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合作,建立同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其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发展策略。信任是合作关系的基础,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培养企业间的信用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所以中小企业供应链要想长足的发展,应该从建立信任机制着手,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合作关系。本文在分析信任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信任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了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信任机制。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信任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不够完善,合作伙伴间信任程度也不高。因此,中小企业供应链要想有更好发展前景,就要不断完善其合作关系,在合作伙伴间建立信任机制,提高合作伙伴间信任度,确保整个供应链形成多赢的协同效应。
一、信任概述
(一)信任的含义
信任(Trust)对于交易双方来说,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任的实质——诚实、 可靠、开放、公平合作以及遵守已达成的合同或协议条款;二是信任建立的过程,即合作双方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说信任就是做承诺要做的事。具体说来,信任包含:(1)坚持较高的行为标准,如诚实、开放、公平、守信、说话算数;(2)交易方过去的实际合作经验与表现;(3)坚持合同的各项条款;(4)积极向上的合作态度,如信息共享、联合开发产品;(5)超越合同的理解等。
(二)信任在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1)信任可以缩减交易成本。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合作伙伴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备等诸多因素,可能存在逆向选择、败德行为等问题的出现。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对合作关系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随着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仅有激励和监督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来减少合作中的激励与监督成本。
(2)信任可以增进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合作。除了成本因素之外,监督机制既损害了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同时也损害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增强信任的培养将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加强在不可预知的事件发生时双方的责任感。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注重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信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信任会提高整个供应链快速响应的能力。首先,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来说,信任意味着双方遵守合同,即按时交货、按时付款、保持持续的高质量、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其次,信任具有超越合同之上的灵活性,即合作企业间可以交换商业信息、承诺非正式的理解、准备在任何时候就合同条款进行新的谈判等等。最后,信任还同时具有超越合同之外的灵活性,即合作企业间可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有所出入、在特殊状况下提供帮助、愿意忽略偶然的缺陷。总之,彼此信任提高了供应链快速响应的能力。
(4)信任可以使企业间长久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供应链企业间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互信任的,意味着它们对彼此的合作是满意的,那么它们都没必要重新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就减少了由此产生的成本,企业间可以长久保持合作关系,这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是有益的。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信任机制的构建
1.提升企业自我信任度。企业加入供应链的前提条件是树立自我可信任形象。一个可信任企业在争取加入供应链的过程中,要想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建立自我可信任形象是必须要做到的,通过信息传递获取合作伙伴的了解与信任。
2.慎重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而言,在供应链形成初期,就应充分考虑信任这一因素,选择自己信任的企业来构建合作关系,而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考核、求证为支撑,对于已经成为合作伙伴的企业,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其他成员企业对整个供应链保持信任度。
3.建立重复博弈的合作。供应链中的信任关系是成员之间互相诱导的过程,只有长期持续、相互诱导关系才能进一步转化成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合作各方彼此间要有积累一段时间的交易经验,重复交易才能使其更了解合作企业,建立信任关系才会更可靠。从长远利益来看,只有重复博弈才会产生合作的结果,形成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真正达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共赢”。
4.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会使得供应链产生一种整合效应,会获得比非合作状态下更大的利益。在长期重复博奕中,只有长期收益超过短期收益时,博奕双方才可能采取长期合作战略。所以,利益分配的公平有助于信任关系的加强。
5.建立共赢的信用运行机制。建立快而有序的转化制度、互惠互利的强化机制、优胜劣汰的优化机制。将供应链总体战略目标细分化以使合作各方分工明确、权责明确,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决策制度、分配制度、运作制度,让强烈的合作意愿转变成合作过程中彼此信任。信用就是一种具有专用性的无形资产。
6.促进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学习、交流。供应链成员企业间要经常的进行团队学习及培训,团队学习包含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随着具有不同专业知识技能的成员间知识交流和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增强了成员之间对彼此技术知识能力的掌握和了解,同时还使自身的知识技能获得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辉,李向阳.徐宣国.基于信任的供应链伙伴关系维系管理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4).
[2]刘雪梅.论供应链合作伙伴信任机制的建立[J].消费导刊·管理视野,2008(12).
[3]殷茗,赵蒿正.基于制度的供应链协作信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4).
