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声乐已经成为一门大众喜爱的文化艺术,同时也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艺术人才,笔者以此为导向,介绍不同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异同,同时针对声乐学科的艺术特点,探讨了声乐演唱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养成、声乐演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良好歌唱心理的重要性以及声乐演唱中的自我调整。因此,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将声乐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最终达到文化与艺术高度融合。
  关键词:声乐艺术 多元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21-02
  一、不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声乐一对一小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声乐教学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来完成本科阶段的教学。音乐舞蹈方向的学生大学一年级是5人一节声乐课,刚进入大学需要适应环境、鞏固声乐基础。声乐表演方向的学生由于主修声乐,因此大学阶段一直是两人一节课,教师对学生专业有严格的要求。音乐学方向的学生大一4人一节课,主要目的是巩固同学们的演唱功底。在过去一年的学习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歌唱基础有了基本了解,为了使学生的歌唱特色更加突出,到了大学二年级,由以往4人一节课安排成3人一节课,教师针对同学们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挖掘同学们的声音特色。每学期将会有声乐考试,考试成绩排全年级百分之七以前将会评为尖子生,在下学期的声乐课堂中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这就把原有的小组课共性发展转变成了个别课的个性发展。由于之前有一段时间的小组课学习,学生进入个别课学习也能较好地适应,学习进度刚好衔接上。近年来由于艺术考生的扩招,面对学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局式,选择这套教学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个别式教学,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解决了学生在歌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这套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符合大学四年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比较适合艺术类高等院校,是一套科学、行知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
  (一)声乐小组课的优势
  声乐小组课是5人一组的声乐课,它是为声乐个别课做准备的阶段,针对小组课的学生,老师对每位同学做到同等程度的关心,不论学生基础好与差,都应耐心指导。小组课着重训练学生的上行音阶与下行音阶、跳音。教师在小组课的教学中承担着中级程度教学任务,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演唱水平,对于视唱练耳、乐理这两门理论也有基本的认识,教师对小组课的每位学生能够进行细心的指导。课堂上,教师合理调整时间,每位同学都有时间演唱自己的声乐作品。在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例举一首作品,分配不同的段落由不同的学生演唱,这样使每位学生得到了演唱机会。
  (二)小组课的特殊性
  声乐小组课在继承集体课的共性下,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演唱个性,这给声乐教师出了一道难题。在每学期期末考试时,学生是独立完成一首声乐作品,这首声乐作品要符合该学生的音色特质、音域跨度,不能所有学生唱同一首作品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拿一种方法套用所有的学生,每一位同学唱同一首曲目都是一种音色。经过科学的分析,“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是双胞胎的嗓音也会有不同,演唱同一首作品也不是一种音色。因此,由于每位学生的嗓音不同,老师在课堂上应强调自然的声音,不要模仿老师或其他歌唱家的音色。小组课的目标是训练出学生自然的音色,让他们的演唱个性在小组课中得到发挥。
  (三)个别课的优势
  个别课也称为一对一小课,老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对象是一名学生,在学生具备好的乐感情况下,针对学生的演唱问题提出更直观、准确的解决方案,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将会对学生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老师学生的自然交流与互动,老师示范学生演唱,相对于小组课一对一授课的学生有更多机会独自演唱声乐作品。一对一授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即不但唱得好而且演得好,注重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个别课的特殊性
  在个别课的课堂上学生演唱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很有歌唱欲望,老师对学生的演唱做出指导,学生立刻会接收老师的信息,这节声乐课对于学生会有一定的提高。反之,学生是松懈的状态,没有歌唱欲望,对声乐作品也不熟悉,老师讲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更不想演唱,对老师的不信任,无疑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无法达到声乐教学目标,背离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互相配合是特别重要的环节,体现着个别课的特殊性。
  以上两种不同的声乐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学生专业方向和教学阶段,与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进行恰当地配合,促进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以及本科学业的完成。
  二、不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异同
  (一)课堂教学中的差异
  小组课主要是共性的训练,是声乐课基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会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这样的目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小组对唱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人特色,使每位同学的个性得到发挥。个别课对授课对象的要求更高,学生必须在课下对演唱作品有深入了解,从最基本的节奏、音准、歌唱语言到作品的背景、人物以及情感,这些要素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准备,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诠释好一首作品。个别课上,教师的示范也尤为重要,教师不但要示范正确的声音,而且也要示范错误的声音,学生对这两种声音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白怎么辨别科学演唱的声音,知道自己的演唱问题。不论是个别课还是小组课,在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了解每位学生目前的歌唱状态,对其进行指导,排除学生对歌唱恐惧的思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两种模式的相同点
