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好奇心,就会自发性的去进行学习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活动受到自己的主观意识所调控。也就是说,学生需要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然后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才能够自发主动的去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03-01
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落实,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思维品质等培养越发重视。在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便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够更好的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认为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教师往往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认为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错误的认识就使得学生忽略了数学学习的特征,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挖掘学生的潜力,要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
二、巧妙导入新课
学习兴趣对与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兴趣是对学习最好的激发,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求知就旺盛,思维就灵活、敏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巧妙导入新课,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猜谜语、创编故事、做游戏、听音乐、图片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时,我用“猴王分饼”的故事导入新知。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一共做了三张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将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小猴子一块,小猴的哥哥见此情境说道:“太少了,我想要两块。”猴王就将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分给小猴子的哥哥两块儿,小猴儿的弟弟更贪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此时,我就说:“聪明的猴王会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满足小猴儿们的要求呢,而且还能分得公平呢?大家想知道吗?待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相关知识后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学生们的兴趣浓厚,期待学习新知识。
三、帮助学生增强参与体验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但同时也好动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都是以具体思维的方式进行展开,很少会有抽象思维的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他们对使用具体形象进行的教学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在课堂前,需要充分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学生们不再对数学的学习感觉无聊。由于数学的绝大多数概念都非常的抽象化,小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需要抓住小学生思维简单,对具体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事物,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比如在进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时,老师可以拿出一包糖放在桌子上,然后叫出两名,三名,五名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将包里的糖数量查清后,询问学生,把这一包糖分给这三组同学,那么这三组同学的每个人分别能分到多少数量的糖,如果谁能正确回答问题,就可以多分到一块糖,学生们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调动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们产生统一答案后,老师开始进行平均数相关知识的讲解,在课堂结束后,将糖当作奖励分法给学生,这样既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效果,又能起到加深学生记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了解抽象化的概念。
四、适当开展数学课堂游戏
小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好学生的“爱玩”特点,如果教师让学生端端正正的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显然是过于强求,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增设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在欢笑和快乐中度过。这样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准备有限的火柴,让学生们发挥想象能力去利用有限的火柴搭出的图形多,或者哪位学生搭的更快。通过课堂结合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充分的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发掘数学美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問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结语:对于所有的一线教师来说,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的一件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俊.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神州,2017(27).
[2]黄仁志.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4).
[3]王年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7):132-132.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03-01
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落实,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思维品质等培养越发重视。在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便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够更好的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认为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教师往往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认为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错误的认识就使得学生忽略了数学学习的特征,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挖掘学生的潜力,要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
二、巧妙导入新课
学习兴趣对与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兴趣是对学习最好的激发,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求知就旺盛,思维就灵活、敏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巧妙导入新课,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猜谜语、创编故事、做游戏、听音乐、图片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时,我用“猴王分饼”的故事导入新知。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一共做了三张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将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小猴子一块,小猴的哥哥见此情境说道:“太少了,我想要两块。”猴王就将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分给小猴子的哥哥两块儿,小猴儿的弟弟更贪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此时,我就说:“聪明的猴王会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满足小猴儿们的要求呢,而且还能分得公平呢?大家想知道吗?待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相关知识后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学生们的兴趣浓厚,期待学习新知识。
三、帮助学生增强参与体验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但同时也好动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都是以具体思维的方式进行展开,很少会有抽象思维的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他们对使用具体形象进行的教学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在课堂前,需要充分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学生们不再对数学的学习感觉无聊。由于数学的绝大多数概念都非常的抽象化,小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需要抓住小学生思维简单,对具体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事物,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比如在进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时,老师可以拿出一包糖放在桌子上,然后叫出两名,三名,五名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将包里的糖数量查清后,询问学生,把这一包糖分给这三组同学,那么这三组同学的每个人分别能分到多少数量的糖,如果谁能正确回答问题,就可以多分到一块糖,学生们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调动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们产生统一答案后,老师开始进行平均数相关知识的讲解,在课堂结束后,将糖当作奖励分法给学生,这样既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效果,又能起到加深学生记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了解抽象化的概念。
四、适当开展数学课堂游戏
小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好学生的“爱玩”特点,如果教师让学生端端正正的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显然是过于强求,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增设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在欢笑和快乐中度过。这样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准备有限的火柴,让学生们发挥想象能力去利用有限的火柴搭出的图形多,或者哪位学生搭的更快。通过课堂结合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充分的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发掘数学美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問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结语:对于所有的一线教师来说,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的一件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俊.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神州,2017(27).
[2]黄仁志.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4).
[3]王年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7):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