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清:从农民自卫军战士到新四军将军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国清于1913年9月2日诞生在广西东兰县东院区板梅乡弄英屯的一个贫苦农家。数十年残酷的斗争和战争的锻炼,证明他是一个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韦国清是新四军功勋卓著的一位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韦国清家庭贫苦,父亲见他聪明要培育他,每月节省几筒米谷送他上学。他深知能读书来之不易,因而发奋用功,达到高小文化程度,这在桂西贫穷的壮族农家就算是有学问的人了。
  韦国清从事军事生涯20多年,有三个特点:在残酷的对敌斗争和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是个有远大理想,政治理论强、军事战略战术素质高,打仗勇敢,不怕死不怕苦的红军战斗员;是个肩负重任的指挥员,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指挥部队英勇善战;在将军的岗位上多谋善断、宏才大略,是个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将军。
  第一个时期:1927年到1939年,韦国清勇往直前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韦国清1925年12岁时就时常跟随父亲(时任东兰县东院区农会副会长)为区农会做点事情。第二年7月,他父亲被当地反动民团杀害,首级被悬挂在路旁的大树上。反动派的镇压,父亲的牺牲,增强了韦国清对旧社会的深仇大恨。1927年他祖父又被反动派杀害,后母改嫁。韦国清草草安葬了祖父后,跪在祖父、父亲的坟墓前发誓,不报血海深仇,誓不还家!他跟随邻村的人一起投奔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当战士。
  1929年,16岁的韦国清在韦拔群率领下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成为红七军的一名机智勇敢的红军战士。
  韦国清在革命战争征途中成长,他走的是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路。他经历了四次实践——学习提高的过程。
  第一次实践——学习提高,是从1927年7月当农军战士开始,经受过残酷的游击战争的实战考验和锻炼,提高了觉悟。当农军队伍参加百色起义又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后,于1929年12月16岁时,他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调到韦拔群领导的三纵队宣传队当宣传员。1930年6月,17岁的韦国清被选送到红七军教导大队参加学习,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亲自讲课。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训练,韦国清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军事战略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他毕业后被调到第19师55团3连任排长。
  第二次实践——学习提高,是在军部指挥下北上开往中央苏区时,经过四把、长安、武岗、梅花、乐昌河等恶战,他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勇猛作战。1931年2月18岁时,55团挺进江西崇义县,这时韦国清转为中共党员,升任第三连连长。4月底,韦国清参加了红七军第二次党代会,清算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会后红七军兵力得到了补充,配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连续攻克茶陵、莲花等数县县城。红七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的进攻。韦国清在战斗中屡立战功,渐渐引起领导的注意。1932年10月间,第二次调他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提高,毛泽东讲政治课,朱德、刘伯承讲军事课,周恩来讲兵运,邓小平讲党课,贺昌、王稼祥讲红军政治工作。经过三个月学习,韦国清以优异成绩毕业,重回红七军任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
  第三次实践——学习提高,改变了以前的做法,适应战争新情况采取了新的方法。对韦国清既是学习新事物,又是对他的党性、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工作能力的严峻考验和锻炼。
  1934年1月,韦国清21岁时,被选送到红军大学深造,并兼任一个科的党支部书记,既当学员又当教员。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退出中央苏区作战略大转移,红军大学与其他学校合并组成军委干部团,韦国清被任命为特科营营长,负责炮兵、工程兵、机枪干部三位一体的特殊部队。他在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直接领导下,在几个影响中央红军全局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坚决克服困难执行中央军委任务,突出地表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和实战的才能。
