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设计师,王平仲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12平方米的蜗居改造成了“豪宅”。他不单单改变了一所建筑的设计,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了尊严
上海。四川北路。一个老石库门住宅区里,穿过几个巷子,在弄堂的最里端,两座房子的夹缝之中还有一座老旧而逼仄的房子。三代五口人就住在这个原本阴暗的百年老房里。但设计师王平仲用两个月时间的修缮,让这个原本阴暗的角落爆得大名。不久前,一则“12m2蜗居爆改成3层豪宅”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反差让网友们称奇。这座房子是在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第二季第三集里呈现出的一个个案,“夹缝中的家”。
王平仲喜欢挑战这种小空间。“人家的条件都这样了,还怀抱生活的希望。如果把它都改造了,条件更好的人更应该有信心去生活。”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上,王平仲在业内早有名气,只是上了真人秀后逐渐被公众熟知。在改造了那个“夹缝中的家”之后,找来的人更多了,但他每年接的设计案早已饱和。他仍然觉得,做设计就是“谈恋爱”,只接合适的案子。
“一条线画下去,会影响一个家庭20年的幸福”
这个夹缝中住着五口人,经济条件不宽裕,男主人周渊还患有遗传型血友病,已经难以行走。这个小房子其实有三层楼,但每层只有12m2左右,一楼为厕所和与隔壁邻居共用的楼梯,二三楼才是卧室。三面都有房子夹着,其实,甚至这个房子就是利用周围房屋的外墙,只造了正门的一面墙而建成的。
“不光是房子在夹缝当中,我们的生活也是在夹缝当中。”男主人周渊在节目中叹息道。他的儿子周俊宇逐渐长大,但他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睡觉的地方。孩子要是去父母床上睡,行动不便的周渊就只能睡地板;去祖父母的床上睡,爷爷又只能蜷着身子躺进柜子里。“我应该睡在哪里呢?”周俊宇问。另外,这个7岁的孩子也没地方写作业。
一年前,王平仲就接下了这个案子,但因为邻居阻挠等原因而搁浅。
“一方面是考虑到上面这个因素,不靠谱,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第二个是因为做这个节目有时间期限,我也没想到这个房子的问题特别多,后来拆掉才知道里面长什么样子。”王平仲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个住宅就像一个炸药库,巷子其他住户的煤气管道都在这里分支,另外还有老化的电线、自来水管,整个管线跟蜘蛛网一样密集。
王平仲去街道办、煤气公司协调,还得争取周围住户的同意,然后进行管道改造。一楼原来为两户公用楼梯,他决定将其分开而各自拥有独立的楼梯,最后他干脆将邻居所住的楼房一起改造了。在三楼天台搭建屋顶排水沟时,工人施工时,还遭到了邻居阿婆扔砖头的抗议。
前后改了16稿方案,协调周围住户也成了这个设计师不得不干的活。用了两个月时间,从拆掉旧墙到重现布置厨房、卧室、厕所,楼梯锯齿形的盘旋并有为周渊量身打造的扶手,甚至从本以狭窄的空间里做出了一道液压电梯。利用天井的改造,将之前漏雨的情况变成了玻璃折射的阳光房,正门的外墙也用钢化玻璃改造,整个房子变得敞亮。室内的家具也重新打造,周俊宇还有了书桌,拉伸下来又成了自己独立的床。
周渊一家从阴暗逼仄的住房条件变成了敞亮、精致的小洋房。而百年的老青砖也被部分保留下来,作为变迁的印记。
在迎接住户回家的那一天,周渊的母亲抱着王平仲表示感谢,周渊的妻子惊讶于巨大的改变,而周渊坐上电梯自如地上下楼,几乎摆脱了曾经那个“牢笼”。
但外观的漂亮并非王平仲的所有目的。“我们做设计是大刀阔斧地做空间。”王平仲说,“一个建筑不在于它的外表多漂亮,里面多精细,而在于人进去了,人和空间有对话。”除整个布局之外,他会根据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打造家具和装饰。
