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6日,印度宣称再次成功进行一次反导拦截试验(题图)。这是印度PAD反导系统的第二次成功拦截,也是印度自主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三次成功。这一消息使人们再次震惊——初次进行反导技术开发的印度,成功率竟然达到100%,远高于从冷战时代就开始这一工作的美国。而印度如此大动干戈,防御的又是谁呢?印度自主导弹防御系统到底怎么样呢?
发展历程
1996年8月,印度国防部公布的年度国防报告指出,印度有必要推行导弹防御战略,将初级防空网提升为具有一定反导能力的防空系统。为此,印度政府不仅在2001年率先呼应布什政府的导弹防御计划,还在2002年派专家观摩了美国在科罗拉多州进行的导弹防御模拟演练。几乎与此同时,印度提出了采购俄罗斯S-300、美国“爱国者”和以色列“箭”式系统的多种反导建设方案。考虑到技术潜力和政治环境,印度对“箭”式系统情有独钟。
引进装备早在2001年10月,印度国防部就派出一个四人专家组抵达特拉维夫,向以色列方面提交了方案,准备购买美以联合研制的“箭”2反导系统。由于该系统由美国和以色列共同开发,美国波音公司占到“箭”2导弹大约35%份额,只授权以色列国防军使用,而美国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之后对其进行了严厉制裁,因此此举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不过,印度利用“9-11事件”后美印关系缓和之机,最终引进了两套“箭”式反导系统中的EL/M-2080“绿松”警戒与火控雷达。之所以选择“绿松”雷达作为突破口,是因为该雷达基本由以色列技术研发,拦截弹等则以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为主导。“绿松”雷达的引进成为印度反导系统发展的起点。此后,在以色列、法国以及美国的帮助下,印度开始独立研制自己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2002年7月,印度国防部官员约根德拉·纳拉因透露,在过去的三四年里,印度一直与以色列就反导系统引进进行谈判,引进的“绿松”雷达一直用于“高级研究”。实际上印度在考虑到外界的反对态度后。已经开始从引进装备转向秘密引进反导技术,并与以色列开展了反导技术合作。
引进技术以色列的反导技术主要集中在“箭”式系统上。该系统最早源于美国政府批准拨款计划,研制工作从i988年开始。第一代的“箭”1外形尺寸大、体积笨重、机动性差,遭各方否定,后在2000年3月改进出“箭”2。新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并将导弹的拦截高度和距离提高到原来的两倍,分别达到50和100千米,性能超过了美国当时的“爱国者”导弹。“箭”2使以色列成为了第一个具有制造专门用途的战区反导导弹的国家。为进一步提高“箭”2性能,以色列在2003年2月邀请印度投资“箭”式反导系统,印度当即就制订了投资1亿美元的计划,但考虑到外界反应,该计划转为秘密状态。以色列介入印度导弹计划除了经济因素外,主要还考虑到两国共同反对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的立场。
以色列的介入,使印度几近搁浅的导弹计划再次复苏。2004年以后很久没有消息的印度“阿卡什”(蓝天)防空导弹、“毒蛇”反坦克导弹和“三叉戟”防空导弹等计划突然繁忙了起来,试验接连取得成功。此外,以色列还参与了印度轻型战斗机和无人机等多项主要国防研究与开发计划。
为TN好地协调外来技术在导弹防御方面的应用,印度国防参谋部在2004年8月成立了一个由一名中将牵头的专门委员会,专职负责进行导弹防御技术和装备方面的具体研发和采购。在该组织协调下,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0)在以色列IAI公司的协助下,参考以色列“箭”2反导系统的设计,开始研制具有本国特色的反导系统。这就是“先进防空导弹”(AAD)和“大地防空导弹”(PAD)系统。
自主发展外界很久就猜测印度所谓的反导系统以“箭”式导弹系统为核心,但没有想到的是印度并没有直接引进,而是采用了引进技术的方式。目前,印度已有以色列“绿松”和法国“马斯特”陆基预警雷达,这两种雷达一直都没有实际部署,而用于新型反导拦截弹的试验。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声称已经对“绿松”雷达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跟踪速度超过3000米,秒的中程弹道导弹。印度在以色列的帮助下还同时开发了用于低层防御的“先进防空导弹”(AAD)和高层防御的“大地防空导弹”(PAD)两种反导系统。其中,AAD是融防空反导为一体的全新防御系统,而PAD是在印度自主开发的“大地”2地地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导拦截弹。目前印度已经开展这两种拦截导弹的工程测试,分别在2006年11月和2009年3月进行了PAD导弹的拦截试验,2007年12月完成了AAD导弹的首次拦截试验。按照计划,印度DRDO在未来2-3年内还将进行五次发射测试,以检验导弹在各种条件下的可靠性。下阶段试射目标是同时发射AAD导弹和PAD导弹,同时拦截不同高度的导弹。
