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的教学研究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思维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1-0113-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体系中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
  线,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有关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去阐述、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基础知识不落实是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
  跃、能力不强却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的重点课题。
  二、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
  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
  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
  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
  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
  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
  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
  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
  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三、针对问题,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其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胃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达到深入思维的目
  的。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要加强课堂的吸引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精心设疑,借疑引入。
  设疑恰当能更好的吸引学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如讲《地球的运动》这一课中的“黄赤交角”知识时,设疑: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的温度带怎样变化,进而又会导致各种自然现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去学习地理知识,教学效果非同一般。通过这样的设疑,很自然地使学生注意力进入到知识中去,积极思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时事,关注生活。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是近年来中学地
  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经常把广播、电视、报纸上的内容和身边的地理事象,有选择的纳入地理教学中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有好处。如:在讲完《陆地环境—土壤》后把有关对“焚烧秸杆”的报道材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秸杆焚烧违背生物物质循环原理,不是科学种田,这样设计既扩展了学生的认识范围,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密切高考,知识整合。
  新高考模式所推行的“综合科目”不论是“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还是“大综合”都有不只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测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把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讲“生物物质循环”前,可用“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来引出生物物质循环,这样既增加了情境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多利用地图,培养读图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图是无声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它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反映出各类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在讲述各种气候成因时,可利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分析其成因。通过这一活动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积极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清了气候是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以及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了体系,也在无形中锻炼和发展了能力。所以指导学生运用地图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充分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是实现形象思维较变为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抽象思维是利用概念,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并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的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很容易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等。如:在讲述“背斜”和“向斜”这本来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可让学生用橡皮来演示,并注意观察橡皮弯处的紧密度,从而推导出,背斜顶部易受外力侵蚀,而最终成为谷地。向斜不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向斜山的原因。
  (四)做好课堂训练,并密切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要摆脱教学中地方割据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和材料,抓住教学中“生长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进行扩散思维训练。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各抒已见,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创造思维方式充满活力。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通过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参观、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尽可能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动脑、动手,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五)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武器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导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大洋环流”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失而复得的旅游鞋》通过介绍韩国装满旅游鞋商船在太平洋中失事而鞋子又回到韩国海域的事件让学生对大洋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学习大洋环流规律图,找出流动规律,最后提问洋流为什么这样流动?通过学生积极讨论(结合风带图、课本、大洲分布图)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方法和开创精神。
  四、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凌申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中师生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情绪互动过程,老师的激情会感染并传递给学生,在老师的激情浸润之下,释放自己、升华自己,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激情;感染;获得;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1-0117-01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情绪饱满、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学生立刻变得精神振奋、眼神专注。课堂中师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