  第一件大事:中央军委把架设浮桥突破乌江天险的任务交给干部团特科营。1935年元旦,团长陈赓和韦国清率领特科营星夜急行军60公里,赶到边界渡口。面对江宽200余米,水深9.5丈,流速2米多/秒,工兵连的英雄们器材短缺,敌军炮火轰击,水冰冷袭人,波涛汹涌,无法架住浮桥等困难,韦国清启发工兵专家,用大竹篓装满石头,两个大竹篓上下扣住,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再沉入河底固定浮桥的办法,经过36个小时搏斗,终于把浮桥架到乌江对岸。为中央红军摆脱敌军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把几十万敌军弄得团团转,建立了奇功。
  第二件大事:为了急渡金沙江,4月29日,中央军委命令他抢渡皎平渡。次日周恩来亲自到干部团作战斗动员,派刘伯承参谋长率一个营和工兵连于5月4日上午赶到皎平渡架桥并侦察其上游各渡口。刘伯承和宋任穷指挥先遣营神速越过崎岖山路140多公里。韦国清协同陈赓团长带领第一营、特科营和上干队顺利渡江。韦国清坚守渡口,陪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船渡江。于是中央红军全军胜利渡江,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韦国清和干部团的英雄们为掩护全军安全渡江,实施中共中央毛泽东北上抗日方针作出了重要贡献。5月25日中央红军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29日飞夺泸定桥,从此中央红军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胜利。
  第三件大事:5月30日干部团从安顺场出发追赶主力部队,韦国清面临三大生死关头:一是爬雪山。他率领特科营以无所畏惧的信念和奋勇献身的精神,跨越绵延千里的大雪山;二是过草地。中央红军在6月中旬于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决定两大主力红军继续北上。中央军委决定干部团合并成立红军大学,干部团编成红大的特科团,韦国清任代团长,宋任穷任政委,下辖骑兵、炮兵、工兵、机枪四个科。特科团于9月初以无坚不摧的革命毅力跟随中共中央越过大草地,战胜了泥潭、腐水、雨雪、寒冷、饥饿对每一个红军指战员的威胁和折磨;三是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共中央和红军。过了大草地,张国焘在阿坝地区公开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中央识破了张国焘分裂阴谋,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连夜指挥一、三军团及直属机关向阿西、俄界挺进,脱离险境。
  第四次实践——学习提高是1935年11月韦国清22岁时,他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毛泽东如何评价直罗镇战役?他说:“直罗镇一战,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宁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韦国清在此次战役中不幸身负重伤。1936年春,他伤稍愈,便被调回红军学校(西北红军大学)任教。1937年红军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下设一、二、三科,第三科亦称附属步兵学校和红军教导师,下设一、二、三团和特科团,韦国清任特科团团长。针对学员们绝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的特点,韦国清与政委狠抓文化教育,使学员们经过半年艰苦学习,基本上都达到初小和高小的文化程度。韦国清自己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听报告,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以及统一战线有了深刻认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24岁的韦国清先后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抗大一分校副校长,在晋东南办学。1939年冬,中央和总部决定抗大一分校挺进山东敌后办学,韦国清为校长。
  第二个时期:1940年到1944年9月,27岁的韦国清到前线部队,是个肩负重任的指挥员。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指挥作战,英勇善战,不断地提高战略战术水平
  


  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到达山东敌后。经过韦国清的请求,徐向前派他到条件艰苦,部队刚组建的只有几百人枪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任政委。他与支队司令钟辉,政治部主任李浩然,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发展华中抗日武装力量的指示,巩固和扩大了皖东北根据地。1940年8月,韦国清率领南进支队与新四军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张爱萍、韦国清分别任支队长和政委。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部队番号改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张任旅长,韦任政委,发动了曹甸战役,歼灭顽军韩德勤部8000余人。同年9月,调整部队编制,韦国清任第四师九旅旅长,兼淮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中共淮北地区第一地委书记,独当一面,负责军政领导。韦国清时年28岁,风华正茂,正是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的大好时机。
