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父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怨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史迪威(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曾被派到中国参加抗战,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等要职。
  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第一次来中国,是1980年。
  一位北京朋友陪着他,走街串巷,终于找到了约翰想找的地方——喜鹊胡同4号。约翰告诉朋友,自己从小就看到家中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就是这个胡同里的一所老宅子。那儿是他外祖父、史迪威将军的故居。
  史迪威将军可谓大名鼎鼎。他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前曾荣获美国军界几乎所有最高荣誉。上世纪前半叶,他先后5次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1942年,日军进犯缅甸,国民政府派出中国远征军,史迪威曾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
  在他指挥那场战役期间,中国远征军曾遭遇过重大损失,也做出过绝地反击,谱写了二战史上辉煌的篇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日前有幸采访了来华访问的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由此打开尘封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还原在那个波谲云诡年代的史迪威。
  对中国深入了解
  坐在宾馆沙发上,约翰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他所知道的外祖父。
  “1900年,17岁的史迪威进入西点军校,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员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史迪威在法国服役。他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动荡不安,美国国内的氛围过于和平。所以刚从法国回到华盛顿,他就要求再次去海外。“当时派他驻华,他就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了一年汉语,1920年8月,到了北京。”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史迪威立刻去了战场前线。“他想看看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是怎样开战的;战场上哪些事能够推进,哪些事不能推进。他看到了中日双方的问题,也看到了中国士兵的精神和品质,了解到日本军队的纪律性和军队的规则”,约翰说。
  那段时间,欧洲的局势也紧张起来,战争一触即发。美国召回了史迪威,他被晋升为准将,“当时,史迪威已经是美国最优秀的战地指挥官。马歇尔将军曾想让他计划、部署和指挥美军在北非的登陆作战。日军突袭珍珠港后,二战盟军中缅印战区成立,总司令蒋介石请求美方援助。考虑到史迪威对中国的了解,便派他前往中国。”作为一个军人,史迪威的回答是:“派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史迪威这次抵华的任务,比以往都艰巨。当时,从仰光到昆明的滇缅公路被日军一步一步占领,运输援华物资的唯一国际通道被切断。1942年初,蒋介石派出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急驰援缅,史迪威任总司令。但最初的战争并不顺利,日军一路攻占仰光等地,甚至把战火烧过边界,侵占了中国云南腾冲和龙陵。
  在约翰眼里,中国政治和军队的复杂性是史迪威指挥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的原因。“他进入到一种很尴尬的境地。蒋介石说给他指挥权,可当史迪威到了缅甸,才发现中国将领并不听他的。因为蒋介石私下发电报,下达的命令与史迪威的作战计划相反。所以经常是,史迪威说:我们这样打。而蒋介石说:不行,你们得那样打。”面对这种局面,史迪威还专门回了一趟重庆找到蒋介石,但情况没有得到改善。约翰说:“实际上,外祖父并不是中缅印战场上的司令。”
  约翰特别向记者强调,关于史迪威的指挥,还有一点也是被很多人误解的。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后,中国军队大部分撤回中国,途中死伤惨重,200师师长戴安澜殉国。“很多人把责任推到史迪威身上,指责他抛弃了中国军队,可回国的命令根本不是他下达的,他的计划是带着中国军队撤往印度。”
  轉机是在1943年12月,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远征军反攻缅北。1944年8月,缅甸战场的密支那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次年1月,滇西沦陷区全部收复,滇缅、中印公路打通。
