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筑城,城名成都,成都的确切纪年由此开始。
从此之后,成都之名,未曾更改,城址亦没有大的变动。
在这一方天赐土地上,成都走过2300年的历史,涵养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张弛有度、刚柔相济的人文性格。
很难想象,还有哪座城,能使居庙堂之高的官文化、处江湖之远的市井文化、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时尚年轻的现代元素如此和谐融洽地共存,而毫无违和感。
今日的成都,既古老,亦年轻;既安逸,又进取;既特性鲜明,又包容多样。
在全方位开放格局下,蜀道难成为历史,成都已获新的发展机遇,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希望。
天赐的幸福
10月的成都,已进入秋的尾巴。
各处街巷,行人不少,但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不见得杂乱。热门商业区,空气中还带着热辣的火锅味。
路上有初次到成都的,感叹于这里慢悠却有序的舒适感。这般评价,在“老成都”的心里,理所当然,成都就是这样的嘛。
魏明伦自认是个老成都,虽然内江出生,不过这位被贾平凹誉为“蜀中大鬼”的老学人,已在成都工作生活数十载。
今年78岁,魏明伦依然笔耕不辍。10月18日这天,他照例在成都市中心26层高的家中看书写作。
他的身形,比起百度上能检索到的年輕时的照片,已消瘦不少,但书卷气还在,仍旧精神矍铄,谈吐天马行空,情绪不加掩饰。说到兴头上时,还会舞动胳膊,提高声调,又或慢慢忘记体态,舒服地半躺入沙发里。
他喜欢谈论成都的吃食,“成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都能烹得香。”
说到激动处,他想引用谚语以证明成都生活之安逸闲适、吃食之丰富包容,但一时语塞,没能想出。
当晚,他终于记起,专门发来消息:“啊!当今谚语中,最美最高,渴求不得的是 ‘香饽饽 ’!”但是,“在成都人的味蕾里,‘饽饽’算什么东西?再香的‘饽饽’也是一般食物。”
魏明伦不仅在学理上,而且在情感上,都早已把成都作为巴蜀之地的绝对代表。
成都人以生活富足,天性乐观著称于世,魏明伦觉得,这是天赐的幸福,是刻在成都人的基因里,与生俱来的。
这“天”,并非某种玄妙的神秘力量,而应归功于成都的地理环境。
据说,没有多少人能有机会看到成都的全貌。由于“两山夹一平原”的地理格局,这座城市常笼罩在雾气烟霾之中。高耸的青藏高原东端止步于蜀,隆生的横断山脉、大巴山脉、巫山、大娄山,从西、北、东、南四面的合围下,将中部的四川盆地包裹。地势低陷的四川盆地,又在千百年的冲击作用下,涵养出肥沃的土壤。
而河网最稠密的成都,是四川盆地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成都的“天赐”可谓得天独厚。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盛赞成都环境之优美:“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的确,政局安定之时,文人雅士以游历成都为风尚,中原动荡之际,又纷纷以成都为避难所,如诗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居蓉三载,杜甫在成都留下了两百多篇描写此地的诗文。
“大文人多,小皇帝也多。”这是魏明伦对成都的评价,在他眼中,成都不仅是文豪偏爱之地,亦是帝王偏安之所。他曾就此谢过一副对联:
读史称奇,蜀国帝王皆小,文豪特大;问民解密,宝盆才子有缘,霸主不宜。
在这处养人的偏安之地,成都人的生活慢悠而富足。川菜、川剧、茶馆、麻将,每一样都是极平民的生活内容,而每一种生活内容,都能演绎出一种大众文化。成都,这座中国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城市,也因此,总是名副其实地成为各类“最幸福”“最舒适”之城。
乐呵的成都人,对这类荣誉,欣然接受。
其实,成都人敢想敢干,不唯在校院地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的成都人,创造过无数的第一次。
随时惊天动地
“老说成都是慢生活,但其实只说了一半,往往漏了后半句。”
10月17日,在风景如画的西南交大校区犀浦校区,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谈起成都,语速飞快。“成都人生活节奏慢,但工作起来,敢干敢拼。”
在他看来,成都人的慢生活与快工作,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改革开放,本来并非开放之前沿地带的成都,却后来居上,与时代发展相同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一点上,徐飞和魏明伦可谓不谋而合。这位“巴蜀鬼才”谈起成都人生活之安逸,不忘反复强调“不苟安”。不苟安的精神核心乃是不怠惰、懂变通。
魏明伦活出了这种精神。他的“巴蜀鬼才”之誉,“鬼”意在创作之大胆、多变。一生不墨守成规,敢想敢为,他既是戏剧领域急先锋、杂文闯将、也是现代骈文的拓荒者,并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开放的心。
谈起时下的年轻明星,记者感叹他竟能如此如数家珍,他会立马反诘:“我怎么会不懂!”