  1941年9月9日,韦国清指挥九旅主力参加陈毅军长指挥下的陈道口战斗。此战歼顽军数千人,俘1200余人,使淮北、淮海、盐埠、淮南四块根据地联成一片。
  1942年3月6日,韦国清率九旅和地方武装在灵(灵壁县)北的张小圩将顽军肖、宿、灵(灵壁)、睢(睢宁)、泗五县联防总指挥马馨亭、副总指挥许志远等部全歼,俘许志远以下3700余人,粉碎了顽军东进阴谋,成为新四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成功范例。
  1942年11月至12月,日寇对淮北地区进犯“大扫荡”33天,韦国清亲自指挥26团进行朱家岗守备战。日、伪军1500余人向朱家岗疯狂进攻,双方激战18个小时,数次肉搏战,我军打退了敌人10多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人,迫使敌人遗尸溃逃。此战说明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作风已形成,九旅阵地战是成功的,对今后围点打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943年3月1日,国民党韩德勤部进占淮北根据地中心区界头集、山子头等地,叫嚣要在洪泽湖建立反共基地,与东进的国民党军王仲廉部会合。新四军军部决定,集中兵力给韩以痛击,然后转兵阻击王仲廉部。此战役军部命令由第四师彭雪枫师长、邓子恢政委指挥。韦国清奉命于3月17日参加自卫反击战,四师九旅、十一旅,第二师五旅,第三师七旅协同作战,经过15小时激战全歼韩德勤总部及独六旅、保安第三纵队,生俘韩德勤以下千余人,毙三纵队司令王光夏和独六旅旅长李仲寰等。战后中共中央指示释放了韩德勤。但他顽固不化,继续与新四军为敌,于6月22日再次派兵进犯。韦国清率九旅痛击,韩德勤穷途末路逃往安徽阜阳。
  韦国清后来在回忆录《山子头自卫反击战》一文中写道:“我旅在接受主攻山子头战斗任务后,立即召集各团首长作了认真的研究和布置。这次战役,在总兵力的对比上我军不占优势。驻守在山子头地区的顽军,还有韩德勤总队及其警卫队,有王光夏保安第三纵队纵队部率第五、第六两个团。而我攻击部队只有第25、26两个团。军师首长指示解决战斗要迅速,不能拖延时间,不要打成对峙。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定下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擒贼先擒王’,速战速决的决心。在作战布置上,以小部(一个连)的兵力牵制顽军,集中25、26两个团的主要兵力,攻歼韩总部、王光夏的纵队部及其主力。
  “17日晚8点左右,各部分别由驻地出发,取捷径向山子头方向前进。当时星光灿烂,到了夜里11点多钟,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指战员们满身湿透,在泥泞的道路上疾进。漆黑的雨夜中,同志们斗志昂扬,顶着冷雨寒流,走在溜滑的泥浆路上,滑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为了防止掉队和迷失方向,按时到达攻击位置,行军队列后面的人拉着前面人的衣服,一个跟一个往前走,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攻击出发地。我与副旅长张震球也到达山子头西南赵家沟旅部指挥位置。
  “18日零时,26团首先打响……韩总部盘踞在前韩庄地主院子里,据守顽抗,25团三营八连二排健儿奋不顾身,在连长齐德宽率领下,登上韩总部所在屋顶向院内射击和投弹,八连战士当即在敌人驻守的房顶扒开几个洞口,向房子里扔手榴弹。随着一阵轰轰的响声,敌人惊恐万状,纷纷外逃,通通变成了我军俘虏。指导员孙长兴头部负伤未等包扎好伤口,就率领四个战士冲入房内,击毙了双手沾满苏北人民鲜血的反共分子王光夏,活捉了韩德勤,迫使其余敌人全部投降。”
  1944年春,新四军第四师开始局部反攻,彭雪枫指示韦国清率九旅横扫大店集等51个据点,作战三个月,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拔掉泗县北张楼敌伪据点,歼伪军总队500余人,解放泗县、灵壁、睢宁之间广大地区。
  1944年,日本侵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30万军队不战自溃。中共中央7月25日指示八路军南下开辟豫西地区,新四军第四师西进豫皖苏边,恢复肖县、永城、夏邑、宿县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彭雪枫率部西进,首战小朱庄,歼灭王传授部2700余人,继续西进,迅速恢复了肖、永、宿地区,歼灭夏邑以东八里庄刘子仁部李光明支队千余人。战斗结束,一颗流弹击中亲临前线的彭雪枫师长,彭师长不幸牺牲。
  


  第三个时期:在将军的岗位上统观战局,大展宏图,多谋善断,机智灵活,捕捉战机,及时调整兵力部署,是个身经百战的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
