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w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想,花朵对生活意味着什么?久忙俗事,浑身抖不尽的烟火味,对花花草草视若无睹,况且它们在现代社会所占据的位置、出现的机会本来就渐趋稀少,倒是新上市的蔬菜更容易唤起大众的注意力。若有闲暇,便分外怀念民间的插花,这简直快成为一门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技艺了,任其失传的话,未免过于残酷,等于宣布一种美离我们越来越远。
  和茶道一样,插花艺术也是在日本达到巅峰状态的,谓之“花道”。日本的花道历史久远、派别繁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号称“池坊派”,创始人池坊专应有口传的格言:“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景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正可谓仙家妙术也。”这也未尝不可用来代表整个日本花道的理论。什么事物一旦上升为理论则显得玄妙且高深莫测了。池坊专应讲求以心智从事插花活动,即插花者本身又必须作为旁观者,借助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来欣赏自己的创造和自己的性情。茶道与花道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品味与领悟,后者重在模拟与观赏,后者的审美外化形式要超过前者。它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与禅有关,都是为修养心神所采取的手段。
  川端康成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做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演讲,其中阐述日本文化精神之美,特意以花道作为例据。他首先引用道元禅师的偈语:“虽未见,闻竹声而悟道,赏桃花以明心。”仿佛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确能使心灵渐趋清朗,直至如明镜高悬。接着指出了花道的真谛:“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这简直是耐人寻味的一句禅诗。挑选的插花与整个大自然生长的花卉相比,数量是有限的,但正是要从中参悟出无限的美、美的无限。在聪慧的灵魂面前,一朵花和一座花园是没有区别的,在具备共性同时,它甚至更拥有个性。看一百朵花,你只注意到它们的共性;如果你眼前只有一朵花呢,这特殊的陈列品,它的色彩、芳香、形状,反倒使你过目不忘。桃山时代的花道家千利休说盛开的花不能用作插花,因而日本茶屋的壁龛里,不仅只插一朵花,而且大多是含苞待放的。在斯德哥尔摩巍峨的领奖台上,白发苍苍的川端康成不厌其烦地向世界讲授插花艺术,譬如怎样让蓓蕾沾上露珠,怎样预先用清水濡湿精心选择的陶瓷花瓶,怎样使花瓶及其供物如天造地设般柔和默契……那时候他的神态不像是文学大师,倒近似于京都郊区的花匠。他呢喃着:“五月间,在青瓷花瓶里插上一株牡丹花,这是花道中最富丽的花!”他仿佛在意念中不断重复那个柔若无骨又重若千钧的动作呢。
  插花是大自然之美的样品,它摆设的姿态及那份匠心独运的精巧、雅致,又带有人工成分——对自然美的剪辑、烘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插花,都有与自身审美观甚至性格相吻合的手法。尤其是体态婀娜的美女,将新采摘的野花插入高绾的发髻,比插在瓶颈或壁龛要温柔与从容一百倍,因为它点缀了自己,自己也陪伴这朵花构成环境的装饰品。
  花与花的品种之间,也是大可以比较一番的。川端康成的作品据说体现东方精神的美学,除了《花未眠》里情有独钟的海棠,还常涉笔夜来香、山茶、合欢花、百合之类,都是些孕育得清苦、开放时亦以暗香徐来的种类,品味它需类似茶道的功夫、禅宗的修养。我读过一部旧书,叫《菊花与刀》,形容的是日本文化精神。字面上透露出的冷艳与孤傲,笼罩着凛冽到人骨髓里的美感。有菊花而无刀,是陶渊明式的隐士的事情,书生的菊花,契合了东方人追求澄澈、淡泊的品质;但若仅仅有刀而无菊花,则显得强蛮与野性了。菊花与刀,是一种重复的修炼、互补的涵养。所以我读川端康成偏爱在万籁俱寂的如水月夜,心很快即可随之浮沉,而不适宜在炫目的太阳下坐读。比照欧洲古今文学,他们也歌颂花,但西国之花大多热烈、外向、血性,如玫瑰、郁金香、紫罗兰,很能渲染气氛,且使歌者的激情直露而无拘束。花的种类、品格看来与赖以生存的土壤、气候不无联系,而插花的技巧与风格尤其能暗示文化的差异。
  关于日本的插花,我还能说些什么吗?我又能记得多少种花的名字呢?最难忘是上野的樱花,赫赫有名。穿着绚烂的和服在飘落如雪的樱花树下漫步,构成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的记忆。我一直弄不懂,这个产生过武士道、明治维新、幕府与军国主义、《源氏物语》、松下电器的民族,又是如此爱花的民族——而且是从灵魂里爱着的。川端康成这样解释:“在破了的花瓶、枯萎的枝叶上都有‘花’,在那里由花可以悟道。‘古人均由插花而悟道’,就是受禅宗的影响,由此也唤醒了日本人美的心灵。大概也是这种心灵使在长期内战的荒芜中的人们得以继续生活下来的吧。”我不禁重温佛典《五灯会元》中的故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像考试通过了,迦叶面对一朵花时的会心一笑被指认为得道者的心情。金代诗人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插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自我欣赏呢,或者更深奥点,是否也在寻根、求道呢?