  但战争胜利并没有改变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反而愈加尖锐。“外祖父的目标是要中国军队对日军作战。蒋介石的目标是要美国人帮助他,得到更多的援华物资,保存更多的军队实力,然后打共产党。”而史迪威对共产党恰恰很同情。1943年9月,他曾建议使用共产党第十八集团军等部队向华北日军侧翼进攻,把蒋介石气得够呛。蒋介石随后向罗斯福提出撤换史迪威。1944年8月,史迪威促成美国观察组赴延安。眼看着史迪威与共产党越来越亲密,次月,蒋介石在史迪威被晋升为上将的情况下,再次向美国政府提出撤换。
  出于各种考虑,史迪威于1944年10月被召回,于两年后因胃癌逝世。如今,人们再回忆这段历史,史迪威更多是以“中国老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每年春节吃一顿年饭
  约翰的母亲是史迪威的大女儿南希。南希有个中文名字,叫史文思,她少时在中国生活,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因为南希比其他孩子大很多,所以一直作为史迪威的“家事秘书”并负责料理他的后事。约翰的父亲欧内斯特则是一名准将,曾任史迪威将军在中国和印度指挥作战司令部的情报军官。
  史迪威的三女儿史文森,对中国也非常有感情。她当年就出生在协和医院,从小拜中国画家为师,还会书法。18岁时,她在北京美术学院举办过一次画展,回美国后,还曾教授关于中国的课程。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史文思和史文森姐妹俩访问中国,回到曾经的家。“回去之后,我母亲和姨妈很想为中美关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创办了一个史迪威奖学金。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她们会定期外出募款,让人们为史迪威奖学金捐助。”
  约翰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他们家一直有与中国相关的“传统活动”。“每年过中国春节时,我妈妈和姨妈都会在中午组织家人聚餐,吃一顿‘年饭’。”
  如今,史迪威与中国的情谊在孙辈中传承。长孙1960年从西点军校毕业,越战期间在南越担任军事顾问,之后留在美国陆军服役,直到1988年退役。
  作为史迪威外孙的约翰,与中国联系更多。中国曾有学者赴美,希望找寻当年中缅印战场上的阵亡美国士兵后人。但美方怕引出阵亡人员亲属的伤痛回忆,保密工作十分严格,因此学者多次问询,都碰壁而回。最后,约翰凭借与军方的特殊关系,帮中国学者拿到了这份沉重的名单。   约翰自己也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退役之后,他把更多的兴趣放在研究史迪威与中缅印战场上。“我的外祖父是名人,和其他名人一样,人们对他有很多误解,我想让人们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担心别人批评史迪威
  环球人物杂志:史迪威有个外号,叫“酸醋乔”。很多国民党将领都在日记中记载他脾气大,喜欢骂人。从性格上说,他是不是比较不好相处?
  约翰:史迪威的带兵风格是非常体恤普通士兵。他很早就在观察中国军人,他觉得这些士兵都被耽误了——手上没有好武器,军队伙食也不好,甚至连军饷都被克扣。所以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前,他就有训练中国士兵的想法。
  在印度蓝姆迦训练士兵时,史迪威构想出两个方案。第一,如果战役中有军士阵亡,他们的家人会得到军队的抚慰金。第二,士兵一旦伤重致残,会被送到专门的训练营,根据他们的情况教他们一门谋生技能,以便将来回中国后,这些残疾士兵也能继续生活。其实,他和普通士兵的关系很好,称他们是“我的孩子们”。
  环球人物杂志:所以外界对他尖酸刻薄的说法是一种误解?
  约翰:我和外祖父接触比较少,但父亲曾跟随他,对他比较了解。从我父亲的日记里,你就能知道他有多么崇拜我的外祖父——每天在那样的压力下还能做事。他曾说过,外祖父不会高声训人,只是用很专业的方法让你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直到后来,父亲看到《史迪威日记》时,才知道他曾经发过很多牢骚。
  人在写日记的时候,是带着情绪在里面的,并不一定就是当时说了那些话。可能很多人都是根据《史迪威日记》的内容评判他,觉得他尖酸、刻薄。我和史迪威的好几个在世的部下都聊过,他们口中的史迪威,脾气一点都不大。
  環球人物杂志:抗日战争已经过去那么久,到现在中国人对史迪威的评价还是很两极,你对这样的情况是否担忧?
  约翰:我并不是太担心别人批评史迪威。但我想帮助人们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你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背景和史迪威的表现,然后再去评价。
  历史充斥着流言,尤其在有了网络之后。比如最近,有新闻报道,说我提出要求,想在中国电视剧里出演外祖父。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一定会回答:不。我永远演不了外祖父,我也不会去演。但现在媒体报道竟然是我主动要求演……这个说法哪儿来的?我不知道。所以关于我外祖父的很多说法,也有可能是类似的、流传很广的错误。
  环球人物杂志:史迪威是美国的四星上将,你们的母亲、你们这一代,包括你们的子女辈,不少都是西点军校毕业,在军队服役。从军是家族的一个传统吗?