  1944年韦国清31岁。同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张爱萍任第四师师长,韦国清任副师长,张震任参谋长,并令韦国清赶赴津浦路西指挥作战。新四军军部于10月13日决定成立路西野战指挥部,韦国清为指挥,彭明治为副指挥,张震为参谋长,吴芝辅为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路西四师九旅、11旅和三师七旅等部协同作战。韦国清在将军的岗位上开始指挥大部队联合作战。14日,敌暂编第一军军长王毓文率4个师、1个挺进军、6个纵队及其他敌伪合流武装共计二万多人,企图南北合击,歼新四军于永城北薜家湖地区。19日敌军暂编14师向九旅25团吕楼阵地猛烈攻击,双方激战两日形成对峙。20日韦国清派七旅20团到敌军侧后进行武装侦察,时逢敌第一军军部和暂编14师师部调整部置,即出其不意攻击敌军军部指挥机关,敌军长王毓文判断错误,以为新四军大举反攻,命令全线撤退。韦国清指挥七旅全线出击,连续作战8天,直下涡阳、宿蒙、夏邑等县,歼敌3600余人,受到新四军军部通令嘉奖。韦国清指挥部队发动群众,扩大地方武装,奋勇歼敌5000余人,争取敌军3700余人起义投诚,建立了淮北第二专署和第二军分区,8个县政权和县总队,3个独立团,动员万余人参军,发展民兵22万,恢复了拥有250万人口的豫皖苏边根据地,完成了彭雪枫将军西进的遗愿。
  1945年韦国清与师长张爱萍、政委邓子恢领导四师发动了春季攻势作战,对洋河、众兴、固镇灵壁和泗县灵壁等公路线展开破袭战,历时一月攻克泗阳县城等21处日、伪据点,歼敌3000人。6月中旬,韦国清奉命率淮北部队发起睢宁战役,经半个月激战,攻克睢宁县城,歼灭日伪军2200余人,直接威胁敌人的战略要点徐州,迅速扩大解放区,并重建四师第12旅。
  8月9日,毛泽东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展开全面的战略反攻。韦国清与张爱萍、邓子恢指挥淮北部队向日伪军大举进攻,攻克宿迁等七座县城,毙俘日伪军近千人,策应共产党员杜新民(师长)带领伪军第18师4000余人反正,夺取了淮北抗战的最后胜利。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争取东北,巩固华北,坚持华中”的正确方针,并调整部队编制。韦国清于1945年10月率领四师九旅北上山东,与第二师四旅、五旅合编为新四军第二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韦国清任副司令员,指挥二纵参加了津浦路徐州济南段战役,与兄弟部队共歼敌2.8万人。1946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并任命韦国清为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从此,韦国清在将军的岗位上,以他特有的多谋善断(四师的同志爱称他为“小诸葛”),德才兼备,宏才大略,独当一面,纵横驰骋在华东战场上。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集中58个旅的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的头四个月,韦国清指挥二纵队及九纵队4个团,7月26日围攻了徐州东南40公里处的朝阳集92旅,经三天激战,于28日全歼92旅,俘少将副旅长冼盛楷以下5000余人,取得了内线作战的经验。
  同年12月初,蒋介石调集25个半旅的兵力向苏北和鲁南进攻,中旬陈毅军长率华中、山东野战军协同发动了宿北战役。韦国清奉命率二纵担负阻击任务,协同兄弟部队在宿迁以北全歼敌69师师部及3个半旅共2.1万人,开创了新四军解放战争以来全歼敌三个整旅的战例。紧接着陈毅军长又率山东主力回鲁南歼敌,韦国清奉命率二纵在沭阳城东西地区担负阻击涟水、盐城北犯之敌的作战。经过20多天的艰苦作战,终于保证新四军山东主力部队取得了歼敌快速纵队等5.3万余人的鲁南战役胜利。
  1947年1月,新四军改为华东军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韦国清仍任二纵司令员兼政委。
  2月3日,韦国清奉命率部讨伐叛军郝鹏举,越过陇海路。2月6日全歼郝部第42集团军总部及所属两个师6000余人,活捉郝鹏举,创造了我军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军的先例。
  中央军委批准了华野前委发动莱芜战役作战计划。2月10日陈、粟率华野主力隐蔽北上莱芜、新泰地区,韦国清奉命指挥二纵和三纵伪装成华野主力在临沂以南实施正面防御,阻击和牵制南线敌军北援。韦国清巧妙地进逼兖州,迷惑了敌人。20日华野对李仙洲集团发起了全线进攻,23日全歼该敌5.6万余人,生俘李仙洲以下4万多人。华野副司令粟裕在前委扩大会上指出:第二纵队切断了敌向西南之退路。
  蒋介石不甘心在山东的惨败,同年3月调集24个整编师45万人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韦国清奉命指挥二、七纵在孟良崮东南面的青驼寺地区,挡住敌48、83师的前进。他面对强敌的疯狂进攻,指挥若定,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敌人血战三昼夜,使敌无法前进一步,保证了主攻部队全歼蒋介石的王牌军整编74师全部及83师一部,共3.2万人的重大胜利。
  1947年6月,刘邓大军西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大反攻序幕。华野分为东、西线兵团,陈粟率华野主力西线兵团,跃进鲁西南配合刘邓大军,进行外线作战。韦国清二纵与六、七、九纵和特种纵队(后又组建13纵队)组成东线兵团,留在内线作战。7月间敌人进行疯狂进攻,一部分寻找我军主力部队不得逞,便向西尾追西线兵团,另一部分敌人企图占领胶东半岛。9月至年底,韦国清投入胶东保卫战,与兄弟部队共歼敌6.3万人,其中最激烈的是在胶济线上的昌南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占领胶东半岛的企图。敌军收缩到济南、青岛、烟台不敢出来,使胶东、鲁中、滨海三解放区联成一片,改变了山东战场的形势。