印度军方希望该系统完成试验后能大批量生产,并在2010年正式服役,以形成印度自主的“双层”反导拦截系统,并与s-300和可能的“爱国者”PAC-3及海基“宙斯盾”系统构成全方位的反导拦截系统。
系统组成
印度所谓的“双层”反导拦截系统主要包括AAD和PAD导弹防御系统,火箭技术基本源于印度DRD0组织,警戒及火控系统采用以色列和法国现有装备,导引头和弹头控制技术则受益于以色列。
AAD(Advanced Air Defence)按照印度DRDO的说法,AAD导弹完全是自主研制的全新产品,与以往外界所知的印度导弹没有关系。该弹长7.5米,质量约为1.2吨,直径小于0.5米,弹体尾部安装了两组弹翼,其中主弹翼的面积较大,配合弹尾的推力矢量喷嘴,能有效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AAD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飞行速度达到4~6马赫,射程达200千米(反飞机),既可摧毁高速飞机,也能摧毁飞行高度仅50米的低空目标,再加上由轮式卡车机动发射,可覆盖相当广阔的区域。
PAD(Prithvi Air Defence)PAD是高层拦截弹,是在印度“大地”2地地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弹采用两级助推器。第一级的动力系统是两个液体燃料箱,第二级则采用了固体推进剂。导弹全长10~12米,最大拦截高度可以达到80千米,拦截范围超过100千米(反导弹)。制导采用惯性导航和中段修正,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使导弹实现自导引。导弹还可以与陆基和空基雷达系统通过保密数据链进行数据交换。据称PAD能够拦截速度为5马赫,射程为300~2000千米级的弹道导弹。该系统拥有移动发射装置,具备高度机动性。
预警/指控系统印度自主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指控系统基本使用引进于法国和以色列的现有产品。AAD系统采用法国泰利斯集团的“马斯特”-A(Master-A)多功能三坐标雷达。这 是一种工作在E/F波段的固态防空雷达,在仰角方位上采用电子扫描方式,最大探测距离460千米,能同时跟踪200个目标,可探测飞行速度达13倍音速的中程弹道导弹,从而使AAD拦截弹可在来袭导弹飞行的助推段、中段和末段进行拦截。PAD导弹系统采用改进后的以色列“绿松”远程跟踪雷达和火控雷达,能够在600千米的距离上跟踪200个目标。
这两种系统都由多辆发射车、雷达、发射控制中心(LCC)和。任务控制中心(MCC)组成。任务控制中心接收从各个传感器(如雷达、卫星等)传递的信息,通过10台计算机同时运转。MCC通过网络与系统的其它部分相连执行目标分类、目标分配和杀伤评估任务,确定拦截弹的数目以确保杀伤概率。MCC在执行完所有的任务后将目标分配给连级发射控制中心。发射控制中心开始根据雷达上接收的目标速度、高度和飞行路线等信息,计算发射拦截弹的发射时间。LCC准备发射导弹,并开始地面制导计算,在拦截弹发射后通过数据链从雷达上提供目标数据。当拦截弹接近目标导弹时,拦截弹启用主动雷达导引头搜寻目标导弹并拦截目标。两种系统未来可能集成到同一发射控制中心中,以实现对同一(批)目标的多次拦截,提高拦截概率。
性能分析
从印度自主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可以看出,该系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本国导弹技术,与目前各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双层拦截,但技术水平有限印度在导弹防御系统的构建上参考了以色列模式。以色列构建的就是双层配置防御体系,分别由“箭”式和“爱国者”担负高空和低空防御。应该说,目前PAD和AAD分别扮演着“箭”式和“爱国者”的角色。如果从拦截方式和性能来看,AAD更接近于早期的“箭”式,而不像印度自己所称其性能超过PAC-3。虽然两者作战性能参数接近,但从照片看,它并没有PAC-3和THAAD弹头下方的一系列姿控发动机喷嘴。THAAD系统的KKV(动能杀伤拦截器)设计有姿控系统,有单独的氧化剂箱、推进剂箱、增压剂箱和姿控发动机。姿控发动机主要用于弹头的俯仰与滚动控制。因此,AAD很可能采用类似PAC-2的技术,只是在末段增加了锁定装置,这就是印度人所说的与众不同的技术突破。PAD的作战参数更接近于改进的“箭”2系统,而且很可能增加了以色列正在开发的“箭”3技术,拦截方式类似美国早期的“大气层内高空防御拦截弹”(HEDI)。印度在PAD第一次试验时将其称为AXO(大气拦截系统),这表明其拦截高度在100千米内。而后拦截试验中的最大拦截高度为80千米,参数更接近以色列正在开发的“箭”3系统,可拦截射程2000千米的导弹。从照片来看,PAD是将“大地”2导弹弹头换装成带有二级火箭的拦截战斗部,战斗部黑色头锥体罩很可能为碳纤维材料,内部为雷达天线,侧面有明显的矩形导引头观测窗口,估计为蓝宝石板,内装红外导引头。在外观上,PAD比8.5米长的“大地”2导弹要长出2米多,外形似乎更加协调,加长的部分应该主要是二级固体燃料发动机,以使PAD弹头能达到更高的高度,并将弹头加速到拦截所必要的速度。就高层拦截来说,其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印度的需要,但以采用液体燃料的“大地”2导弹作为第一级,其作战准备前需要加注,这会降低整体反应性能。而且,这种固液混合型拦截弹,在目前各国的反导拦截导弹中还不多见。虽然该导弹情况还较为模糊,但液体燃料导弹不但加注时间长,作战保障复杂,而且其燃烧效率低,同样体积的导弹,起飞加速性明显低于固体燃料导弹,这就延长了拦截时间,使第二次拦截的可能性变小,这将限制PAD导弹的拦截能力。