  约翰:我不知道如何去定义传统,只能从个人角度谈一点。在我们家,没有人是被逼着或建议去军队的。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高二时,我突然有了考入西点军校的想法。当然,当你生在一个将门之家,可能潜意识中也会有一些影响吧。
  如果要说有传统,那就是我会遵循我的祖辈、父辈为我们建立的价值观和标准。还有就是继续保持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其他文献
严重的失眠症长期困扰着马薇薇。隔着一道大玻璃窗,她从采访室里望了一眼办公大厅里迅速掠过的颜如晶,满怀艳羡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晶就是那种你上一秒还和她说着话,她下一秒就能睡着的人。面对这样的人,你的内心是崩溃的。而且她睡眠质量非常高,每天睡上五六个小时,全天精力充沛。”而马薇薇自己,这位在辩论场上杀气腾腾、人见人畏的“女王”,却时常因为休息不好而精神疲惫。咖啡、绿茶都帮不了她,喝完就心悸、晕
专访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教授凯普  在关键客户营销这个领域,80岁的诺埃尔·凯普可谓“神一样的存在”。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教授所著的《关键客户管理》一书,被业界视为“圣经”。他提出的营销要务和关键原则,曾帮助宝马、欧莱雅、通用等跨国企业走出困境。  凯普是来北京参加格局商学院营销创新论坛的。飞回美国前的最后一晚,他终于挤出时间,和《环球人物》记者畅聊他的营销秘笈。  营销的变与不变  虽然论坛
弟弟妹妹指责李显龙捞政治资本,他本人主张由国家处理  围绕一座百年老宅,新加坡“第一家族”的家事纠纷已公开化,并成为由内阁调查、在国会讨论的重大事件。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去世仅两年多,其子女李显扬、李玮玲就与兄长、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公开决裂,指责李显龙阻碍拆除父亲的故居,借此捞取政治资本。对新加坡来说,这不啻为一枚重磅炸弹,各界议论纷纷。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领导人的家事非小事,與新加坡的国事息
我听到很多人说:我们现在创业是不是已经晚了?不像当年马化腾、李彦宏创业那么容易,人家都做那么大了,我们还有什么机会呢?  创业说起来非常好听,但实际上,过程中有非常多的艰难困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失败一定是多于成功的。我这个人特别迷信“二八定理”,就是说,不管你投多少公司,做多少事情,最后的结果永远是20%成功的公司,赚了80%的钱。失败是个大概率的事情,而成功永远是个小概率的事情,失败者一定是多
去武汉参加堂妹,也就是伯父女儿的婚礼,亲妹夫带着女儿来机场接我。接过我手上的行李时,妹夫的目光在我身上多停留了几秒,脸上露出浮夸的笑容,笑得我心里一颤,满脸警惕。  上车后,妹夫迫不及待地招认:“姐,他们今天都想看你穿什么衣服。”我知道“他们”——我那些全身名牌的土豪家人。  我的外甥女無缝衔接上她爸的话题,说她为出席这婚礼,武装到了内衣,问我可知一件高档内衣要多少钱。我信口说400多。她撇了一下
金融诈骗、医疗陷阱、订餐隐患……近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几个事件,都让我想到两个概念——善经济和恶经济。我们一切经济行为和企业经营究竟应不应该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呢?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有意无意,每个人都不应该作恶,其中也包括企业的经营行为,都必须坚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然而,通过“谋财害命”的方式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和个人太多了。这么多年来,我们见证了太多假烟酒、假食品、假药品。当年的“毒奶粉
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大同小异,都有一个亲疏分寸问题。朋友与伙伴,前者较后者多了几分亲密与倚仗,后者较前者增了几许客气和矜持。从伙伴结为朋友,那是双方关系质的增进;从朋友变为伙伴,其中必有颇多难言之隐。  63岁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性。现在,她正全力备战9月大选。2013年,她所在政党的竞选纲领称美国是德国在欧洲以外“最重要的朋友”,德美友谊是德国国际关系的“基石”。但今年7月
1963年出生,黑龙江宝清人。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  “新华1949”是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一片老厂房,其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的新华印刷厂,现在已被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市文资办)就位于其中一栋楼上。2016年12月末,《环球人物》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 
6月下旬的呼和浩特,烈日炎炎。市区里脚手架、推土机随处可见,修路、建楼,热火朝天。这番景象,很容易让人想到11年前,刚从乌兰察布调到呼和浩特任市委书记的韩志然,在这里掀起的那场声势浩大、引来颇多非议的“旧城改造,大拆大建”运动。  如今,城市建设依旧在继续。但是,韩志然的仕途却以“严重违纪”的方式告终。6月23日召开的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鉴于韩志然严重违纪,决定免去其自治区十一届政
作为法国极右翼政党掌门人,她要冲击总统宝座,并誓言搞退欧公投  当玛丽娜·勒庞顶着巴黎初冬的寒意搬入第八区著名的时尚大街圣奥诺雷郊区街262号时,她的用意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就在同一条街的55号。作为法国极右翼国民阵线(下称国阵)主席、2017年总统大选候选人,勒庞在这里发起了向权力巅峰的最后冲刺。这一次,她信心爆棚,志在必得。  将父亲驱逐出党,但并未与极右翼真正“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