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门,光景十年。衣衫,风波扯破。母亲,苍老已若何?归家,何日归家?
  想说,述以无言。想念,唯恐想念。生计,看似希望。希望,已蹉跎十年。
  度春夏秋冬暑寒,盼明日好过今朝。忍苦累辛酸孤零,生死不过轮回煎熬。
  问家国乡邻故土,我生该当不平?!问天地君师人神,我命该破该立该重头?
  悲喜,无常,涅槃,祈祷。(摘自纪录片歌曲《过番》歌词)——题记
  这一曲苍凉悲歌震颤了我的灵魂!它唱出了南洋华人的悲喜人生,唱出了南洋华人的无奈问询。
  近几天,威海电视台定时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下南洋》深深地打动了我。镜头下的许多画面是我所熟知的:热带林木花草、南洋楼堂馆所、华裔侨胞面孔……如今又呈现出来,感觉特别亲切!南洋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更深刻丰满起来!
  一寸南洋一寸血
  纪录片中最让我震撼的内容是第四集《血泪南洋》。千年以来,无数到南洋寻梦谋生的华人,喋血南洋,魂落异乡,他们踏上的也许是一条不归路!
  1603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突然禁止华人开采金矿,华人据理力争,却被血腥屠杀2万多人;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再次对华人大开杀戒,又有两万人罹难;1662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因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迁怒当地华人,进行了第三次大屠杀,这次几乎把当地华人杀尽;1740年,荷兰殖民者对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地区的华人突然进行疯狂抢劫,屠杀大量华人,屠杀持续7天,城内华侨被杀近万人,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达六七百家,财产损失无法估计,遇难者尸体被扔进河中,河水变红,史称“红溪惨案”;1853年,印尼加里曼丹的荷兰殖民者和当地土著因嫉妒开采金矿的华人,突然向华人发动暴力袭击,三万多华人及其家属妇孺全部被屠杀,无一幸免……
  以上史实,读者也许觉得很遥远,或者觉得那是未开化时期的事情。但我要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多年后,南洋华人依然未能改变被歧视、被屠杀的命运。
  1965年,印尼的苏哈托政权对当地华人展开了大清洗大屠杀,据说遇难者有三十万之多,和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相当,骇人听闻!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爆发了有预谋的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数千人被杀,其中大多数为华人,事后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歧视华人的“新经济政策”,对华人在经济领域做了诸多的限制,这些政策延续至今。最近一次发生在1998年,印尼再次发生针对华人的屠杀事件,数千华人遇难。
  可以这么说,直到今天,生活在南洋的无数华人头顶上始终悬着一把利剑,不知何时就会落下!华人在南洋的境遇由此可见一般。南洋绝非华人的世外桃源,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那种悲壮让我们疼彻骨髓,心灵泣血!我不禁想问:偌大的南洋,就不能给华人一片宁静的天空吗?我祈祷针对华人的杀戮永不再有!
  南洋华人是兄弟
  南洋,很远!
  南洋,很近!
  地理距离很遥远,心理距离很贴近。
  清朝末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在南洋进行推翻腐败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所需资金绝大多数来自当地华商的资助。新加坡的晚晴园是孙中山在南洋向华侨宣传革命的基地,原由一位张姓富商修建,供“同盟会南洋支部”使用。现在,新加坡政府把这里建成了孙中山纪念馆,供世界各地的游人瞻仰参观。南洋华人还踊跃参加中国的反清起义,冲锋陷阵,血洒疆场。例如,马来西亚华人余东雄和郭继枚,他们俩都是黄花岗起义的敢死队成员;起义当天,他们冲在最前面,奋勇杀敌,每人都击毙了多名清兵,后在抓捕两广总督无果,撤退时阵亡。他们的年龄分别是余17岁,郭19岁,正值青春好年华!郭继枚的父母在起义前已察觉到他的革命倾向,为了拴住他的心,给他娶了妻子,但新婚三天后,郭继枚毅然告别妻子,临行时他对妻子说:“我还未实现自己的志向,怎能受家庭拖累呢?我耽误你了,这次远行成败难测,你不必记挂我,倘有不测,请你为我在父亲面前尽孝!”随后义无反顾地奔赴广州。余东雄瞒着母亲参加了起义,他提前写好了遗书,交由郭继枚妻转达。作为侨胞,他们为了祖国的进步革命事业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是什么样的觉悟和境界!
  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人出人出钱支持祖国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9年元旦过后,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及其他重要陆路交通线被日军封锁,抗战所需的大批物资主要依靠大西南的滇缅公路进行输送,它成为了维系抗战的一条生命线,但当时的中国严重缺少司机和汽车维修技工,于是面向南洋招募这些人员,南洋华人踊跃报名,有的不符合条件,就想方设法,或虚报年龄,或瞒报性别,为祖国服务的热情极其高涨。1939年2月至9月,南洋华人共有3000多人应征入队,他们在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上昼夜不停地运送了大量的抗日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战。8年抗战中,1000多名华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后统计,8年抗战中,南洋华人直接捐款十几亿国币。其次是南洋侨汇,8年中共汇回55亿国币,平均每年8亿元。从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华侨几乎承担了祖国三分之一的军费,南洋陷落后才被迫中断。捐物也甚为可观,抗战开始到1940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南洋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多辆,大米1万包,还有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物品。
  上述这些爱国义举绝大部分都是在 “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领导下进行的。1938年10月,来自菲律宾、荷属东印度、安南、泰国、马来亚等地的45个华侨团体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举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
  大会在《宣言》中,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的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还妄想征服世界。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号召南洋800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宣言》中著名的几句话:“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吾人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藉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   陈嘉庚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殚精竭虑,倾其所有,成为了那个时代南洋侨胞的标志性人物。
  南洋华人是兄弟!
