评 我们相信,终究有一天,“杨六斤”们会有更美好的人生,但只要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救助,社会仍应当审慎稳妥地给予关怀。不煽情,也埋单,也许才是最好的慈善。
  〉〉〉〉〉立意关键词:公益误区
  —— 所有这些认知误区都是阻碍中国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它们会成为压在一些公益人身上的包袱,也使得一些公益人选择迎合公众。
  “杨六斤事件”:公益为何偏好悲情故事?
  汤嘉琛
  电视公益节目刻意“贩卖”悲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悲惨故事观众最买账,也最可能让观众在关注的同时掏钱捐助。同样一个孤儿的故事,如果电视台播出前没有做一些“包装”,最终很可能难以激起观众的共鸣和行动。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公益的认知,实质上影响了一些公益人和公益行动。但是,一旦公益行动中的某些失真做法被揭穿,大家对公益的信任将被严重挫伤。
  事实上,社会大众关于公益的认知误区,并不限于对“悲惨故事”的偏好。
  有一种同样很普遍的认知误区是,认为做公益的人就应该当“活雷锋”。在一些人的逻辑中,公益行为很高尚,所以每一笔爱心捐款都应100%用于公益项目。正因为有这种比较原始的公益观念,一些人看到某些基金会晒出的账目明细中有“执行费支出”时,就质疑公益人有中饱私囊的嫌疑,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怀疑那是“骗捐”。可实际上,公益需要成本,已经是现代公益慈善的基本常识。
  另一种认知误区是,习惯性地怀疑参与公益者另有所图。这看上去有些矛盾——人们既认为公益是高尚行为,又忍不住怀疑参与公益者动机不纯。然而,现实就是这样荒唐,不少人都不相信世上有高尚的公益爱好者,因此他们习惯性地怀疑那些参与公益的人都有小算盘。在他们看来,有些人做公益是为了“追名”,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有些人做公益是为了“逐利”,直接捞油水或为了赚更多钱而以公益之名铺路。
  此外,还有一种认知误区,是以“量”的标尺衡量公益,甚至开展道德绑架。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捐款开始,给捐款单位和个人“排座次”,就成了网络一景。不仅那些没有捐款的企业和富豪会被网友“揪”出来,捐款额度较少的人也会被网友“晒”出来。这种带有“逼捐”色彩的行为已经背离公益慈善的初衷,这种不够理性的舆论客观上也会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负向激励”。
其他文献
一个武术流派从教学、练功、养身到技击致用,必须拥有一整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做为本门武术实践的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拳术实践的科学指南,要想使本门武术得到提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自古以来,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武术流派有了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名家辈出,后继有人,事业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普遍道理。  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八极拳”也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传统文化是尊重历史,进行严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