  (图/点点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钱钟书与沈从文是文学界的两座高峰。两个人都懂影射之术,不过一个是惯用,一个是偶尔。钱钟书的小说《猫》,旨在从当年北平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群像的勾勒中,展现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对于当时知识分子深入反思。里面有一个叫“曹世昌”的角色。钱钟书写道:“举动斯文的曹世昌,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醉……他现在名满文坛,可是还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老觉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随时
人们常说,懂一门技术等于端上了金饭碗。然而, 23岁的江苏扬州小伙孙无忌,却因为懂电脑和无线电技术栽了跟头。  孙无忌高中毕业后到镇江打工,从事车床加工工作。这份工作很辛苦,待遇又极低。从小花钱大手大脚的孙无忌就是个月光族。两个月前交了女朋友后,更是捉襟见肘。所以,他总想着做点什么,捞点外快。  国庆期间,孙无忌偶然听说学驾驶的人很多,有些学员理论考试很难通过。头脑灵活的他,顿时感到里面有很大商机
25岁的廖杰,来自西北农村。7年前,廖杰拿到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在全村父老乡亲的赞叹声中,他第一次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學习。四年的大学生活,廖杰无时无刻不在规划未来,憧憬着能留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大学毕业后,经过面试,廖杰成功地应聘进了一家大型精密电子公司。  当得知自己被录用时,廖杰兴奋得又蹦又跳。在拨通给父母报喜的电话时,他激动得语无伦次,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要说的话表达清楚后,他听
痒是痛苦与欢乐的第三者。它不是欢乐,却胜似欢乐;不是痛苦,又赛过痛苦。我们承认欢乐与痛苦在人一生中的联姻关系,因而忽略痒所占据的地位,这秘密情人,这难以言喻的感觉,屈居幕后。欢乐是气宇轩昂的大丈夫,痛苦是风雨无常的小妻子,痒则属于生命的隐私,不适宜在大庭广众露面,它以幽会的形式,神出鬼没,逢场作戏。痒充满自卑,生命却在它带有赌气性质的骚扰面前,欲盖弥彰,显得加倍地无奈。痒是变形的欢乐,在野的痛苦,
蒋家在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40岁的妻子两次艰难怀孕后,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方家夫妇二人没有再生育的能力,年近半百的妻子决定收养一个女儿,但丈夫反对,夫妻俩因此产生了严重隔阂;顾家珍几乎在地震中失去所有至亲,以泪洗面的她抛开尘事,皈依佛门……这是总时长39分钟的纪录片《独·生》中的镜头。  “豆瓣”网站上,看过这部影片的网友表示很受触动,纷纷点赞:“这是一部真正记录中国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美国
我还是见习医生时,在急诊科的第一天,就亲眼目睹了一场“天各一方”的抢救。说是天各一方,是因为年轻的工人刚送进来的时候,各种生命体征就已经消失了,按照抢救规则,仍要努力进行心肺复苏的,就是为了那或许可以从死神手里拽回来的一丝希望。整整四十分钟的心肺复苏,几位医师轮流进行胸外按压,十七秒三十次至少五厘米的胸外按压,力气和频率是可以压断胸骨的,所以有个医师的手背都是红色的压印,他们汗如雨下地抢救,仍旧不
刘蟾是画家刘海粟的小女儿,而她51岁时才开始系统地学画。正式学画后,刘蟾拿小纸画,用钢笔临摹画册。一天,刘海粟拿了一张大纸对刘蟾说:“画和人一样,出来的气质不同,风格也不同。你要画大画,不要老是缩缩缩。缩得格局太小,没气魄。一张画主要看精气神。你是我刘海粟的女儿,怎么画画格局那么小,要有大气魄!”  刘蟾去南京艺术学院进修,老师对她说:“你是刘海粟的女儿,应该有傲气,你父亲是大师啊。”刘蟾说:“那
郑州一位研究生毕业不久的小伙子,因为求职受挫,跳楼自杀了。他只留给弟弟一句话:“我走了,你照顾好爸妈,我没能力。”这应该属于个例。但在百度上搜索“求职失败自杀”这一词条,数量竟高达215万条,看来这又不属于个例。  文字是冰冷的,但冰冷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只不过是一份工作,何至于此?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输不起?  我当过单位的招聘主管,有两次遭遇应聘者的情绪崩溃。一
披着朦胧的夜色,25岁的北京演员金汉和女友匆匆地走着,准备赶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参加排练马上就要公演的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在剧中他扮演越王勾践贴身侍卫伯武。  走到史家胡同与东单北大街交口处的时候,金汉突然听见后面传来急促的叫喊,开始还以为是小孩在闹着玩,紧接着便听清楚原来是女人的声音:“有人抢东西,抓小偷啊!赶快抓小偷!”  金汉循着声音看过去,看见两位女士在万分紧张地奔跑着,同时还不停地叫
有这样一个跑步狂人,他计划用50天时间,从成都跑到拉萨,全程2160公里,途中需跨越14座大山,这是一条进藏最难的路线。2016年7月28日,“挑战川藏线”活动在成都举行开跑仪式。这次他除了挑战自我外,还要为公益而跑,他就是“跑步狂人”李大志。  李大志从小热爱跑步,奔跑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燃烧。不久前,他从北京辞职,准备去拉萨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客栈。一天,他看到村上春树写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