利用现有技术,但整体兼容性低从印度反导系统的发展和组成来看。印度反导系统充分利用了国内外现有技术。例如,AAD系统采用法国的“马斯特”-A多功能三坐标雷达,PAD系统采用以色列的“绿松”远程跟踪雷达,PAD拦截弹是在印度“大地”2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AD拦截弹是印度在以色列帮助下开发的。这种引进组合的发展方式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技术风险,使印度几乎一夜之间进入了世界导弹防御俱乐部。但由于整个系统的技术体系混乱,而且还要与S-300、PAC-3和“宙斯盾”等俄美反导装备配合使用,这使印度反导系统保持了印度装备万国博览的作风,将使其在未来反导作战中出现难以兼容的问题,直接影响系统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
核心技术水平高,但自主能力低 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由于采用了直接引进方式,因此其技术水平非常高。例如,PAD和AAD技术的前身“箭”式导弹在飞行初段采用惯性制导,在中段用指令加以修正,在飞行末段使用被动红外导引头,还装备一个主动雷达导引头,用于防御低空导弹。“箭”式导弹的火控系统采用L波段相控阵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绿松”搜索雷达可将敌方导弹从发射到被发现的时间缩短70%左右,导弹的飞行马赫数为9,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防空导弹,如果首枚“箭”式导弹拦截失败,第二枚“箭”式导弹还有时间进行再拦截。此外,“箭”式导弹防御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较高的机动部署能力。正是由于技术水平很高,印度无法自主开发,只能整部件引进。为改变这一状况,印度正在动员全国的技术力量学习、消化和开发自主的系统部件。其中,印度防御研究和发展试验室负责任务控制软件,RCI研究中心开发导航机电作动系统和主动雷达导引头,国防先进系统试验室承担助推器喷气导流控制片试验,高能材料研究试验室研制导弹推进剂,拦截器则由班加罗尔的电子设备与雷达研究所(LRDE)制造。但印度防务研究所主任桑塔南透露,印度导弹防御项目最致命的弱点是本国工业基础太差,即使有以色列现成的技术,与拦截导弹有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陀螺仪等关键零件在印度兵工厂里也根本加工不了,只能依赖从俄罗斯和以色列进口。
拦截概率高,但试验缺乏科学性 目前,AAD和PAD反导系统共进行了三次拦截试验,试验拦截概率高达100%,印度方面甚至乐观地认为工程拦截概率能达到99.8%,这比世界上任何反导拦截系统都要高,甚至超过了其技术老师“箭”式系统。超乎常规的“好”引起了外界普遍质疑。实际上从具体情况来看,三次试验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PAD的第一次试验是在2006年11月27日,试验采用了“大地”2导弹作为靶弹,分别从相距约83千米的昌迪普尔海上军事基地和惠勒岛发射场发射靶弹和拦截弹,拦截弹在孟加拉湾上空48千米高空将靶弹击落。第二次试验是在2009年3月6日,印度海军从位于孟加拉湾的一艘军舰上发射了一枚改装的“丹努什”弹道导弹,模拟了1500千米射程弹道导弹的再入段,靶弹接近奥里萨邦海岸时,PAD拦截弹在80千米高空将其摧毁。AAD的唯一一次试验是在2007年12月6日,当时印度从昌迪普尔试验场发射了 1枚“大地”靶弹。很快孟加拉湾惠勒岛上的“马斯特"-A雷达发现目标,并将数据传送到任务控制中心(MCC),NEE计算目标导弹的弹道后,将发射指令分配给发射架上的AAD导弹,靶弹升空2分40秒后,AAD拦截弹发射升空,并在15千米的高空以4马赫的速度与3马赫速度的靶弹遭遇并爆炸,直接摧毁目标,雷达跟踪信息表明靶弹被爆破为多个碎片。还有消息称,在指挥对“大地”导弹拦截的同时,“马斯特”-A雷达还指挥另1枚AAD导弹拦截了1枚模拟巡航导弹,同时完成了反导与防空任务。而美国海军在“亩斯盾”2004年发展阶段用BMD 3.6版计算机程序代替原有的3.0版后,才使“宙斯盾”系统同时具备反导与防空能力,2006年底失败而2007年4月成功的“宙斯盾”试验,主要就是检验这一能力。