  1.需要较强的课后自学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后的练习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大部分声乐作品的完成是在课下的学习中,老师提供解决方法的途径,学生对老师指导的内容进行实践,从中悟出道理来。养成课后练习是一种好的习惯,把发声练习、作品演唱作为每天学习的任务。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天练半个小时胜过一星期一天练10个小时,坚持每天30分钟练声、练歌,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稳定,为声音的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歌曲情感理解的同一性
  小组课和个别课在演唱作品的时候,都要注重对歌曲情感的把握。演唱者必须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投入真情实感去演唱,才能诠释出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听众才能知道演唱者想要表达的歌曲内涵和意义。演唱者以情带声的演唱,才能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感染着每位听众,深深触动每位听众的心灵。
  三、声乐演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學生在演唱声乐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紧张的情绪,造成这一因素主要是对歌曲节奏、歌词、音准把握不准确。在练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心理因素,害怕唱高音,一到高音就紧张,对高音有恐惧感,还没唱高音,因心里紧张已经放弃了,整个歌唱状态是被动的不积极的,这是歌唱心理不自信的表现。
  四、良好歌唱心里养成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良好歌唱心理的必要手段。学生需要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才能从中得到锻炼,仅仅靠琴房里的声乐学习是不够的,很难培养出学生成熟的歌唱心理。学生常常有这样的思想,等到舞台表演与歌唱技巧都相对成熟的时候,才选择参加比赛,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舞台锻炼,歌唱心理不能与舞台表演能力相匹配。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参加比赛,主要目的是从舞台实践中得到锻炼,对歌唱心理进行培养。
  五、声乐演唱中的自我调整
  很多同学在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都用一种音色,习惯只想音色,这样对歌唱学习危害很大。在演唱过程中形成自然的音色是由共鸣腔体、气息、语言高位置决定的,如果只考虑音色,会导致喉部紧张,喉音重,只有从歌唱整体出发才能调节出最美的音色。
  期末考试中,同学们上台之前往往很紧张,大多数同学想的是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考试歌曲情感表达和内容,总是怕上台唱不好,为了减轻同学们考试的心理压力,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表达作品的情感,放松地去考试,使同学们慢慢养成自我调节的习惯,在一次次考试中得到进步。
  六、结语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多元化声乐模式教学在声乐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不同嗓音有着不同训练方法,根据学生声乐水平的层度来选择授课模式,很好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声乐审美与文化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潘勋.浅议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培养[J].大舞台,2011,(05).
  [2]邓珺芳.论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教育[J].音乐时空,2015,(23).
  [3]彭雪萍.高师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大众文艺,2011,(01).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EPC模式特点以及伙伴关系基本理论,建立基于伙伴关系的总承包商EPC项目风险识别管理理论模型。在明确工程承包风险识别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工程项目外部风险和项
随着风电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等级不断升高,在接入系统高压侧时不可避免地引入谐波。针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应用于高压侧谐波测量的实际需求,这里通过对适用于CVT谐波测量
事故预防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事故发展趋势的预测对监管部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理论模型对事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管理和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
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京津冀地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总体呈“N”型变
将BIM技术用于市政建筑安装工程管理工作,可以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实际的案例,从多个方面对BIM技术在市政建筑安装工程管
双目视觉测量作为一种新颖的测量方式,当前正在越来越多的测量中取代传统的接触式测量方法。但是由于双目视觉测量系统对测量精度和实时性要求较大,因此在分析椭圆拟合算法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规则选取部分边缘点进行迭代最小二乘椭圆拟合以提取光斑中心坐标。依据系统对待测量笔9个圆形标志的位置反映的特点,设计一种基于RANSAC算法的特征点匹配方法。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满足双目视觉测量对系统的高精度和实时性要求。
首先讨论国内外对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空间碎片清除平台的功能要求。然后提出一种静止轨道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方式,即通过空间碎片清除平台发射出粘性弹丸与目
针对包含故障和干扰的非高斯随机分布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学习观测器(ILO)的鲁棒容错控制方法。使用线性B样条神经网络建立了输出概率密度函数(PDF)和动态权重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