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地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能手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每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如何从40分钟里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每一位老师都在为之努力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遇到和见到的一些情况,和大家谈谈关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些看法。
一、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指的就是兴趣问题。特别是地理课发展到今天地理不再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地位不是很高,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具体来说,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导入新课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谈话法,可以设疑提问,也可以进行演示等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做有针对性的导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根据新课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导入语言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2.设计好提问,启动学生思维。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否则就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打不起精神,更别提兴趣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获得最后的结论。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精心备课,要设计好提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
3.课堂举例应多联系身边实际。举例讲解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用方法,我觉得在举例讲解时应尽量讲一些家乡事,讲一些身边事,讲一些学生经常遇到火经历过的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例如,对一年中正午太阳影子长短的变化,大多数学生有生活体验,但也有些学生提问中发现还没有认识到。通过这种生活实例,即让所有学生感到科学无处不在,又让生活体验少的同学得到了提高。再比如讲述人口问题时会讲到人口太多带来的资源短缺问题,这时就可以说:由于本地人口稠密,使我校规模庞大,有96个教学班5000多学生,修建了五栋教学和办公楼,每一位学生都要占用一套桌椅和教科书。这些楼房和学习用具都要耗费大量的资源。通过本校这一例子的讲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做了国情教育和环保教育。
4.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兴趣。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辅助。积极的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的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课堂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更要贴近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兴趣所在。真正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从而使其更积极的投入第一课堂的学习。
二、课堂中精心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相互探讨充分发表见解,教师辅助指点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课题,利用学生搜集或教师提供的与课题相关的证据来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1、笔者在以前写过一篇以探究学习为内容的文章,认为探究学习应该做到以下要求:(1)探究学习要有一个明确的课题;(2)探究学习要注意教师的情感激励;(3)鼓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
2、笔者认为探究学习有如下作用,因此值得各位地理教师尝试:
(1)通过探究学习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教条式课堂教学变成同学们主动活跃的寻找知识的场所,通过探究知道了其然,更知道了其所以然,加深了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的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2)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探究,同学们会慢慢学会如何恰当地提出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别人见解时学会倾听、采纳。在不断地探究中增强合作意识,学会融洽的与人相处,这对于学生是终身有益的。
三、讲究教学语言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授课时要十分讲究语言的应用,语言要准确精炼,要饱含激情,要富有诗意。
1.妙用谚语激发学习灵感。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富含哲理性和乐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该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透明”来描述,比枯燥的讲授教材要好得多。
2.巧用成语使语言更精练。成语是汉语凝练厚重的精华,在课堂上适当的用上几句成语会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能大大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在讲到《聚落》一节的“不同地形区的聚落规模”这一问题时有一幅示意图我是这样讲的:图片下方的冲击平原上河流的两岸分布着两片密密麻麻的规模较大的聚落,而图片远处崎岖不平的山地上则稀稀拉拉的分布着一些规模较小的聚落。讲解中通过‘稀稀拉拉’、‘崎岖不平’等成语的应用,使语言变得精炼,也使学生对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
3.巧借古诗文增强语言感染力。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肯定会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进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会下降,因而同一时期山上的气温比山下的低。还有可以用“马前桃花马后雪”的诗句夸张的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调味剂”使学生回味无穷,也给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收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的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平等交流,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地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能手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每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如何从40分钟里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每一位老师都在为之努力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遇到和见到的一些情况,和大家谈谈关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些看法。
一、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指的就是兴趣问题。特别是地理课发展到今天地理不再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地位不是很高,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具体来说,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导入新课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谈话法,可以设疑提问,也可以进行演示等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做有针对性的导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根据新课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导入语言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2.设计好提问,启动学生思维。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否则就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打不起精神,更别提兴趣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获得最后的结论。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精心备课,要设计好提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
3.课堂举例应多联系身边实际。举例讲解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用方法,我觉得在举例讲解时应尽量讲一些家乡事,讲一些身边事,讲一些学生经常遇到火经历过的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例如,对一年中正午太阳影子长短的变化,大多数学生有生活体验,但也有些学生提问中发现还没有认识到。通过这种生活实例,即让所有学生感到科学无处不在,又让生活体验少的同学得到了提高。再比如讲述人口问题时会讲到人口太多带来的资源短缺问题,这时就可以说:由于本地人口稠密,使我校规模庞大,有96个教学班5000多学生,修建了五栋教学和办公楼,每一位学生都要占用一套桌椅和教科书。这些楼房和学习用具都要耗费大量的资源。通过本校这一例子的讲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做了国情教育和环保教育。
4.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兴趣。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辅助。积极的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的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课堂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更要贴近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兴趣所在。真正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从而使其更积极的投入第一课堂的学习。
二、课堂中精心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相互探讨充分发表见解,教师辅助指点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课题,利用学生搜集或教师提供的与课题相关的证据来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1、笔者在以前写过一篇以探究学习为内容的文章,认为探究学习应该做到以下要求:(1)探究学习要有一个明确的课题;(2)探究学习要注意教师的情感激励;(3)鼓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
2、笔者认为探究学习有如下作用,因此值得各位地理教师尝试:
(1)通过探究学习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教条式课堂教学变成同学们主动活跃的寻找知识的场所,通过探究知道了其然,更知道了其所以然,加深了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的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2)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探究,同学们会慢慢学会如何恰当地提出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别人见解时学会倾听、采纳。在不断地探究中增强合作意识,学会融洽的与人相处,这对于学生是终身有益的。
三、讲究教学语言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授课时要十分讲究语言的应用,语言要准确精炼,要饱含激情,要富有诗意。
1.妙用谚语激发学习灵感。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富含哲理性和乐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该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透明”来描述,比枯燥的讲授教材要好得多。
2.巧用成语使语言更精练。成语是汉语凝练厚重的精华,在课堂上适当的用上几句成语会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能大大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在讲到《聚落》一节的“不同地形区的聚落规模”这一问题时有一幅示意图我是这样讲的:图片下方的冲击平原上河流的两岸分布着两片密密麻麻的规模较大的聚落,而图片远处崎岖不平的山地上则稀稀拉拉的分布着一些规模较小的聚落。讲解中通过‘稀稀拉拉’、‘崎岖不平’等成语的应用,使语言变得精炼,也使学生对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
3.巧借古诗文增强语言感染力。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肯定会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进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会下降,因而同一时期山上的气温比山下的低。还有可以用“马前桃花马后雪”的诗句夸张的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调味剂”使学生回味无穷,也给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收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的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平等交流,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