三次试验分别检验了PAD的最高与最低两个拦截高度极限,以及AAD导弹最低高度情况下的多重拦截,这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外界认为印度从以色列订购的预警机尚未到位,再加上其不具备太空监视能力,现用的地面跟踪雷达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几十秒内完成探测及目标指示工作,因此印度两个导弹发射点很可能互相通气,调整导弹的飞行参数,在拦截过程中“共同作弊”。其次,拦截导弹必须具有高速、大机动过载能力,美俄以等国相对成功的拦截导弹大多外形修长,速度6马赫以上,而PAD和AAD都有较大的弹翼,这说明其在飞行中主要利用空气动力实现机动,而无法实现高速拦截。因此外界有人称印度这3次拦截试验,是自己“左手打右手”,实际拦截能力还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采用机动部署方式,但火力容量有限从印度AAD和PAD试验发射的照片来看,两种系统都采用4×4卡车作为运输和发射平台,底盘与“大地”地地导弹、K-15陆基型的运载平台相同,均为融运输、起竖和发射三种功能为一体的TEL车辆,这使其具备了机动部署的能力。但从照片来看,至少目前两种系统都采用一车一弹的部署方式,这与“箭”式的6联装,THAAD的10-12联装,PAC-3的8联装有天壤之别,每车执行一次拦截任务就要重新装填,效率不高,无法保证连续作战行动,延迟了系统反应时间。
未来发展
从印度的军事战略走向和装备发展情况来看,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将成为印军长期发展的一项军事战略,其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扩大系统拦截容量目前印度进行的几次试验均使用了1枚目标导弹,在第一次PAD试验后,印度导弹开发计划负责人就宣称,试验内容将包括间隔两秒试射5枚拦截导弹,以确保摧毁来袭导弹。在PAD第二次试验成功后,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宣称很快将进行PAD和AAD系统的联合拦截试验。这表明印度在未来系统发展和试验上,将分层多次拦截批量目标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印度官员透露,每枚拦截弹的成本约为130万美元,目前印度具备年产拦截导弹200枚的能力。可见,届时印度有可能大批量生产、部署反导拦截系统,而且新的指挥控制系统将具备较大的拦截容量。但令人怀疑的是,印度是否有足够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与之配套,因为目前仅有的几套预警和火控雷达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增大系统拦截高度从已进行的反导拦截试验看,印度的PAD和AAD联合使用后具备对射程300~2000千米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官员萨拉斯瓦特在2008年1月透露,印度目前正在开发新的印度版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从2009年进入试验阶段,这套系统能够探测、拦截和摧毁来自任何国家的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他宣称,印度最近已经证明能够对付2000~2500千米级射程的目标,“我们正在开发用于可以拦截5000千米及其以上级别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可见,PAD和AAD并不是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的全部,印度还有拦截高度更高的更大规模的拦截系统计划。要拦截5000千米以上射程的导弹,拦截点必须延伸到大气层外,拦截高度将扩大到150千米以上。
构建全方位反导系统从印度目前发展计划来看,未来印度将建立由陆基中、末段和海基中段防御系统构成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除了PAD和AAD系统外,印度还可能引进PAC-3系统、俄罗斯的S-300系统等与其自研的防御系统构成高低搭配、互为补充的防御体系,在海基防御系统方面印度还将以从美国引进的“宙斯盾”为基础构建海基中段防御系统。2007年5月,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向下议院人民院证实美国已经同意向印度海军出售3套“宙斯盾”舰载防御系统。在导弹预警系统方面,印度在以色列、法国等国的帮助下,将逐步建设陆、海、空、天“四位一体”的导弹预警系统,除了“绿松”和“马斯特”-A雷达外,印度还正在引进以色列的3套“费尔康”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和自研EMS-145新型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等。此外,印度还正在开发新的遥感和空间预警卫星技术。可见,印度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印度计划反导系统第一阶段将主要部署在新德里和孟买等城市周围,而后将覆盖国家全境。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不但打破了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引发了印巴的新一轮军备竞赛,而且其未来发展矛头直指中国,对中国的安全将会产生严重影响。
