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金秋时节,全面展示和研究张晓峰先生音乐艺术思想的《音乐人生》一书和张晓峰先生的自传《岁月悠悠话宫商》一书出版发行了。这两本书的出版发行,对希望深入欣赏和了解张先生音乐作品的人们、对研究和探索张先生及新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专业工作者,对和张先生相知相投的朋友们来说,都是一件使人欣喜的事情。
从十四五岁接触江南乡村音乐开始,张晓峰先生已经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海洋里浸润、优游、奋斗了60多年。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编创的扬琴曲《边塞之歌》、《山茶花》、《欢乐的草原》曾风靡海内外,被誉为“扬琴三宝”,成为经典。
1972年,他创作了唢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这支乐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1978年,张晓峰创作了琵琶小协奏曲《琵琶行》,继而又创作了二胡协奏曲《新婚别》,成功开辟了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学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创制大型二胡曲的第一人。这两首作品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把民族音乐创作演出迅速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在张晓峰先生的主要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跳动的脉搏,他的一批作品被称为“音乐中的唐诗”,“真正的中国民族之音”。
进入新世纪后,张晓峰先生以古稀之年,千里之志,创作了二胡协奏曲《西施情》、《六月雪》、《杨贵妃》,与1998年创作的《丽歌行》合为四首,2002年12月在新加坡举办了张晓峰二胡曲专场音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演出后引起华人音乐界长时间的关注,先后出版了VCD版和DVD版实况录像,在海内外发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民雄先生认为,这场音乐会为民族音乐交响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张晓峰先生还对江南丝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1997年开始,他就用心于传统江南丝竹的推陈出新,历经6年多时间,精心改编了流传于家乡太仓的丝竹曲十首;2002年,正式命名为《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通过举办音乐会、出版CD和总谱,广为流传,好评如潮,2004年还应邀晋京演出。其中的《六花六节》一曲荣获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2006年,张晓峰先生又选取流传于江南地区的民间乐曲,改编出版了《江南丝竹新曲八曲》,一经面世,即受到听众喜爱。他的这些工作,使流传数百年的江南丝竹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登堂入室,再度辉煌。
张晓峰先生还是一个音乐教育的热心人,对民族音乐的后来人都十分关心和爱护,扶持和引领了一批有建树的青年音乐家。在家乡太仓,他为青少年音乐教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多次出国演出的璜泾小学民乐团在他手把手引领和支持下成长起来。
此次由张晓峰先生亲自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人生》一书,收录了64篇文章,其中有张晓峰执笔撰写的乐评及音乐随笔30篇,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完全保持了发表时的原貌,有公开发表对张先生音乐作品评论介绍的文章25篇,还有广播电台对张先生音乐作品的专题介绍9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分析、解释了张先生的音乐作品与艺术思想。由于这些文章作者的多样性,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张晓峰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感受音乐艺术内涵的丰富和多彩。
《岁月悠悠话宫商》是张先生音乐人生的自述,全书分五个部分:童年的苦难、少年的梦想、青年的追求、中年的奋斗、晚年的拼搏。张先生的音乐跌宕起伏、回肠荡气,有时也不乏波澜壮阔,但在这本书里,张先生的叙述平实朴素,亲切感人。70多载的人生经历,60多年的音乐生涯,一位优秀音乐家成长的历程,在张先生的笔下犹如昨天的生活情景,生动鲜活,历历在目。
这两本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我们了解张晓峰先生的音乐艺术及其渊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众多的视角,是我们欣赏和研究张晓峰音乐作品有益的帮助。
在数十年中,张晓峰先生创作了300多首音乐作品,一些作品成为民族音乐的时代标志。他的辛勤劳动,丰富了民族音乐宝库,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4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特授予他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
席仲元 《太仓日报》编辑、记者
(责任编辑 金兆钧)
从十四五岁接触江南乡村音乐开始,张晓峰先生已经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海洋里浸润、优游、奋斗了60多年。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编创的扬琴曲《边塞之歌》、《山茶花》、《欢乐的草原》曾风靡海内外,被誉为“扬琴三宝”,成为经典。
1972年,他创作了唢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这支乐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1978年,张晓峰创作了琵琶小协奏曲《琵琶行》,继而又创作了二胡协奏曲《新婚别》,成功开辟了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学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创制大型二胡曲的第一人。这两首作品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把民族音乐创作演出迅速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在张晓峰先生的主要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跳动的脉搏,他的一批作品被称为“音乐中的唐诗”,“真正的中国民族之音”。
进入新世纪后,张晓峰先生以古稀之年,千里之志,创作了二胡协奏曲《西施情》、《六月雪》、《杨贵妃》,与1998年创作的《丽歌行》合为四首,2002年12月在新加坡举办了张晓峰二胡曲专场音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演出后引起华人音乐界长时间的关注,先后出版了VCD版和DVD版实况录像,在海内外发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民雄先生认为,这场音乐会为民族音乐交响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张晓峰先生还对江南丝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1997年开始,他就用心于传统江南丝竹的推陈出新,历经6年多时间,精心改编了流传于家乡太仓的丝竹曲十首;2002年,正式命名为《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通过举办音乐会、出版CD和总谱,广为流传,好评如潮,2004年还应邀晋京演出。其中的《六花六节》一曲荣获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2006年,张晓峰先生又选取流传于江南地区的民间乐曲,改编出版了《江南丝竹新曲八曲》,一经面世,即受到听众喜爱。他的这些工作,使流传数百年的江南丝竹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登堂入室,再度辉煌。
张晓峰先生还是一个音乐教育的热心人,对民族音乐的后来人都十分关心和爱护,扶持和引领了一批有建树的青年音乐家。在家乡太仓,他为青少年音乐教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多次出国演出的璜泾小学民乐团在他手把手引领和支持下成长起来。
此次由张晓峰先生亲自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人生》一书,收录了64篇文章,其中有张晓峰执笔撰写的乐评及音乐随笔30篇,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完全保持了发表时的原貌,有公开发表对张先生音乐作品评论介绍的文章25篇,还有广播电台对张先生音乐作品的专题介绍9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分析、解释了张先生的音乐作品与艺术思想。由于这些文章作者的多样性,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张晓峰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感受音乐艺术内涵的丰富和多彩。
《岁月悠悠话宫商》是张先生音乐人生的自述,全书分五个部分:童年的苦难、少年的梦想、青年的追求、中年的奋斗、晚年的拼搏。张先生的音乐跌宕起伏、回肠荡气,有时也不乏波澜壮阔,但在这本书里,张先生的叙述平实朴素,亲切感人。70多载的人生经历,60多年的音乐生涯,一位优秀音乐家成长的历程,在张先生的笔下犹如昨天的生活情景,生动鲜活,历历在目。
这两本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我们了解张晓峰先生的音乐艺术及其渊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众多的视角,是我们欣赏和研究张晓峰音乐作品有益的帮助。
在数十年中,张晓峰先生创作了300多首音乐作品,一些作品成为民族音乐的时代标志。他的辛勤劳动,丰富了民族音乐宝库,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4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特授予他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
席仲元 《太仓日报》编辑、记者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