  归国的辛酸路
  下南洋,是许多中国人活不下去的被迫之举,背井离乡是无奈的选择,思念故土始终是一块心病!但是,当他们在异乡辛苦打拼积累了财富有条件回家的时候,祖国和人民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生活在当下,人们会觉得,只要是良民,不是罪犯,我们就应该欢迎他们回家,给他们的心灵和身躯一个归宿。的确也应该这样,但是现实往往与善良的愿望相左,甚至令人咋舌!
  史料记载:乾隆时期(1749年),一个名叫陈依老的南洋华人,在巴达维亚做了八年的甲比丹之后,毅然决定返回老家。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带着一家老小乘船回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呀!没有对祖国家乡的日思夜想、魂牵梦绕,是不可能如此决绝的!
  但结局却让我们大跌眼镜,他乘坐的船在厦门刚靠岸就被大清的官府扣押,一家老小全部被抓捕,陈依老百般解释乞求,终不被清朝官员所动,最后他被发配到边疆充军,他的全部财产被没收,他的妻儿老小又被遣送回南洋。就连被陈依老雇佣送他们回国的船主也被处以杖刑,遭受了毒打,船只也被没收!
  这是什么样的官府,值得侨胞日夜思念吗?而且据说是乾隆亲自批示办理的,如果史料记载是真的,那么我无法理解,大清皇帝,您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您的子民?这不是让侨胞寒心彻骨了吗!您让侨胞如何看待他们的母国?
  陈依老的悲剧绝非个例,1754年,曾是福建武举人的扬廷魁,在南洋谋生多年后以一个进贡使团的副使身份回国,同样是刚到码头就被缉拿,被发往黑龙江做苦力。1784年,在南洋三宝垄曾经显赫一时的甲必丹陈历生,去世前立下遗嘱,要求无论如何回家乡安葬。当他的家人用船运送着他的棺材回国时,大清官府以私通外国的罪名扣押了他的棺材,其朋友用大量银两贿赂了地方官后,陈历生才入土为安。
  你看,我们的大清官府对死人都不肯轻易放过!呜呼,大清帝国呀,你希望江山永固,臣民爱国,但你值得爱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时,南洋华人给予了他巨大的支持,有人直接参加了反清革命起义。例如,前面提到的余东雄、郭继枚;还有人给他资助了大量的钱款用来购买军备物资。可以这么说,南洋就是孙中山搞反清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和庇护所,为什么南洋的群众基础这么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清帝国在南洋华人的心中腐朽透顶,早就应该被推翻了!
  如今的国家越来越好,只要海外哪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大的动荡,华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我们的舰艇、飞机就会出现在那里!快速地撤侨。这样的祖国华侨会不热爱吗?这样的家乡会让人不魂牵梦萦吗?
  我相信,如果放在现在,陈历生、扬廷魁、陈依老等人肯定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尾声
  纪录片看完了,我的心依然跌宕起伏,南洋华人曾在异国饱受欺凌,他们的苦难让人心酸。也许他们现在政治地位提高了,经济条件变好了,但我还是心存疑问:有些南洋国家对华人的歧视仍然存在,生活在那里的华人,生命财产有根本的保障吗?
  我只能默默祈祷:生活在南洋的华人不再有种族歧视的苦难!“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应该是文明人类的最高理想!
其他文献
那一场雪  那一场比白更白的雪,战栗了整个白天。  那一场比白更白的雪,惊醒了整个夜晚。  那一场雪说来就来了。山川不知,河流不知,树木不知,花草不知。山川还在慵懒地晒着太阳,河流还在悠闲地唱着情歌,树木还在勾肩搭背窃窃私语,花草还在扭腰送胯搔首弄姿。  那一场雪说来就来了。狮子不知,老虎不知,狐狸不知,兔子不知,老鹰不知。狮子还在成群结队巡视领地,老虎还在虎视眈眈觊觎牛羊,兔子还在忽南忽北模仿候
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2.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
背景及目的:  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后期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了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将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强行灌输给学生,并未切实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可以发现很多教师虽然完成了教
期刊
背景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肾脏间质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实施的教学大背景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却存在着极大的来自学生本身的困难。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技能,同时还
期刊
出了便民服务中心大厅的门,林小友就盯住了手里的那张卡看,卡制作得很漂亮,但引发不起美感,心里隐隐有些不舒服,歪着脖子思忖了一下,哦,右上角上自己的那张证件照片显得有点不太搭,仔细琢磨,是头发不见了当年的浓密亮泽帅气,不但显出些许稀疏,而且还有些灰不拉几的,两鬓角处还明显灰白,致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咋的?你以为自己还是二十出头的小年轻?自嘲了一下,他往马路的站台走去。  城市的公交站台建筑得也很漂
我的母亲  经历了亿万年储藏  阅历神奇不露锋芒  默默奉献发热发光  照亮万户温暖千家  在沧桑的岁月中无语  穿越巷道寻求升华  我的心在一次次感动  而我却在感动中崛起  放下凿岩机  拿起心爱的画笔  但我没有忘记你  我的黑色的母亲  那黑色的乌金呀  镌刻着矿工的足迹  我23岁进入母体  来不及抹泪哭啼  更没有青春的回忆  就这样生活在黑色的世界里  每时每刻都可能别离  面对那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