【编辑 李海峰】
发展历程
1996年8月,印度国防部公布的年度国防报告指出,印度有必要推行导弹防御战略,将初级防空网提升为具有一定反导能力的防空系统。为此,印度政府不仅在2001年率先呼应布什政府的导弹防御计划,还在2002年派专家观摩了美国在科罗拉多州进行的导弹防御模拟演练。几乎与此同时,印度提出了采购俄罗斯S-300、美国“爱国者”和以色列“箭”式系统的多种反导建设方案。考虑到技术潜力和政治环境,印度对“箭”式系统情有独钟。
引进装备早在2001年10月,印度国防部就派出一个四人专家组抵达特拉维夫,向以色列方面提交了方案,准备购买美以联合研制的“箭”2反导系统。由于该系统由美国和以色列共同开发,美国波音公司占到“箭”2导弹大约35%份额,只授权以色列国防军使用,而美国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之后对其进行了严厉制裁,因此此举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不过,印度利用“9-11事件”后美印关系缓和之机,最终引进了两套“箭”式反导系统中的EL/M-2080“绿松”警戒与火控雷达。之所以选择“绿松”雷达作为突破口,是因为该雷达基本由以色列技术研发,拦截弹等则以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为主导。“绿松”雷达的引进成为印度反导系统发展的起点。此后,在以色列、法国以及美国的帮助下,印度开始独立研制自己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2002年7月,印度国防部官员约根德拉·纳拉因透露,在过去的三四年里,印度一直与以色列就反导系统引进进行谈判,引进的“绿松”雷达一直用于“高级研究”。实际上印度在考虑到外界的反对态度后。已经开始从引进装备转向秘密引进反导技术,并与以色列开展了反导技术合作。
引进技术以色列的反导技术主要集中在“箭”式系统上。该系统最早源于美国政府批准拨款计划,研制工作从i988年开始。第一代的“箭”1外形尺寸大、体积笨重、机动性差,遭各方否定,后在2000年3月改进出“箭”2。新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并将导弹的拦截高度和距离提高到原来的两倍,分别达到50和100千米,性能超过了美国当时的“爱国者”导弹。“箭”2使以色列成为了第一个具有制造专门用途的战区反导导弹的国家。为进一步提高“箭”2性能,以色列在2003年2月邀请印度投资“箭”式反导系统,印度当即就制订了投资1亿美元的计划,但考虑到外界反应,该计划转为秘密状态。以色列介入印度导弹计划除了经济因素外,主要还考虑到两国共同反对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的立场。
以色列的介入,使印度几近搁浅的导弹计划再次复苏。2004年以后很久没有消息的印度“阿卡什”(蓝天)防空导弹、“毒蛇”反坦克导弹和“三叉戟”防空导弹等计划突然繁忙了起来,试验接连取得成功。此外,以色列还参与了印度轻型战斗机和无人机等多项主要国防研究与开发计划。
为TN好地协调外来技术在导弹防御方面的应用,印度国防参谋部在2004年8月成立了一个由一名中将牵头的专门委员会,专职负责进行导弹防御技术和装备方面的具体研发和采购。在该组织协调下,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0)在以色列IAI公司的协助下,参考以色列“箭”2反导系统的设计,开始研制具有本国特色的反导系统。这就是“先进防空导弹”(AAD)和“大地防空导弹”(PAD)系统。
自主发展外界很久就猜测印度所谓的反导系统以“箭”式导弹系统为核心,但没有想到的是印度并没有直接引进,而是采用了引进技术的方式。目前,印度已有以色列“绿松”和法国“马斯特”陆基预警雷达,这两种雷达一直都没有实际部署,而用于新型反导拦截弹的试验。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声称已经对“绿松”雷达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跟踪速度超过3000米,秒的中程弹道导弹。印度在以色列的帮助下还同时开发了用于低层防御的“先进防空导弹”(AAD)和高层防御的“大地防空导弹”(PAD)两种反导系统。其中,AAD是融防空反导为一体的全新防御系统,而PAD是在印度自主开发的“大地”2地地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导拦截弹。目前印度已经开展这两种拦截导弹的工程测试,分别在2006年11月和2009年3月进行了PAD导弹的拦截试验,2007年12月完成了AAD导弹的首次拦截试验。按照计划,印度DRDO在未来2-3年内还将进行五次发射测试,以检验导弹在各种条件下的可靠性。下阶段试射目标是同时发射AAD导弹和PAD导弹,同时拦截不同高度的导弹。
印度军方希望该系统完成试验后能大批量生产,并在2010年正式服役,以形成印度自主的“双层”反导拦截系统,并与s-300和可能的“爱国者”PAC-3及海基“宙斯盾”系统构成全方位的反导拦截系统。
系统组成