哪些是固有的观念,哪些是要尊重的,哪些是必定要修正的,都得花时间去剖析。“一张图要考虑很多东西,画图本身不难。”王平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看图十分仔细,每一条线都是有意义的,一条线下去可能会影响一个家庭未来20年的幸福。”他和自己的团队经常讨论,这些线的意义或者支撑画一条线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不要只是关心,要去做事情
设计可以改变生活,展示设计力的量可以到什么程度,这是王平仲和这档家居真人秀节目共同的目标。“漂亮的外观,只是设计的一点皮毛而已。”王平仲坐在办公室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怎样展示这个力量,观众多少也能看出来。”
王平仲所在的设计公司是他一手创立的,但在名片上只印着“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的头衔,虽然他的公司已经有十几位设计师。
“我不希望做一个企业,我希望做一个专业的设计公司。”王平仲说,“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是,只认人、不认头衔,设计行业是创造性的产业。”他之前在伦敦工作时,连名片都不用。
出生于台湾,先后毕业于东海大学和伦敦大学设计专业的王平仲,在2002年来到上海时,还很不习惯的这里的环境。“很奇怪的事情,人家名片上都印着一大堆头衔,太虚了。对我来说,你是谁不重要,你要做什么比较重要。”他说。
事实上,在做“夹缝中的家”时,王平仲公司的其他业务也没办法放下。“有一段时间,每天睡两三个小时,就算节目做完了,我们还得‘还债’,之前答应过客户的事情被稍微拖了一下。”他说,有一次外地客户体谅他的忙碌,直接让工程部、做水电、空调系统之类的负责人开几个小时的车来上海开会,开完会后一群人又得返回。
“他们也看过这个节目,觉得很棒。虽然他们做的是商业性项目,但也很支持我做公益的案子。”王平仲说。
“一个人应该要关心些时事。但很多东西不要只是关心,要去做一些事情,行动力更重要。”王平仲说,比如自己参加这个电视节目的原因。最初还是《非常惠生活》的时候,电视台的人通过设计杂志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做一个公益性质的家居节目。他此前也没看过这节目,甚至连名字都还没搞清楚,就答应下来。
上海。四川北路。一个老石库门住宅区里,穿过几个巷子,在弄堂的最里端,两座房子的夹缝之中还有一座老旧而逼仄的房子。三代五口人就住在这个原本阴暗的百年老房里。但设计师王平仲用两个月时间的修缮,让这个原本阴暗的角落爆得大名。不久前,一则“12m2蜗居爆改成3层豪宅”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反差让网友们称奇。这座房子是在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第二季第三集里呈现出的一个个案,“夹缝中的家”。
王平仲喜欢挑战这种小空间。“人家的条件都这样了,还怀抱生活的希望。如果把它都改造了,条件更好的人更应该有信心去生活。”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上,王平仲在业内早有名气,只是上了真人秀后逐渐被公众熟知。在改造了那个“夹缝中的家”之后,找来的人更多了,但他每年接的设计案早已饱和。他仍然觉得,做设计就是“谈恋爱”,只接合适的案子。
“一条线画下去,会影响一个家庭20年的幸福”
这个夹缝中住着五口人,经济条件不宽裕,男主人周渊还患有遗传型血友病,已经难以行走。这个小房子其实有三层楼,但每层只有12m2左右,一楼为厕所和与隔壁邻居共用的楼梯,二三楼才是卧室。三面都有房子夹着,其实,甚至这个房子就是利用周围房屋的外墙,只造了正门的一面墙而建成的。
“不光是房子在夹缝当中,我们的生活也是在夹缝当中。”男主人周渊在节目中叹息道。他的儿子周俊宇逐渐长大,但他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睡觉的地方。孩子要是去父母床上睡,行动不便的周渊就只能睡地板;去祖父母的床上睡,爷爷又只能蜷着身子躺进柜子里。“我应该睡在哪里呢?”周俊宇问。另外,这个7岁的孩子也没地方写作业。
一年前,王平仲就接下了这个案子,但因为邻居阻挠等原因而搁浅。
