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即“发展才是硬道理”;核心是以人为本,笔者强调要在充分考虑人性的基础上,尊重人民群众的发展选择和利益诉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要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以史为鉴,依法办事,发扬民主,要注重解决问题,创造财富和价值;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要求我们注重学习哲学和科学理论,自觉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注重统筹抓好全局和具体,促成科学系统的形成。具体来讲:
一、 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发展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或结束后的一种前进运动。发展体现为不科学、不完善的东西接近或达到科学、完善。从大的方面举例讲,美国有三任总统名传史册,不可替代。华盛顿创建了国家,“除旧布新”;林肯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人民,推国家和人民的品质于世界的高度;罗斯福实施新政,赋予一种制度和体制以活力,弃旧图新、力挽狂澜,给国家以新生。三种行为,均为“大发展”,不同类型的民众均给予礼敬。从小的方面讲,发展往往体现为“点的突破”与“面的或整体的向前”。
当前,我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即道出我们发展的客观性。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要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这三个发展指标在世界的天平上可以比较,可从个人收入、公众舆论、创新成果或知识产权、公民受教育和素质养成程度等方面可见一斑。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纬度指标。两种实力的水平,直接反映国家、集体、个人的发展程度,关乎三者的地位、话语权和未来。
所以,发展不是主观论断、自我感觉的发展的“主观发展”,不是掩耳盗铃、“阿Q式”的“伪发展”,发展要务求实效,谋求更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发展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满腔的智慧和心血,发展是真实的、趋善的、求美的。“公众满意度”、“公民创造力”、“国家影响力”、“可持续发展力”等都是发展很好的“晴雨表”。
二、发展的全面性和片面性
全面性是发展的第一基本要求,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统筹兼顾的过程中要坚持好原则性和灵活性。
原则性是指该发展的必须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韧性发展。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识、能力、思维和心灵,使他们的学识经得起“问”,能力经得起“考”,思维经得起“变”,心灵经得起“难”,培养一个个感性和理性、人格和素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合格公民和社会建设者。片面性就是违背了这一原则性,有些该发展的没有发展,而且发展带有不科学性或肤浅的特征。
当然我们清楚的知道,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发展的过程注定充满了曲折。全面性是要求,是目标,而不等同于过程。许多时候,我们一时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都无法达到“全面”,它逼迫我们一度“妥协”,讲求“灵活性”。“灵活性”告诉我们,妥协也是一种原则,妥协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发展,只要我们的妥协带有科学性和底线的坚持性。在妥协中,我们的“得”总大于“失”,“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的发展利益能够得以保障。
三、发展支持体系的系统性与孤立性
我们的组织领导者,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心穷筹策的认真态度去经营单位,要对事业的全局和每一个项目单元负责。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每一个事业“支撑点”都不能顾此失彼。我们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第一,组织支持体系建设。组织是事业发展的领导。我们要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和“组织要团结高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单位上下树立起一种“严肃认真、奋发有为”的正气良风。第二,人才支持体系建设。人才是事业发展的诉求。我們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优秀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型”、“文化型”、“思想型”单位、团体创建活动,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帮助学生着力提升思维意识、心灵境界、专业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力。第三,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技术进步是事业发展的促进力量。我们要积极调配师生资源,建好科技进步研究产出和实践应用团队,为学校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第四,创新支持体系建设。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认真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理论,注重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机制、载体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教育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师生,全面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软实力”。
我们要自觉坚持用系统化、发展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提出对策措施,注重好的设想提出后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套性跟进以及齐抓共管的机制、韧性的坚持,才能取得好成绩。反之,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和方法只会成为发展的阻碍和桎梏。
四、实践行为的科学性与非科学性
一切发展都要落实到人的实践行为上。没有行动,就没有发展。没有科学的行动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组织或个人,谁能更多更好地掌握、运用科学、真理,谁就能更好地推动发展,拥有实力,获取话语权和领导资格。
科学往往体现为常识、公理、时间或历史证明的先进经验、科技的发明进步、多数人或内行、专家的意见等。科学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发展的持续。反之,急功近利、饮鸩止渴不科学,大事小事都要纳入考核考试不科学,感情意气用事、非理性泛滥不科学,权力滥用、腐败不科学,自瞒自欺、损人利己不科学,拍马溜须、吹毛求疵不科学……,凡事要讲求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临时抱佛脚肯定不科学,就像我们迎接上级各类检查评估时,总能深刻地体会到 “功夫用在平时”的朴素道理。