印度所谓的“双层”反导拦截系统主要包括AAD和PAD导弹防御系统,火箭技术基本源于印度DRD0组织,警戒及火控系统采用以色列和法国现有装备,导引头和弹头控制技术则受益于以色列。
AAD(Advanced Air Defence)按照印度DRDO的说法,AAD导弹完全是自主研制的全新产品,与以往外界所知的印度导弹没有关系。该弹长7.5米,质量约为1.2吨,直径小于0.5米,弹体尾部安装了两组弹翼,其中主弹翼的面积较大,配合弹尾的推力矢量喷嘴,能有效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AAD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飞行速度达到4~6马赫,射程达200千米(反飞机),既可摧毁高速飞机,也能摧毁飞行高度仅50米的低空目标,再加上由轮式卡车机动发射,可覆盖相当广阔的区域。
PAD(Prithvi Air Defence)PAD是高层拦截弹,是在印度“大地”2地地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弹采用两级助推器。第一级的动力系统是两个液体燃料箱,第二级则采用了固体推进剂。导弹全长10~12米,最大拦截高度可以达到80千米,拦截范围超过100千米(反导弹)。制导采用惯性导航和中段修正,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使导弹实现自导引。导弹还可以与陆基和空基雷达系统通过保密数据链进行数据交换。据称PAD能够拦截速度为5马赫,射程为300~2000千米级的弹道导弹。该系统拥有移动发射装置,具备高度机动性。
预警/指控系统印度自主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指控系统基本使用引进于法国和以色列的现有产品。AAD系统采用法国泰利斯集团的“马斯特”-A(Master-A)多功能三坐标雷达。这 是一种工作在E/F波段的固态防空雷达,在仰角方位上采用电子扫描方式,最大探测距离460千米,能同时跟踪200个目标,可探测飞行速度达13倍音速的中程弹道导弹,从而使AAD拦截弹可在来袭导弹飞行的助推段、中段和末段进行拦截。PAD导弹系统采用改进后的以色列“绿松”远程跟踪雷达和火控雷达,能够在600千米的距离上跟踪200个目标。
这两种系统都由多辆发射车、雷达、发射控制中心(LCC)和。任务控制中心(MCC)组成。任务控制中心接收从各个传感器(如雷达、卫星等)传递的信息,通过10台计算机同时运转。MCC通过网络与系统的其它部分相连执行目标分类、目标分配和杀伤评估任务,确定拦截弹的数目以确保杀伤概率。MCC在执行完所有的任务后将目标分配给连级发射控制中心。发射控制中心开始根据雷达上接收的目标速度、高度和飞行路线等信息,计算发射拦截弹的发射时间。LCC准备发射导弹,并开始地面制导计算,在拦截弹发射后通过数据链从雷达上提供目标数据。当拦截弹接近目标导弹时,拦截弹启用主动雷达导引头搜寻目标导弹并拦截目标。两种系统未来可能集成到同一发射控制中心中,以实现对同一(批)目标的多次拦截,提高拦截概率。
性能分析
从印度自主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可以看出,该系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本国导弹技术,与目前各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双层拦截,但技术水平有限印度在导弹防御系统的构建上参考了以色列模式。以色列构建的就是双层配置防御体系,分别由“箭”式和“爱国者”担负高空和低空防御。应该说,目前PAD和AAD分别扮演着“箭”式和“爱国者”的角色。如果从拦截方式和性能来看,AAD更接近于早期的“箭”式,而不像印度自己所称其性能超过PAC-3。虽然两者作战性能参数接近,但从照片看,它并没有PAC-3和THAAD弹头下方的一系列姿控发动机喷嘴。THAAD系统的KKV(动能杀伤拦截器)设计有姿控系统,有单独的氧化剂箱、推进剂箱、增压剂箱和姿控发动机。姿控发动机主要用于弹头的俯仰与滚动控制。因此,AAD很可能采用类似PAC-2的技术,只是在末段增加了锁定装置,这就是印度人所说的与众不同的技术突破。PAD的作战参数更接近于改进的“箭”2系统,而且很可能增加了以色列正在开发的“箭”3技术,拦截方式类似美国早期的“大气层内高空防御拦截弹”(HEDI)。印度在PAD第一次试验时将其称为AXO(大气拦截系统),这表明其拦截高度在100千米内。而后拦截试验中的最大拦截高度为80千米,参数更接近以色列正在开发的“箭”3系统,可拦截射程2000千米的导弹。从照片来看,PAD是将“大地”2导弹弹头换装成带有二级火箭的拦截战斗部,战斗部黑色头锥体罩很可能为碳纤维材料,内部为雷达天线,侧面有明显的矩形导引头观测窗口,估计为蓝宝石板,内装红外导引头。在外观上,PAD比8.5米长的“大地”2导弹要长出2米多,外形似乎更加协调,加长的部分应该主要是二级固体燃料发动机,以使PAD弹头能达到更高的高度,并将弹头加速到拦截所必要的速度。就高层拦截来说,其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印度的需要,但以采用液体燃料的“大地”2导弹作为第一级,其作战准备前需要加注,这会降低整体反应性能。而且,这种固液混合型拦截弹,在目前各国的反导拦截导弹中还不多见。虽然该导弹情况还较为模糊,但液体燃料导弹不但加注时间长,作战保障复杂,而且其燃烧效率低,同样体积的导弹,起飞加速性明显低于固体燃料导弹,这就延长了拦截时间,使第二次拦截的可能性变小,这将限制PAD导弹的拦截能力。