  1948年1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二纵队南下与第11、12纵队合编成立苏北兵团,韦国清担任苏北兵团司令员,奉命率二纵由山东胶县南下,于3月中旬到达苏北阜宁县与12纵队会合。蒋介石立即从山东、中原两战场抽调两个师驰援苏北。韦国清等趁敌对我意图判断错误和增援部队尚未全部集结之机,率部发起益林战役,激战四天,全歼守敌6000人,接着连克响水口、陈家港、掘港等战略要点。4月初敌集中10个师对付我苏北兵团,韦国清率军民反击,在一个半月内歼敌5000余人。5月23日发起盐城战役,激战三天,歼敌2000人。6月中旬,敌三个师调中原战场,韦国清又发起涟水攻势作战,克城十余座歼敌万余人。解放了苏北、淮南、淮北大部分地区,恢复了解放战争前的局势。苏北兵团组建四个月歼敌2.5万人,战绩显著,有力地牵制和削弱了蒋介石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兵力。
  1948年9月,韦国清奉命率苏北兵团,由苏北转进鲁中南的兖州、济宁、滕县以东地区参加解放济南战役,阻击北援之敌杜聿明第二兵团,保证了华东主攻部队攻克济南10万人的胜利。
  在同年11月间,韦国清率苏北兵团的2纵、12纵和中野11纵南下,途中围歼了遭遇之敌107军,迫使该军军长孙良诚率军部和一个师投诚。另一个师逃至观音堂地区,亦被苏北兵团围歼消灭。此时,兵团距徐州尚远,为了牵制敌人,韦国清率部逼近徐州,炮轰徐州机场等要地,极大地震慑徐州之敌。接着韦国清指挥五个纵队猛攻敌邱清泉兵团增援黄伯韬兵团,切断了黄兵团逃往徐州。11月24日,韦国清奉命率二、六纵、中野11纵阻击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完全切断其北援黄兵团。随着战局变化,韦国清由阻击变为分割敌李、刘兵团,李、刘仓皇奔逃,给歼灭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战机。
  淮海战役中,韦国清奉总前委命指挥二、八、十一纵队由西南转向东北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会战,在歼灭孙元良兵团后,又指挥我军南集团二、八、九、十一、渤海纵队由西南向杜集团的陈官庄进攻,生俘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
  1949年1月,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中央军委对全军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下辖七、八、九、十兵团,韦国清、叶飞分任政委、司令员,率28、29、31军约10万余人,加紧渡江准备。
  韦国清和叶飞协助粟裕代司令指挥东路集团,迅速突破长江天险,争取国民党要塞守军7000人起义,八兵团占领南京,宣告蒋家王朝的灭亡。韦国清率领第29军占领了苏州,苏州市成立军管会、苏州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韦国清任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市长。
  十兵团是攻占上海的主力部队之一,韦国清在苏州工作繁忙,一时脱不了身,没有直接参加解放上海战役。
  1949年7月2日,韦国清和叶飞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浙江、福建,在地方党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经过20多天边打边进,于8月6日发起福州战役,于17日胜利攻占福州,歼敌六兵团4万余人,19日又乘胜发起漳厦战役,再歼敌4万人。福州解放后,韦国清担任市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市长、福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
  韦国清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从一个壮族农民自卫军战士到新四军将军,舍生忘己,南征北战,艰苦奋斗,不怕牺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韦国清于1988年7月30日,被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对国家大事极为关注,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6月14日零时29分与世长辞,终年76岁。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2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创造的历史功绩,将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永远怀念。
其他文献
新《证券法》设立第六章“投资者保护”,将先行赔付作为正式制度规定在第93条.本文拟从先行赔付的概念界定与法律性质出发,分析我国现行先行赔付制度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
薇薇今年28岁,半年前顺利生下一个6斤半的儿子,新生命的到来全家欢天喜地。薇薇做妈妈是兴奋而忙碌的,可是一向健康的她最近总是说腰疼。这是怎么回事呢?    疼痛也是病    疼痛,是我们经常遇见的问题。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把疼痛当回事儿,真是疼得不行了,又不知道该去哪儿看,只能忍着;而有的人虽然把疼痛特当回事儿,但转着圈儿治就是不见好。  其实,疼痛是一种极其常见的临床症状,而慢性疼痛已被确认是一种严
在新时期环境下,因为人们的诚信意识存在缺乏以及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在民事审判过程常存在恶意诉讼的现象.此类案件中,相关人员故意借助法院正当的审判而提出恶意诉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