“一方面是考虑到上面这个因素,不靠谱,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第二个是因为做这个节目有时间期限,我也没想到这个房子的问题特别多,后来拆掉才知道里面长什么样子。”王平仲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个住宅就像一个炸药库,巷子其他住户的煤气管道都在这里分支,另外还有老化的电线、自来水管,整个管线跟蜘蛛网一样密集。
王平仲去街道办、煤气公司协调,还得争取周围住户的同意,然后进行管道改造。一楼原来为两户公用楼梯,他决定将其分开而各自拥有独立的楼梯,最后他干脆将邻居所住的楼房一起改造了。在三楼天台搭建屋顶排水沟时,工人施工时,还遭到了邻居阿婆扔砖头的抗议。
前后改了16稿方案,协调周围住户也成了这个设计师不得不干的活。用了两个月时间,从拆掉旧墙到重现布置厨房、卧室、厕所,楼梯锯齿形的盘旋并有为周渊量身打造的扶手,甚至从本以狭窄的空间里做出了一道液压电梯。利用天井的改造,将之前漏雨的情况变成了玻璃折射的阳光房,正门的外墙也用钢化玻璃改造,整个房子变得敞亮。室内的家具也重新打造,周俊宇还有了书桌,拉伸下来又成了自己独立的床。
周渊一家从阴暗逼仄的住房条件变成了敞亮、精致的小洋房。而百年的老青砖也被部分保留下来,作为变迁的印记。
在迎接住户回家的那一天,周渊的母亲抱着王平仲表示感谢,周渊的妻子惊讶于巨大的改变,而周渊坐上电梯自如地上下楼,几乎摆脱了曾经那个“牢笼”。
但外观的漂亮并非王平仲的所有目的。“我们做设计是大刀阔斧地做空间。”王平仲说,“一个建筑不在于它的外表多漂亮,里面多精细,而在于人进去了,人和空间有对话。”除整个布局之外,他会根据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打造家具和装饰。
哪些是固有的观念,哪些是要尊重的,哪些是必定要修正的,都得花时间去剖析。“一张图要考虑很多东西,画图本身不难。”王平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看图十分仔细,每一条线都是有意义的,一条线下去可能会影响一个家庭未来20年的幸福。”他和自己的团队经常讨论,这些线的意义或者支撑画一条线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不要只是关心,要去做事情
设计可以改变生活,展示设计力的量可以到什么程度,这是王平仲和这档家居真人秀节目共同的目标。“漂亮的外观,只是设计的一点皮毛而已。”王平仲坐在办公室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怎样展示这个力量,观众多少也能看出来。”
王平仲所在的设计公司是他一手创立的,但在名片上只印着“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的头衔,虽然他的公司已经有十几位设计师。
“我不希望做一个企业,我希望做一个专业的设计公司。”王平仲说,“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是,只认人、不认头衔,设计行业是创造性的产业。”他之前在伦敦工作时,连名片都不用。
出生于台湾,先后毕业于东海大学和伦敦大学设计专业的王平仲,在2002年来到上海时,还很不习惯的这里的环境。“很奇怪的事情,人家名片上都印着一大堆头衔,太虚了。对我来说,你是谁不重要,你要做什么比较重要。”他说。
事实上,在做“夹缝中的家”时,王平仲公司的其他业务也没办法放下。“有一段时间,每天睡两三个小时,就算节目做完了,我们还得‘还债’,之前答应过客户的事情被稍微拖了一下。”他说,有一次外地客户体谅他的忙碌,直接让工程部、做水电、空调系统之类的负责人开几个小时的车来上海开会,开完会后一群人又得返回。
“他们也看过这个节目,觉得很棒。虽然他们做的是商业性项目,但也很支持我做公益的案子。”王平仲说。
“一个人应该要关心些时事。但很多东西不要只是关心,要去做一些事情,行动力更重要。”王平仲说,比如自己参加这个电视节目的原因。最初还是《非常惠生活》的时候,电视台的人通过设计杂志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做一个公益性质的家居节目。他此前也没看过这节目,甚至连名字都还没搞清楚,就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