利用现有技术,但整体兼容性低从印度反导系统的发展和组成来看。印度反导系统充分利用了国内外现有技术。例如,AAD系统采用法国的“马斯特”-A多功能三坐标雷达,PAD系统采用以色列的“绿松”远程跟踪雷达,PAD拦截弹是在印度“大地”2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AD拦截弹是印度在以色列帮助下开发的。这种引进组合的发展方式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技术风险,使印度几乎一夜之间进入了世界导弹防御俱乐部。但由于整个系统的技术体系混乱,而且还要与S-300、PAC-3和“宙斯盾”等俄美反导装备配合使用,这使印度反导系统保持了印度装备万国博览的作风,将使其在未来反导作战中出现难以兼容的问题,直接影响系统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
核心技术水平高,但自主能力低 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由于采用了直接引进方式,因此其技术水平非常高。例如,PAD和AAD技术的前身“箭”式导弹在飞行初段采用惯性制导,在中段用指令加以修正,在飞行末段使用被动红外导引头,还装备一个主动雷达导引头,用于防御低空导弹。“箭”式导弹的火控系统采用L波段相控阵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绿松”搜索雷达可将敌方导弹从发射到被发现的时间缩短70%左右,导弹的飞行马赫数为9,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防空导弹,如果首枚“箭”式导弹拦截失败,第二枚“箭”式导弹还有时间进行再拦截。此外,“箭”式导弹防御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较高的机动部署能力。正是由于技术水平很高,印度无法自主开发,只能整部件引进。为改变这一状况,印度正在动员全国的技术力量学习、消化和开发自主的系统部件。其中,印度防御研究和发展试验室负责任务控制软件,RCI研究中心开发导航机电作动系统和主动雷达导引头,国防先进系统试验室承担助推器喷气导流控制片试验,高能材料研究试验室研制导弹推进剂,拦截器则由班加罗尔的电子设备与雷达研究所(LRDE)制造。但印度防务研究所主任桑塔南透露,印度导弹防御项目最致命的弱点是本国工业基础太差,即使有以色列现成的技术,与拦截导弹有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陀螺仪等关键零件在印度兵工厂里也根本加工不了,只能依赖从俄罗斯和以色列进口。
拦截概率高,但试验缺乏科学性 目前,AAD和PAD反导系统共进行了三次拦截试验,试验拦截概率高达100%,印度方面甚至乐观地认为工程拦截概率能达到99.8%,这比世界上任何反导拦截系统都要高,甚至超过了其技术老师“箭”式系统。超乎常规的“好”引起了外界普遍质疑。实际上从具体情况来看,三次试验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PAD的第一次试验是在2006年11月27日,试验采用了“大地”2导弹作为靶弹,分别从相距约83千米的昌迪普尔海上军事基地和惠勒岛发射场发射靶弹和拦截弹,拦截弹在孟加拉湾上空48千米高空将靶弹击落。第二次试验是在2009年3月6日,印度海军从位于孟加拉湾的一艘军舰上发射了一枚改装的“丹努什”弹道导弹,模拟了1500千米射程弹道导弹的再入段,靶弹接近奥里萨邦海岸时,PAD拦截弹在80千米高空将其摧毁。AAD的唯一一次试验是在2007年12月6日,当时印度从昌迪普尔试验场发射了 1枚“大地”靶弹。很快孟加拉湾惠勒岛上的“马斯特"-A雷达发现目标,并将数据传送到任务控制中心(MCC),NEE计算目标导弹的弹道后,将发射指令分配给发射架上的AAD导弹,靶弹升空2分40秒后,AAD拦截弹发射升空,并在15千米的高空以4马赫的速度与3马赫速度的靶弹遭遇并爆炸,直接摧毁目标,雷达跟踪信息表明靶弹被爆破为多个碎片。还有消息称,在指挥对“大地”导弹拦截的同时,“马斯特”-A雷达还指挥另1枚AAD导弹拦截了1枚模拟巡航导弹,同时完成了反导与防空任务。而美国海军在“亩斯盾”2004年发展阶段用BMD 3.6版计算机程序代替原有的3.0版后,才使“宙斯盾”系统同时具备反导与防空能力,2006年底失败而2007年4月成功的“宙斯盾”试验,主要就是检验这一能力。