[4]郑传均,邢定银.知识型联盟中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7,15(2).
[5]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丽杰(197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从事企业管理理论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40。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信任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不够完善,合作伙伴间信任程度也不高。因此,中小企业供应链要想有更好发展前景,就要不断完善其合作关系,在合作伙伴间建立信任机制,提高合作伙伴间信任度,确保整个供应链形成多赢的协同效应。
一、信任概述
(一)信任的含义
信任(Trust)对于交易双方来说,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任的实质——诚实、 可靠、开放、公平合作以及遵守已达成的合同或协议条款;二是信任建立的过程,即合作双方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说信任就是做承诺要做的事。具体说来,信任包含:(1)坚持较高的行为标准,如诚实、开放、公平、守信、说话算数;(2)交易方过去的实际合作经验与表现;(3)坚持合同的各项条款;(4)积极向上的合作态度,如信息共享、联合开发产品;(5)超越合同的理解等。
(二)信任在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1)信任可以缩减交易成本。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合作伙伴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备等诸多因素,可能存在逆向选择、败德行为等问题的出现。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对合作关系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随着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仅有激励和监督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来减少合作中的激励与监督成本。
(2)信任可以增进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合作。除了成本因素之外,监督机制既损害了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同时也损害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增强信任的培养将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加强在不可预知的事件发生时双方的责任感。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注重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信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信任会提高整个供应链快速响应的能力。首先,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来说,信任意味着双方遵守合同,即按时交货、按时付款、保持持续的高质量、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其次,信任具有超越合同之上的灵活性,即合作企业间可以交换商业信息、承诺非正式的理解、准备在任何时候就合同条款进行新的谈判等等。最后,信任还同时具有超越合同之外的灵活性,即合作企业间可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有所出入、在特殊状况下提供帮助、愿意忽略偶然的缺陷。总之,彼此信任提高了供应链快速响应的能力。
(4)信任可以使企业间长久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供应链企业间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互信任的,意味着它们对彼此的合作是满意的,那么它们都没必要重新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就减少了由此产生的成本,企业间可以长久保持合作关系,这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是有益的。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信任机制的构建
1.提升企业自我信任度。企业加入供应链的前提条件是树立自我可信任形象。一个可信任企业在争取加入供应链的过程中,要想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建立自我可信任形象是必须要做到的,通过信息传递获取合作伙伴的了解与信任。
2.慎重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而言,在供应链形成初期,就应充分考虑信任这一因素,选择自己信任的企业来构建合作关系,而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考核、求证为支撑,对于已经成为合作伙伴的企业,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其他成员企业对整个供应链保持信任度。
3.建立重复博弈的合作。供应链中的信任关系是成员之间互相诱导的过程,只有长期持续、相互诱导关系才能进一步转化成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合作各方彼此间要有积累一段时间的交易经验,重复交易才能使其更了解合作企业,建立信任关系才会更可靠。从长远利益来看,只有重复博弈才会产生合作的结果,形成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真正达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共赢”。
4.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会使得供应链产生一种整合效应,会获得比非合作状态下更大的利益。在长期重复博奕中,只有长期收益超过短期收益时,博奕双方才可能采取长期合作战略。所以,利益分配的公平有助于信任关系的加强。
5.建立共赢的信用运行机制。建立快而有序的转化制度、互惠互利的强化机制、优胜劣汰的优化机制。将供应链总体战略目标细分化以使合作各方分工明确、权责明确,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决策制度、分配制度、运作制度,让强烈的合作意愿转变成合作过程中彼此信任。信用就是一种具有专用性的无形资产。
6.促进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学习、交流。供应链成员企业间要经常的进行团队学习及培训,团队学习包含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随着具有不同专业知识技能的成员间知识交流和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增强了成员之间对彼此技术知识能力的掌握和了解,同时还使自身的知识技能获得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辉,李向阳.徐宣国.基于信任的供应链伙伴关系维系管理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4).
[2]刘雪梅.论供应链合作伙伴信任机制的建立[J].消费导刊·管理视野,2008(12).
[3]殷茗,赵蒿正.基于制度的供应链协作信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4).
[4]郑传均,邢定银.知识型联盟中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7,15(2).
[5]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丽杰(197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从事企业管理理论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