提到四川人郭敬明及其作品,老先生又流露出欣赏之意,“他是有才华的,代表了他的那个小时代。”
谈到兴味浓厚时,他会主动说“我可是穿越剧的鼻祖”。魏明伦早年创作的戏剧《潘金莲》引进了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法院女庭长、贾宝玉、武则天一众时空混杂的人物,惹起不少争议。但从未对他造成困扰 ,他还颇为自豪:“我就是颠覆时代、颠覆传统的人。” 话及此处,还会像小孩子一般夸耀自己的叛逆:“我已经快八十了,但不知道自己还会做出什么事来。”
魏明伦之“变”,不能不说受到巴蜀风气的感染。而成都人敢于变通,不墨守成规的风气在其他领域也大抵如此。
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南交大”)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比作科教界的“小岗村”,其困局之艰难、突破之大胆,变革之重要,都与当年安徽凤阳的村民实践类似。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是一帮学人,突破,在高校科研领域,他们想解决由产权不明晰而导致的高校科研转化困难。
资料显示,2013年、2014年专利转让与许可收入比,均不足1%。科研成果多束之高阁,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痛心疾首啊,”談及此,徐飞不禁皱眉,“大量的专利躺在那里睡大觉”。
而科研成果转化率之所以低,在于根据国家《专利法》第六条的规定,科研成果的产权不归属于研究者个人,而属于单位,亦属国有资产。
如此一来,许多公司对于科研成果的投资虽心向往之,但只能望而却步。因为公司对科研成果的投资一旦失败,就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样的结果,普通公司无法承担。
西南交大的黄楠教授研制出全世界领先的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能大大降低晚期血栓率,但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接触了70多家公司,却最终无果,就是此原因。
“尽管是百分之百国有,虽然国有资产没有流失,但也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百分之百就变成了百分之零。”徐飞校长感到无奈。
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只有让科研人员拥有产权,才能激发科研人员内在的主动性,创造性。
为突破这个困局,西南交大做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率全国之先,于2016年1月,推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西南交大九条”,重点解决科研人员职务发明的权属问题,使职务发明人和学校,成为职务科技的共同所有人。
产权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2010-2012年,西南交大只有7项专利完成了转化,而自2016年1月19日“混合所有制”出台后,近半年多时间内,已分割、确权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一百多项。有了西南交大的成功探索,成都市政府在2016年出台《支持在蓉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俗称“成都十条”。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在西南交大倡议下,四川省人大代表团提交议案,建议将《专利法》第六条的职务发明权属由“单位所有”,修订为单位与职务发明人“约定所有”。
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越来越多的成都高校落地发芽。目前,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成都高校都已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同其他10所高校、研究所共同组建成都市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联盟将着力于继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促进高校院所高端创新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后的科技体制改革,也将成为成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关键,以及完成成都建设西部科技中心的核心命题。在未来,城市和高校院共生共赢的局面可期。
其实,成都人敢想敢干,不唯在校院地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的成都人,创造过无数的第一次。
“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也将借此走向世界,走向更远的未来。
更重要的期许
历史上,成都多为小政权的偏安之所,或中原政权的大后方。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城市成为开放的前沿地带,相对来说,成都依然是后方。
“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现如今,随着通讯、交通的高度发达,蜀道难的问题,根本上就颠覆掉了。”徐飞对成都的未来充满信心,言及此,面露欣慰,“一旦交通的劣势得到克服,成都的后发优势就会变得非常明显。”
“后发”更多的是就经济而言的,成都的形象并不是一个“暴发户”,因为这是一座有着浓浓人文底蕴的城市。
尤其近来的考古又为成都赋予了新的力量,在文明的起始,成都已占一席。
14年前,两台挖掘机在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挖出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文化奇迹。那是一处商周时代遗址,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
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同一时期遗址中最为密集的象牙、数量最为丰富的金器和玉器。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太阳神鸟金箔,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主图案。金沙遗址的发现,把成都城市史提前到了3000年前。
在徐飞看来,成都可以在未来走得很远,正是基于此文化根基。深厚的文化基础,给成都提供了充分的自信和能力,而成都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孕育于此。
对此,天府文化研究院的谭平院长同样乐观。在他看来,成都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经常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性城市,也使“中国制造”最先出现在国际市场。如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今阿富汗)看到从身毒(古印度)转卖过去的蜀布、邛杖,都是成都工商业完成的。
凭此可说,成都的历史不仅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世界的历史。
如今的成都,也正以世界文化名城的姿态,挺进新时代。接续绵长的历史脉络,通过“三城三都”城市标识的建设,未来的成都,将不仅是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还是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也将借此走向世界,走向更远的未来。
当然,在千万当地老百姓心中,对成都还有一个重要的期许:一座地球上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
外在的评价指标不足为训,幸福与否,在乐观富足的成都人心中,也许早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