三次试验分别检验了PAD的最高与最低两个拦截高度极限,以及AAD导弹最低高度情况下的多重拦截,这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外界认为印度从以色列订购的预警机尚未到位,再加上其不具备太空监视能力,现用的地面跟踪雷达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几十秒内完成探测及目标指示工作,因此印度两个导弹发射点很可能互相通气,调整导弹的飞行参数,在拦截过程中“共同作弊”。其次,拦截导弹必须具有高速、大机动过载能力,美俄以等国相对成功的拦截导弹大多外形修长,速度6马赫以上,而PAD和AAD都有较大的弹翼,这说明其在飞行中主要利用空气动力实现机动,而无法实现高速拦截。因此外界有人称印度这3次拦截试验,是自己“左手打右手”,实际拦截能力还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采用机动部署方式,但火力容量有限从印度AAD和PAD试验发射的照片来看,两种系统都采用4×4卡车作为运输和发射平台,底盘与“大地”地地导弹、K-15陆基型的运载平台相同,均为融运输、起竖和发射三种功能为一体的TEL车辆,这使其具备了机动部署的能力。但从照片来看,至少目前两种系统都采用一车一弹的部署方式,这与“箭”式的6联装,THAAD的10-12联装,PAC-3的8联装有天壤之别,每车执行一次拦截任务就要重新装填,效率不高,无法保证连续作战行动,延迟了系统反应时间。
未来发展
从印度的军事战略走向和装备发展情况来看,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将成为印军长期发展的一项军事战略,其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扩大系统拦截容量目前印度进行的几次试验均使用了1枚目标导弹,在第一次PAD试验后,印度导弹开发计划负责人就宣称,试验内容将包括间隔两秒试射5枚拦截导弹,以确保摧毁来袭导弹。在PAD第二次试验成功后,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宣称很快将进行PAD和AAD系统的联合拦截试验。这表明印度在未来系统发展和试验上,将分层多次拦截批量目标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印度官员透露,每枚拦截弹的成本约为130万美元,目前印度具备年产拦截导弹200枚的能力。可见,届时印度有可能大批量生产、部署反导拦截系统,而且新的指挥控制系统将具备较大的拦截容量。但令人怀疑的是,印度是否有足够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与之配套,因为目前仅有的几套预警和火控雷达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增大系统拦截高度从已进行的反导拦截试验看,印度的PAD和AAD联合使用后具备对射程300~2000千米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官员萨拉斯瓦特在2008年1月透露,印度目前正在开发新的印度版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从2009年进入试验阶段,这套系统能够探测、拦截和摧毁来自任何国家的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他宣称,印度最近已经证明能够对付2000~2500千米级射程的目标,“我们正在开发用于可以拦截5000千米及其以上级别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可见,PAD和AAD并不是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的全部,印度还有拦截高度更高的更大规模的拦截系统计划。要拦截5000千米以上射程的导弹,拦截点必须延伸到大气层外,拦截高度将扩大到150千米以上。
构建全方位反导系统从印度目前发展计划来看,未来印度将建立由陆基中、末段和海基中段防御系统构成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除了PAD和AAD系统外,印度还可能引进PAC-3系统、俄罗斯的S-300系统等与其自研的防御系统构成高低搭配、互为补充的防御体系,在海基防御系统方面印度还将以从美国引进的“宙斯盾”为基础构建海基中段防御系统。2007年5月,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向下议院人民院证实美国已经同意向印度海军出售3套“宙斯盾”舰载防御系统。在导弹预警系统方面,印度在以色列、法国等国的帮助下,将逐步建设陆、海、空、天“四位一体”的导弹预警系统,除了“绿松”和“马斯特”-A雷达外,印度还正在引进以色列的3套“费尔康”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和自研EMS-145新型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等。此外,印度还正在开发新的遥感和空间预警卫星技术。可见,印度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印度计划反导系统第一阶段将主要部署在新德里和孟买等城市周围,而后将覆盖国家全境。印度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不但打破了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引发了印巴的新一轮军备竞赛,而且其未来发展矛头直指中国,对中国的安全将会产生严重影响。
【编辑 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