科学发展与解放思想相关联,唯有不断解放思想,破除形而上学、囿于条条框框等僵化的思维,敢说敢作敢为,才能够站在科学发展的高起点上。科学发展与实事求是相关联,唯有实事求是,才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不浮夸,不折腾,保障发展的质量。
一、 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发展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或结束后的一种前进运动。发展体现为不科学、不完善的东西接近或达到科学、完善。从大的方面举例讲,美国有三任总统名传史册,不可替代。华盛顿创建了国家,“除旧布新”;林肯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人民,推国家和人民的品质于世界的高度;罗斯福实施新政,赋予一种制度和体制以活力,弃旧图新、力挽狂澜,给国家以新生。三种行为,均为“大发展”,不同类型的民众均给予礼敬。从小的方面讲,发展往往体现为“点的突破”与“面的或整体的向前”。
当前,我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即道出我们发展的客观性。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要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这三个发展指标在世界的天平上可以比较,可从个人收入、公众舆论、创新成果或知识产权、公民受教育和素质养成程度等方面可见一斑。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纬度指标。两种实力的水平,直接反映国家、集体、个人的发展程度,关乎三者的地位、话语权和未来。
所以,发展不是主观论断、自我感觉的发展的“主观发展”,不是掩耳盗铃、“阿Q式”的“伪发展”,发展要务求实效,谋求更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发展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满腔的智慧和心血,发展是真实的、趋善的、求美的。“公众满意度”、“公民创造力”、“国家影响力”、“可持续发展力”等都是发展很好的“晴雨表”。
二、发展的全面性和片面性
全面性是发展的第一基本要求,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统筹兼顾的过程中要坚持好原则性和灵活性。
原则性是指该发展的必须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韧性发展。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识、能力、思维和心灵,使他们的学识经得起“问”,能力经得起“考”,思维经得起“变”,心灵经得起“难”,培养一个个感性和理性、人格和素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合格公民和社会建设者。片面性就是违背了这一原则性,有些该发展的没有发展,而且发展带有不科学性或肤浅的特征。
当然我们清楚的知道,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发展的过程注定充满了曲折。全面性是要求,是目标,而不等同于过程。许多时候,我们一时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都无法达到“全面”,它逼迫我们一度“妥协”,讲求“灵活性”。“灵活性”告诉我们,妥协也是一种原则,妥协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发展,只要我们的妥协带有科学性和底线的坚持性。在妥协中,我们的“得”总大于“失”,“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的发展利益能够得以保障。
三、发展支持体系的系统性与孤立性
我们的组织领导者,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心穷筹策的认真态度去经营单位,要对事业的全局和每一个项目单元负责。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每一个事业“支撑点”都不能顾此失彼。我们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第一,组织支持体系建设。组织是事业发展的领导。我们要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和“组织要团结高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单位上下树立起一种“严肃认真、奋发有为”的正气良风。第二,人才支持体系建设。人才是事业发展的诉求。我們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优秀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型”、“文化型”、“思想型”单位、团体创建活动,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帮助学生着力提升思维意识、心灵境界、专业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力。第三,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技术进步是事业发展的促进力量。我们要积极调配师生资源,建好科技进步研究产出和实践应用团队,为学校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第四,创新支持体系建设。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认真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理论,注重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机制、载体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教育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师生,全面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软实力”。
我们要自觉坚持用系统化、发展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提出对策措施,注重好的设想提出后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套性跟进以及齐抓共管的机制、韧性的坚持,才能取得好成绩。反之,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和方法只会成为发展的阻碍和桎梏。
四、实践行为的科学性与非科学性
一切发展都要落实到人的实践行为上。没有行动,就没有发展。没有科学的行动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组织或个人,谁能更多更好地掌握、运用科学、真理,谁就能更好地推动发展,拥有实力,获取话语权和领导资格。
科学往往体现为常识、公理、时间或历史证明的先进经验、科技的发明进步、多数人或内行、专家的意见等。科学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发展的持续。反之,急功近利、饮鸩止渴不科学,大事小事都要纳入考核考试不科学,感情意气用事、非理性泛滥不科学,权力滥用、腐败不科学,自瞒自欺、损人利己不科学,拍马溜须、吹毛求疵不科学……,凡事要讲求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临时抱佛脚肯定不科学,就像我们迎接上级各类检查评估时,总能深刻地体会到 “功夫用在平时”的朴素道理。
科学发展与解放思想相关联,唯有不断解放思想,破除形而上学、囿于条条框框等僵化的思维,敢说敢作敢为,才能够站在科学发展的高起点上。科学发展与实事求是相关联,唯有实事求是,才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不浮夸,不折腾,保障发展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